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动物变小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sby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爱丽丝喝了一种神奇的药水,身体立刻就缩小了。虽然现实中并没有这种药水,但体型缩小的事情却正在发生。有报道说,在动物王国,从鱼类到两栖类、爬虫类、鸟类和哺乳类,体型都在变小。
  譬如,北极熊是当今最大的陆生食肉动物。雄性北极熊一般体重400千克,少数能达600千克。但在过去的20年里,它们已经不再长那么大了。东南亚婆罗洲的一种红肚皮青蛙,一般人很难注意到它,因为它仅有20毫米长。如今它更难被注意到了,因为它也在变小。
  大的变小,小的变得更小,这一现象正引起生物学家的高度关注,因为动物体型的变化,会牵涉觅食、逃避敌害、寻找配偶等一系列行为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整个地球生物圈。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变化?这一趋势会持续吗?会不会有一天,“骆驼也能穿过针眼”呢?
  体型小,散热快
  问题的答案涉及德国动物学家克里斯廷·伯格曼的一项发现。1847年他发现,在哺乳类和鸟类的近亲物种中,生活在较冷地区的一般体型较大。比如同样是虎,东北虎就比华南虎大。伯格曼解释,这个现象与动物的表面积和体积有关。因动物身体产热与体积成正比,而散热却只与表面积成正比,这样,动物体型越小,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越大,散热就越快,寒冷时就越不容易保持体温。生活在较暖地区的动物,需要更快地散热,所以体型需要小些,而生活在寒冷地带的动物,需要保持体温,所以体型需要大些。这后来被称为“伯格曼法则”。
  不过不要误会,伯格曼法则并不意味着大型动物就不能在炎热的环境中生存了。事实上,最大的陆生动物非洲象就生活在炎热的赤道地区。这是因为,即使非常大型的动物,也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找到处理身体散热问题的办法。比如非洲象就是通过减少活动,不停洗凉水澡,不停用大耳朵扇身体等一系列措施来给身体降温的。伯格曼法则只是说,局限于同一类物种,一般来说(也有很多例外),体型小的在炎热环境下更易生存。
  伯格曼法则的一个自然推论就是:当全球气候变暖的时候,固定生活于一个地区的动物们就会倾向于长得更小。所以变暖的气候,就相当于让动物们缩小的神奇药水。
  气温升高,动物变小
  这一变化在苏格兰野生绵羊身上确实发生了。现在苏格兰地区冬天气候越来越暖了,导致野生绵羊的平均体型下降。
  许多鸟类的身体也在缩小。例如,生态学家拿8种澳大利亚小型鸟类与博物馆里1950年前后采集的同类型标本比较,发现有4种体型下降了。这些鸟都是留鸟,不会迁徙,它们对气候变暖做出的反应是缩小体型。
  不过这种变化都很小,在苏格兰野生绵羊的例子中,体型大约只缩小了0.5%。这点变化看起来微不足道,但考虑到全球气温迄今升高还不到1℃,而且野生动物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此做出反应。如果气温升高得多一些,时间跨度长一些,那会怎样呢?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还得求助于历史。与今天的气候变暖最相近的是5600万年前一段叫古新世-始新世的高温期,那时全球气温升高了5~10℃,后来才缓慢降下来(当然这个升温过程持续了数万年,而不是短短几百年)。在这一时期,许多哺乳动物的体型都缩小了,等气温下降之后才得以恢复,甚至变得更大。比如,生活在今天美国怀俄明州盆地里的几种野马,那时的体型只有现在的猫那般大。比升温前缩小了30%,待到降温之后,体型不仅得到了复原,还比没有缩小前大了近70%。
  冷血动物面临的
  特殊挑战
  改变体型的不仅仅是温血的脊椎动物。在美国怀俄明州的同一个地区,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体型也缩小了。这些无脊椎动物虽没留下骨骼化石,但留下的活动痕迹化石表明,在气温高的时期,它们挖的地洞平均尺寸缩小了近30%~50%。
  对于冷血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更暖的气候还会带来一些特殊的挑战。
  首先,当气候变暖,它们的生理机能发育会比以前快,比如性成熟就早一些,所以冷血动物会更快地进入成年。这就像人类中的侏儒,身体的生长速度跟不上生理机能的发育速度,即体型还没长大,就已经成年定型了,所以体型缩小了。
  其次是新陈代谢带来的问题。冷血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严重依赖于环境的温度,这看起来是个优势,温度高可以让它们更加活跃,但也有重大缺陷。新陈代谢更快意味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它们必须吃得更多。但当天气变热,它们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躲在阴凉处,以免身体过热,花在觅食上的时间反而少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体型就会变小。这可以解释为何一些两栖类和爬虫类一直在缩小。
  鱼也将变小。它们面临双重晦气:水温的上升将加速它们的新陈代谢,这需要更多的氧气,但在温度更高的水里,氧气的溶解度反而下降了。结果,它们不得不缩小体型来减少氧气的消耗。
  人类的责任
  在人类活跃的今天,体型变化只是野生动物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人类不仅正在让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还通过一系列活动,加重了它们的灾难。比如通过对野生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动物的栖居地和习性,造成许多动物濒临灭绝。在现有的种群中,有时动物好不容易产生出一些有益的突变,——这些突变可能正是为了更好地应付气候变化进化而来的——还来不及扩散到整个种群,就随着突变拥有者被人类捕杀而消失了。这就大大地降低了动物通过快速进化来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作为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环,在这些变化中,人类当然也难置身事外。我们最终将遭受大自然的惩罚。别的且不说,一个现在就可预见的后果是,随着鱼类体型缩小,未来海产品将大幅度减产。如果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别的生态系统也产生类似的“骚动”,那么潜在的食品危机就会更严重。也许,像北极熊一样,人类最终也将不得不勒紧裤带,通过缩小体型来适应生存。
其他文献
江西新余罗勇、甘肃兰州白家林等读者来信问,量子世界里幽灵似的超距作用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能有这样的超距作用?本文就从科学原理和科学家的实验来介绍这种超距作用的来龙去脉。  所谓超距作用,说的是相隔一定距离的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直接的、瞬时的相互作用,不需要任何媒质传递,也不需要任何传递时间,像鬼魅一样。但这种作用在宏观世界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微观的粒子世界。而且并不是任意两个粒子之间都有超距作用,必
期刊
唐代诗人说,杨柳嫩嫩的细叶是春风裁剪出来的,这个比喻非常传神。但比喻不等于科学,如要回答燕子变短的翅膀是谁裁剪出的问题,就要有理有据了。  那么,燕子变短的翅膀究竟是谁裁剪出来的呢?要想知道答案,还要从最近的一项新发现说起。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两位鸟类学家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西部追踪栖息在此间的崖燕长达30年之久,目的是研究鸟类在其栖息地的行为特点和变化情况。在这个栖息地,他们发现了大约有1.2万只
期刊
自从天文学家把冥王星从太阳系行星的队伍中“开除”后,我们太阳系的行星就变成了8颗。但是最近一些年来,随着天文学家对太空探索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系外行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对系外行星如何命名,成为摆在天文学家和普通大众面前的问题。  系外行星的命名麻烦  1992年,科学家在1000光年远的太空中的一颗脉冲星旁边发现了一对行星,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行星。到今天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800多颗系外
期刊
话刚到嘴边,还没说出来,人家就已经猜到是什么意思,替你说出来了。这种看似科幻的读心术,正渐渐转化为现实。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会一两门外语,有一个问题不知大家想过没有:当我们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大脑的神经活动是否一样呢?譬如,汉语中的“马”,在英语中是“horse”,那么当我们说“马”或者“horse”时,神经活动是否发生在大脑的同一个地方?涉及的神经元及神经信号(这些统称为神经活动模式
期刊
或许你会感到非常惊奇,有的人听到声音后眼前会呈现出和声音有关的图像或色彩,或者看到图像后,耳畔能回响起和图像有关的声音——这些人的听觉和视觉竟然是“联通”的!  这是神话吗?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是怪人吗?一般人具备这个能力吗?  “联觉人”的特异功能  早些时候,瑞士科学家发现有位女音乐家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她在听到不同的音符时眼前就会出现不同的颜色,更奇怪的是,她还能够“品尝”出不同音的不同味道,而且
期刊
空中的精彩表演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传感实验室的科学家如今有一手绝活,表演出来,会让任何看到的人惊叹不已。且看他们的表演。  许许多多来自空中的光点排成滚滚波浪向你袭来,你正惊慌闪躲的时候,光点又像一窝黄蜂向远方飞去,再从远方形成一个标准的正方形由远及近展示着,继而又化为一个复杂而又规则的几何立体不断转圈。你还没有仔细数清楚几何体有多少个面,它又变成一个人脸面具向你的脸上贴来……形形色色,变幻无穷,
期刊
灰泥是缓冲达人  在一个烧杯里,装满了水泥浆一样的灰色粘稠液体,把灰泥从烧杯嘴倾倒出来,就在它碰到桌子之前,嗡嗡声响了起来,灰泥好像由粘稠的液体变成了固体,精神抖擞地随着声音抖动起来。观看的人正猜想科学家又在制造什么怪物的时候,突然嗡嗡声消失,软泥在桌子上瘫作一团,还是那灰色的软泥。  原来这是铁磁灰泥在随着磁场的变动而舞动!  铁磁灰泥是什么?就是把碎铁屑等铁磁物质掺入到玉米油等比较稠的液体中,
期刊
有一种生活在地中海沿岸、印度等地的东方大黄蜂,行为表现与别的黄蜂明显不同,普通黄蜂在阳光强烈或天气很热的时候,会因怕热而不愿活动。但是这种黄蜂恰恰相反,阳光越是毒辣,气温越是炎热,它越是兴奋活跃。  这引起了科学家的好奇,这种黄蜂怎么如此与众不同?经过对它们深入的研究,研究者找到了谜底。这谜底很令人震惊,原来这种黄蜂是吃阳光的,就像植物一样能够从阳光中获取能量。看看它的周身,棕色的身体,只是腹部有
期刊
黑猩猩的情感很丰富  前不久,一位摄影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动物园,拍到了令他难以置信的一幕:一个名叫“兰迪”的小黑猩猩在松树上玩耍时不小心弄痛了自己的“右手”,于是大声嚎叫起来。而就在此时,它的妈妈“迪迪”立即奔到它的跟前,然后拿起它的“右手”亲了亲,随后不断对孩子抚摸,直到孩子不再嚎叫为止——这种场面所展现的母爱,真的让人感叹不已。  摄影师还发现,黑猩猩的母爱还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在黑猩猩妈妈找
期刊
莎士比亚曾经借哈姆雷特之口,这样表达了人类的自豪: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但随着我们的视野伸向太空,才逐渐感到,在宇宙深处,可能还存在着更高级的智慧生命,我们不过是一个“小角色”而已。但要证实这个猜测,最好的办法还是找到我们的宇宙伙伴——外星人。  为了尽快找到外星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什么手段没试过:我们研制的空间望远镜功能越来越强大,可以把天空扫个遍;我们殚精竭虑地设计了各种信号,向外星人发去问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