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升值的背后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ody1234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丈原依然神秘——古原如旧,庙宇森立。有所变化的是多出了一条盘山公路,几道拾步路阶,以及些许水泥抹面的广场。现代化的建筑无可挑剔的洒脱,然而,游人的心境似乎并不为这个,而在于落叶秋风中感受一种环境,寻找一种精神。
   三国时期最富有悲剧色彩的一幕——五丈原诸葛禳星,便在这里上演。牵强附会的枝蔓显然是文学家罗贯中的夸大。但54岁的诸葛亮被司马懿拖死此地,却是不争的事实。蜀不及魏,亦不及吴,无可否认。可诸葛孔明乃至刘备、关羽、张飞明知不可为,却躬身为之,崇尚一个忠字,追求一个义字,似乎才是后人尊崇他们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为失败者建庙立祠并不是时尚。单单一个蜀汉小国,人口不过百万,且偏处西南一隅,却有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诸庙兴建民间。这其中惟诸葛孔明名气最大,被神化成智慧的集大成者。如此等等,除民族文化推崇的“忠、孝、节、义”的成分外,怕还是诸葛一干人的“忠诚”被历代皇帝看中。从西晋开始,历代皇帝都热衷于给诸葛亮的名气注水——唐封武灵王,宋赐英惠庙,元追封“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朱元璋加以帝王之礼,钦定“帝王庙”。到了清代,诸葛亮更是身价倍增,其庙一修再修,春秋祭祀成规。康熙皇帝直抒胸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毋庸置疑,诸葛亮一生力行一个“诚”字。刘备托孤时,他表示要“竭肱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一死”。日后辅佐刘禅,果然是“惟知嗣君之当辅,而不复知有其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何等耿耿忠怀!——阿斗虽庸弱,并不感到来自强相的威胁。而刘、关、张、赵,更强调一个“义”字。赵云虽未能赶上“桃园结义”,但他千里迢迢投奔刘备,同样情同手足。蜀汉的五位开国元老,尽管性格各异,但他们的精神信念,几乎涵盖了正统道德观的全部。这些忠、孝、节、义的思想品德,自然是封建皇帝最需要的。不以胜败论英雄,而以“忠、义”授尊称,恐怕也只有蜀汉的五位元勋享此殊荣。而此后的千百年里,“忠、义”不仅维护了皇权的统治,也深刻影响了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
   然而,一切事物的发展倘若超越极限,就会走向反面。刘备正是过分地牵挂了那个高傲自大的二弟关羽,连蜀汉的安危也不管了,发兵讨吴。结果,被东吴的新生代陆逊打了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连老命也丢在白帝城。张飞亦然,屠夫本性不改,下场更为悲惨。正由于这样的故端,才给一个“义”字做了大大的注脚。诸葛亮比刘、关、张高明一些,可六出祁山,均无功而返,还错用了一个马谡,冤杀了一个魏延。但诸葛亮的忠诚把一切瑕疵都掩盖了。要说英雄,曹操才是三国时期的英雄,刘备等辈均为其手下败将。曹操还是文学家,开慷慨苍凉一代诗风。但曹操动不动拿献帝开涮,后来的皇帝怎能看得顺眼?更不用说为他立庙建祠了。
   答案大概得从“忠、义”说开去。关羽被后世尊为“武圣”,但他是打了败仗逃跑时,被对手擒拿斩首的。张飞被手下兵士要了小命,至少是治军无方。刘备只会哭,看不出有什么经国治世之方。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义”,这怕是后人为其立庙祭祀的因由吧!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他一生的忠实写照。因此,历代皇帝为其加冕,当属情理之中的事情。
   诸葛亮忠于刘备,为完成刘备未竟的事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那个时代,仍有其合理性,所以,受到后人的尊崇。即使到了今天,他那种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仍然被人们敬仰。这恐怕是五丈原游人如织的缘故吧!
   伫立于威仪、森然的诸葛亮庙前,俯瞰五丈原下的万家灯火,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诸葛武侯当年铺架于渭河之上的浮桥,早被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大桥代替。而魏蜀两军昔日搏杀的黄土小道,也被西宝高速公路掩盖。高速公路上飞驶的形状不同的汽车,是开向祁山大寨,还是驶入蜀府成都,诸葛武侯当年虽有制造木牛流马之聪明,可否想到?
  
其他文献
会走路、爬墙的鱼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但是,在奇妙的大自然里,人们也会看到有些鱼儿不仅可以暂时离开水生活,有的离水后还能“走路”和“爬墙”呢!  有人发现,鲶鱼能在路上“行走”。奇怪,鲶鱼不长脚,靠鳃在水里呼吸,怎么能在陆地上行走呢?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才发现,原来这种鱼的胞鳍特别发达,鳍上还有坚硬的刺,在向前“行走”时,靠强有力的尾部拍打地面,产生一股后助力量,同时以鳍刺挖掘地面,维持鱼体
年年岁岁总相似,又是岁末饮酒时。饮酒,看似简单,其实也是有学问的。它与一个人的阅历、学识、地位及品格修养等密切相关。酒品,实乃人品。所以,古语云:“饮酒者,乃学问之事,非饮食之事也。”又说,“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说文解字》言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也;一曰造也,吉凶所造起。”  纵观古今人物,酒无所谓善与不善,既然仪狄(或曰杜康)造酒,千百年来绵延不绝,酒当有其功劳。《汉书·食货志》载
1949年前后,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革命老区的民歌,也被解放大军的各级文工团和各地的战士传唱全国,尤其是陕北一带的道情民歌。这中间就有一首《蓝花花》。   我第一次听到《蓝花花》是在1950年。解放不久的家乡,出了许多新鲜事,这年夏秋间,街口的大树上突然出现了家乡父老从来没见过的高音喇叭。一到傍晚,男女老少带上小板凳或就地蹲在街道两旁听广播,我等小朋友则兴致勃勃地穿梭于人群中。高音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