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法理学及其先验论证错误r——对德沃金《法律帝国》的批判性阅读

来源 :理论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thializz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这一经典问题,德沃金提出介于法实证主义和传统自然法理论之间的中间形态的规范法理学,他在《法律帝国》一书中提出法律系统整体有着“整全性”,且不具有形而上学的特征,但能够保证关于所有案件的判断都有唯一正确的方式,从而德沃金似乎在经验性的“规则”和先验性的“金律”之间找寻到了某种中间地带的由“整全性”保证的“原则”.本文试图指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中间地带,德沃金的整全性概念是他的一个不可靠的先验预设,他的规范法理学中因此存在着先验论证错误.
其他文献
古代的“天人合一”观念可以分三个层面来理解:自然哲学的“合一”以“气”为本,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是物质的统一体;道德哲学的“合一”以人之心性为基础,“天人合一”是人格魅力和审美的最高境界;而政治哲学的“合一”主要以儒家的“仁道”原则为依据,目的是为封建统治和社会秩序提供理论支撑.但“天人合一”每层含义的背后都包含着相分、相对的悖论,如何准确把握三个层面的“合”与“分”,对于理解和发展“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在现代化的今天处理天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建设全球性生态文明问题上都具有重大的战略与长远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要求,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举措.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消除意识形态偏见,符合意识形态叙事隐蔽化的当代特征,有助于意识形态工作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围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讲好中国故事,要处理好“情”与“理”的关系,“新时代”与“新任务”的关系、“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在重点举措层面,要不断挖掘鲜活的中国故事,善用全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借助留学生群体讲好中国故事.
海外研究中国的通史类著作中,涉及到中国共产党建立问题的代表性著作是《剑桥中华民国史》和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本文以这两部著作为中心展开研究,并结合中国国内出版的《中国近代通史》和《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中涉及的中共建党部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海内外涉及中共建党史著作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揭示中共建党的历史必然性,也有利于理解、弘扬与传播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建党精神.
在社会理论的传统中,仪式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秩序效果的行动类型,本文在梳理世俗仪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其秩序生成机制.研究发现,世俗仪式研究受功能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三种理论路径影响分别聚焦于“化解危机和冲突”“制造共识”“共同的行动”三种秩序生成机制;相关研究突破了传统秩序理解中利益整合与象征整合、策略行动与社会结构的二元思维,展现出成为一种更具解释力的仪式行动理论的潜力.研究表明推进仪式研究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康德伦理学证成了基于人的非角色性存在的本相的自由,以此确立了普遍的道德规范,却使自由停留在理性王国,使道德成为抽象的“应该”.黑格尔认为康德伦理学存在三大问题:伪善、形式主义、自我确证的良心所伴随的任性的恶.黑格尔通过精神的观念性扬弃了外在性,论证了人在自己的角色性存在中能够获得实相的自由,从而使自由在经验世界的实现成为可能,进而通过伦理共同体建立的法的体系,保障了伦理规范的落实.
彼得·诺维克以《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与美国史学界》一书,参与了历史学界对“客观性”问题的讨论.他阐述了历史客观性的“变动性”及“原初可靠性”,分析了客观性与史学专业化的相互关系.20世纪80年代末,诺维克感知到历史学面临的挑战之后,写作了这部作品.他给历史学界的建议是重视客观性与史学专业化的相互关系,相信客观性的原初可靠性,强调历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妇女解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给予妇女区别于传统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也呼应了全球女性事业对秩序供给与有效治理的诉求.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的形成以及进行道路的价值探析,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提升中国模式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认可度的应然取向.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不仅是一部农学瑰宝,而且渗透出浓厚的儒家伦理思想,多可从《齐民要术》中征引的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中窥探一二.从《齐民要术》尊崇圣王之道因而倡导富而教之的政治伦理、正视农业作为资生之业而强调义利之辨的价值伦理、强调尊重自然规律而各因其宜的生态伦理中不仅可以看到贾思勰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消化与吸收,而且可以观察到中华农耕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数千年,其蕴含着深厚的儒家伦理思想的关切.
马克思对“机器问题”的关注,不仅针对资本主义生产中机器的使用问题,更在于试图打破由价值和生产价值的劳动所形成的资本主义的抽象统治.无论是将“机器问题”放置于马克思思想发展演变所呈现的线性逻辑性中,还是强调“机器论片段”的断裂性与跳跃性,都无法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性批判.只有深入马克思劳动批判这一本质性维度中,才能充分理解马克思对“机器问题”的解读,并为探求数字化时代中劳动的最适当形式与人的合理存在方式提供参考.
贫困问题是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所关注的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涉及市民社会成员作为原子式个人的自由和福利问题,还涉及市民社会中的普遍福利和伦理精神问题.通过对贫困的根源、贫困的症候、贫困问题的解决等具体问题的分析,黑格尔展示了他对市民社会痼疾的深刻洞察——市民社会的根本性矛盾在于它所引起的需要和它本身无法满足这些需要之间的冲突,以及企图建构市民社会之伦理精神以实现个人的特殊福利与社会普遍福利之内在统一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