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词句段运用”这一栏目在统编教材的每单元“语文园地”中都有安排。教材编者旨在通过“词句段”的学习让语言文字的运用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中,可以从设计的目的、内容的多样、能力的可迁移等方面解读、设计、实践,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词句段运用 教学策略 发展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中专门设置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栏目,在低年级表述为“字词句运用”,进入三年级后改为“词句段运用”。 栏目设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性质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笔者尝试从探究该组“词句段运用”的设计目的、发现其内容的多样性、思考其对学生能力的可迁移性等诸方面进行解读、设计、实践,从而发挥“词句段运用”的导向功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一、精确解读,明晰运用的指向性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在内容上,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具有密切联系,只是这种联系并不是直接标明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而是隐含于题干或者题目内容的表述中。这样一来,对“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要求,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读一读就去自主完成,他们通常会“照葫芦画瓢”,不得其中要领。
笔者认为,对“词句段运用”的教学,教师需要解读“词句段运用”训练所对接的语文要素目标,厘清题目中所包含的训练要素,并引导学生明确完成这样的训练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本组“词句段运用”到底要指向哪里。只有这样,学生训练起来才不会觉得茫然,并可以借助目标来评价训练效果。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词句段运用”: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个事物。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这三个句子都是本单元课文中介绍科学知识的句子,而且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科学知识,即需要介绍的是别人不知道的科学知识,这是第一层次的解读;再看三个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上去没有什么共同点,仔细揣摩却发现“和……”“相当于……” “比……”之中都包含有作比较的意思。将二者综合起来看,才能明白这一训练是要求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别人不熟悉的科学知识,因为有了与熟悉事物的比较,陌生的科学事物就变得具体可见了。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仿写句子时才不会偏离方向。
根据以上解读,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从对课文阅读学习的回忆入手,先说说它们分别来自本单元中的哪一篇课文,每一句分别写了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一特点来的。学生在再读、交流中进一步明白了:为了说明这种恐龙的体形特点,作者拿我们熟悉的小狗作比较说明;为了说明纳米很小,用乒乓球与地球之间的差距增加人们的感性认知;为了突出纳米管的结实,用生活中已经足够坚硬的钢铁比较说明,这样作比较,能让意思更明白、更清楚。
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一认知,笔者又给出几个“作比较”的说明例句加以巩固。而后,以填空的方式,让他們试着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写一写:
蚂蚁的力气很大,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词句段运用 教学策略 发展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每单元的“语文园地”中专门设置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栏目,在低年级表述为“字词句运用”,进入三年级后改为“词句段运用”。 栏目设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性质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落实。笔者尝试从探究该组“词句段运用”的设计目的、发现其内容的多样性、思考其对学生能力的可迁移性等诸方面进行解读、设计、实践,从而发挥“词句段运用”的导向功能,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
一、精确解读,明晰运用的指向性
“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在内容上,与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具有密切联系,只是这种联系并不是直接标明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而是隐含于题干或者题目内容的表述中。这样一来,对“词句段运用”的学习要求,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读一读就去自主完成,他们通常会“照葫芦画瓢”,不得其中要领。
笔者认为,对“词句段运用”的教学,教师需要解读“词句段运用”训练所对接的语文要素目标,厘清题目中所包含的训练要素,并引导学生明确完成这样的训练需要达到什么目的,明确本组“词句段运用”到底要指向哪里。只有这样,学生训练起来才不会觉得茫然,并可以借助目标来评价训练效果。如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中的“词句段运用”: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个事物。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这三个句子都是本单元课文中介绍科学知识的句子,而且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科学知识,即需要介绍的是别人不知道的科学知识,这是第一层次的解读;再看三个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上去没有什么共同点,仔细揣摩却发现“和……”“相当于……” “比……”之中都包含有作比较的意思。将二者综合起来看,才能明白这一训练是要求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别人不熟悉的科学知识,因为有了与熟悉事物的比较,陌生的科学事物就变得具体可见了。有了这样明确的目标指向,学生仿写句子时才不会偏离方向。
根据以上解读,笔者在教学时让学生从对课文阅读学习的回忆入手,先说说它们分别来自本单元中的哪一篇课文,每一句分别写了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这一特点来的。学生在再读、交流中进一步明白了:为了说明这种恐龙的体形特点,作者拿我们熟悉的小狗作比较说明;为了说明纳米很小,用乒乓球与地球之间的差距增加人们的感性认知;为了突出纳米管的结实,用生活中已经足够坚硬的钢铁比较说明,这样作比较,能让意思更明白、更清楚。
为了巩固学生的这一认知,笔者又给出几个“作比较”的说明例句加以巩固。而后,以填空的方式,让他們试着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写一写:
蚂蚁的力气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