玉米淀粉掺杂沥青基活性炭的甲烷/氮气吸附分离性能

来源 :功能材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1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沥青为碳源,掺杂玉米淀粉,采用物理活化法制备沥青基活性炭,采用SEM、元素分析仪、FT-IR、77 K-N2吸附脱附等温线和273 K-CO2吸附等温线对活性炭的表面性质和孔结构进行分析,从而研究玉米淀粉掺杂量对沥青活性炭的表面性质、孔结构及CH4/N2吸附分离性能的影响,并采用Toth模型对298 K和100 kPa下CH4和N2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玉米淀粉掺杂量的增加,沥青活性炭的微孔体积从0.142 cm3/g提高到0.406 cm3/g,微孔比表面积从352 cm2/g提高到1015 cm2/g,且0.4~0.6 nm的微孔含量增加,玉米淀粉的加入提高了沥青活性炭的孔隙率.活性炭在298 K,100 kPa下的CH4吸附量与0.4~1.0 nm范围内的微孔体积有关;CH4/N2的分离比是与0.4~0.6 nm范围内的微孔含量及表面含氧和含硫总量有关.玉米淀粉掺杂沥青基活性炭不仅具备纯玉米淀粉活性炭较高的CH4吸附量,而且具备纯沥青活性炭良好的CH4/N2分离比.沥青基活性炭Y1(m(沥青):m(玉米淀粉)=2:1)的CH4吸附量达到21.7 cm3/g,CH4/N2的分离比达到3.8.
其他文献
采用Fe3O4磁性纳米颗粒掺杂法制备Fe-6.5wt%Si/Fe3O4微纳复合磁粉芯,研究了纳米Fe3O4添加量对Fe-6.5wt%Si/Fe3O4复合磁粉芯的相结构、微观形貌等组织结构特征,以及致密度、电阻率、有效磁导率、功率损耗等物理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磁性纳米Fe3O4填充Fe-6.5wt%Si微米颗粒间的孔隙,增加单位体积内磁性物质的量,能够明显削弱由非磁性树脂绝缘包覆所造成的磁稀释效应,且磁性纳米Fe3O4与Fe-6.5wt%Si颗粒相互作用实现相邻磁性颗粒间磁通的连续性,大幅
通过液体法和机械共混法制备了GNPs/EUG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厚度以及GNPs含量对复合材料吸波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杜仲胶复合材料拥有优秀的吸波性能,随着复合材料中厚度的增加,反射率吸收峰向低频方向移动;随着复合材料中GNPs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吸波性能增强,其中,当GNPs含量为15 phr,厚度为4.5 mm时,材料在频率为14.91 GHz处有反射率的最小值为-43.97 dB,有效吸收(RL<-10 dB)频宽为1.41 GHz(14.34~15.75 GHz).同时,随着复合材料中GNP
4D打印是一种基于刺激响应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4D打印主要以3D打印为基础,但被制造的物体不再是静态,在外界刺激下,打印对象的形状、属性或功能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如热、光、磁、电、pH等.基于4D打印的刺激响应形状记忆材料(SMMs)具有制造工艺简单、变形能力大和刺激形式多样等优点.综述了4D打印形状记忆合金(SMAs),形状记忆聚合物(SMPs),形状记忆水凝胶(SMHs)的研究进展.同时,讨论了4D打印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应用前景.
生物炭作为一种环境修复材料,其颗粒尺寸小且难以从环境中分离,可能导致二次污染问题,限制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是通过引入磁性前驱体进入生物炭,制备易与固液分离的磁性生物炭,同时磁性生物炭对环境中的污染物也展现出明显的去除效果.本文综述了磁性生物炭制备原料与方法、理化特性,总结分析了磁性生物炭对环境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以及富营养化物质的修复效果以及去除机理.同时从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角度,探讨了磁性生物炭再生及重复利用.在此基础上,从扩展材料应用范围、厘清潜在生态环境风险、探明实际应用经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是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固态发电装置.因其能量转换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引起极大关注.传统的SOFC运行温度较高(800~1000℃),长期在高温下工作会导致电池材料性能衰减、连接体和密封剂的可用材料受限、成本高昂等诸多不足.因此,SOFC的中低温化成为其广泛应用的关键.但是,工作温度的降低会导致电解质的欧姆损耗和电极的极化损耗急剧增大,其中前者可通过减薄电解质的方法解决,故在中低温下,SOFC损耗的主要来源是阴极的极化损耗.因此,如何提高阴极材料在中
在新兴功能材料层出不穷的当代,纳米磁性颗粒的使用热度持续上升,以其为基础制成的磁性液体复合材料有着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广阔的应用范围,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着重介绍了磁性液体的发展,阐述了不同类型磁性液体所对应的制备方法,并对几类特种磁性液体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磁性液体的制备及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开发一种适用于非碘体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对电极(CE)催化剂对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项工作中,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铌基双金属氧化物(MNbO4,M=Al,Fe)以及相应的与生物质衍生碳(BC)复合催化剂(MNbO4/BC,M=Al,Fe).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制备的四种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结果表明,AlNbO4和FeNbO4为高结晶度的单斜相;AlNbO4/BC和FeN-bO4/BC是AlNbO4和FeNbO4与三维多孔BC骨架的复合材料.由电催化性能测
基于非牛顿流体Ostwald-de Waele方程和介观体系,提出了一种可用于分析聚乙烯材料蠕变特性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聚乙烯材料的蠕变机制并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亲水性等进行了测试表征,验证了该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同时,利用稳态蠕变本构方程与幂律流体的一致性对粘弹性材料进行了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参数与非牛顿流体系数具有相似的物理意义,聚乙烯材料蠕变的主要变形机制为界面滑移产生的粘性变形,而应力松弛则为界面滑移、粘滞力和单元弹性的共同作用.使用基于稳态蠕变方程的应力松弛模型,对聚乙烯材料的应力松弛行
超级电容器具有高的功率密度、快速的充放电能力以及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优点.而钴铝双金属氢氧化物(CoAl-LDHs)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稳定性,比如具有较好的电荷和质量输运性能以及较高的比电容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等.本文综述了CoAl-LDHs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不同制备方法及其性能,其中包括:水热法、共沉淀法、均匀沉淀法、溶胶-凝胶法以及离子交换法,还对不同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也总结了CoAl-LDHs不同的改性方法,包括:碳材料改性、金属掺杂改性、Ni(OH)2改性以及MoS2
以氧化石墨烯(GO)、硝酸银(AgNO3)为前驱体,水合肼(N2 H4·H2 O)为还原剂,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成功合成了石墨烯负载银复合粉体材料(Ag/rGO),并对复合粉体进行了光催化研究.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光谱仪(Raman)、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手段,对Ag/rGO粉体材料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GO和Ag+在反应过程中可同时被N2 H4·H2 O还原,获得的纳米银粒子(AgNPs)均匀分布于还原氧化石墨烯片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