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伊朗快艇大战内幕

来源 :凤凰资讯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ao254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狼群”快艇让美军头疼 上世纪80年代的两伊战争后期,伊朗和伊拉克展开“袭船战”,对进入海湾的各国油轮进行无区别攻击。这种行动严重干扰全球能源供应,自然引起美国的担忧。
  1987年3月,美国第七舰队展开二战后美国海军规模最大的海上护航活动,多艘护卫舰掩护改挂星条旗的科威特油轮通过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起先,负责护航的美军认为伊朗和伊拉克军队不会冒着与美国舰队交战的风险攻击商船,可事实完全相反。先是伊拉克战机发射导弹“误击”美军护卫舰,随后大批伊朗武装快艇对各国商船展开攻击。尽管伊朗并不具备与美海军正面对抗的实力,但伊朗革命卫队发挥地利之便,将波斯湾北岸以及星罗棋布的小岛变成桥头堡,部署了大量武装快艇,它们的“狼群”攻击让美军应接不暇。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面。7月22日,由美军舰艇与科威特商船组成的一支护航编队向海湾驶去。为避免被两伊军队误击,编队出发前还主动公布护航信息。但7月23日夜,一支伊朗船队悄悄离开法尔斯岛(就是此次伊朗抓扣美国水兵的地方),在护航舰队必经的航道内投下9颗水雷。次日黎明,“班布里奇”号油轮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被水雷炸伤,护航舰队被迫返航。五角大楼认为,此次遇袭表明伊朗试图炸毁尽可能多的他国舰艇。当日晚上,美国驻中东部队司令伯恩斯在日记中写道:“水雷袭击事件表明,我们的威慑战略并未奏效,伊朗已决心与美国为敌。”
  石油钻井平台成布控浮岛 伊朗灵活的快艇战术给美国护航行动出了一道难题:从护航需求上看,美国必须将军舰配置在波斯湾北部近海水域,以监控伊朗快艇的突袭,并阻止其布雷;但两伊战争的范围正不断扩大,外加近海水域环境复杂,不适合大型舰艇分散部署。经过几番斟酌,伯恩斯决定在靠近伊朗的波斯湾航道上,每隔几十海里就设立一个海上浮岛,部署巡逻艇、直升机和海军特种部队,随时对伊朗快艇突袭和布雷行动做出反应。
  在科威特政府的财政支持下,美国中央司令部租用了两座浮动式石油钻井平台进行布控浮岛的改装。其中一座名为“武仙座”的浮岛长121.9米,宽42.7米。两座浮岛本身没有动力,全靠驳船牵引。巡逻艇和直升机每天都从浮岛出发,对附近航道展开不间断监视。
  这种战术很快见效。1987年9月19日,美军发现伊朗海军“伊朗”号登陆舰行动异常,判断它可能在执行布雷任务。从浮岛出发的美军舰艇和直升机迅速赶赴该水域拦截。率先赶到的美军直升机发现“伊朗”号正将水雷投入大海。交火后不久,缺乏防御武器的伊朗水兵慌忙中弃船逃生。次日清晨,美军突击队登上无人看守的“伊朗”号,发现大量未来得及布设的水雷。由此,伊朗封锁海峡的证物很快被西方媒体广为传播。
  吃亏的伊朗对美军海上浮岛上的直升机和巡逻艇恨之入骨。1987年10月6日,“武仙座”浮岛派出两艘巡逻艇在法尔斯岛水域搜集情报,它们突然发现在距法尔斯岛以西13海里的水域集结着多艘伊朗武装快艇,遂马上呼叫“武仙座”浮岛派出直升机增援。混战中,两艘伊朗快艇被美军“地狱火”导弹命中沉没,但其余快艇仍一边加速缩短距离,一边向美军巡逻艇发射无控火箭弹。美军直升机试图上前增援,却险些被伊朗快艇突然发射的防空导弹命中。凭借装备优势,美军最终取得这场快艇对抗的胜利。
  决定性大战,伊朗惨败 1988年,两伊战局趋向僵持,但美国与伊朗的海上冲突却日渐升温。4月14日,美軍“罗伯茨”号护卫舰触雷重伤。愤怒的五角大楼决定对伊朗“锡里”和“萨珊”号钻井平台实施摧毁。
  4月18日,面对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美军舰队,两座伊朗海上平台在做出微弱抵抗后被炸毁。面对美军断然出手,伊朗决心展开武力回击。伊朗革命卫队3艘快艇率先出动,对攻击海上平台的美舰发动突袭,击落一架美军直升机。随后伊朗海军也出动护卫舰,重创悬挂美国国旗的“威利·蒂德”号货轮。
  当日13时许,美伊海上冲突达到高潮,伊朗海军主力倾巢出动,伊朗“约尚”号导弹艇对美军“温赖特”号巡洋舰直扑过去,并率先向美舰发射一枚美制“鱼叉”反舰导弹。然而美舰很清楚该导弹的技术机密,轻易摆脱攻击,并用猛烈的炮火将伊朗导弹艇击沉。14时,伊朗海军派出“海豚”直升机偷袭巴拿马籍“斯坎湾”石油钻井平台,4架攻击机急忙将“海豚”赶走,不料伊朗直升机此举是“调虎离山”,3艘高速驶来的伊朗巡逻艇企图借机攻击钻井平台。但这次偷袭仍被居高临下的美机发现,随即向冲在最前面的巡逻艇投下集束炸弹将其炸沉。后两艘巡逻艇见前方已是一片火海,只好调头撤离。
  伊朗快艇的突袭接连受挫,再加上伊朗海军最现代化的“萨汉德”号护卫舰被美机炸沉,最终这场二战后美国海军经历的最大规模海战宣告结束。此役之后,伊朗再未实际挑战美国在波斯湾的海上霸权。
  摘自《环球时报》
其他文献
每一个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等,都会给工作人员发点儿红包和礼品,作为年终奖励。这个规矩源远流长。  民国年终奖主要也是发红包 民国时代,商店的伙计、作坊的工匠、公司的职员、当铺的朝奉,一般都能拿到年终奖。奖励的形式,跟现在一样,主要是发红包。红包有大有小,看受奖人的级别,也看发奖人的器量,更要看当年单位的效益和大伙的工作表现。同在一个工厂上班,经理到年终能拿到
期刊
春节作为东方社会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在动荡的、以旧革新的年代里,屡次被拎出来说事儿,惨遭厄运。民国历史上,农历新年至少两次被禁。  孙中山轻易取消农历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废除中国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国统的意味,也有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含义。但很显然,这并没顾及平民百姓的感受,更没征询他们的意见。  孙中山自幼
期刊
中国将出台新法强力反恐  中国公安部原部长助理刘跃进日前转任公安部副部长级反恐专员,这是公安部首次公开设置这一职位,意味着中国政府目前更加重视反恐工作。媒体分析,中国政府设立反恐专员一职其实有迹可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5年在多个国际场合,多次表达了对反恐工作的看法。  法新社报道称,中国的反恐主要针对新疆地区的暴力事件。(周宇)  钓鱼台开卖“国宴”年夜饭  近日,钓鱼台食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期刊
随着同名连续剧的热播,芈月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当时还有一位,她的经历甚至比芈月更传奇;她对历史的影响,甚至超过了芈月。如果说没有芈月,秦一统天下的时间要延迟;那么可以说没有另一个女子,中国的先秦史说不定就得重写。后世称她为夏姬。  夏姬是郑国国君的女儿,天生丽质。她很小的时候,就和一个本家兄长好上了,一直到这个兄长得病夭折。大家议论纷纷,认为那个倒霉的男青年是被夏姬采补成渣渣的。为了顾全王
期刊
1941年12月7日偷袭珍珠港前,日军估计会有不少舰载战斗机无法返回母舰,不得不在海面上迫降,于是安排伊-70(水下排水量超过2000吨,航程达1.4万海里,是二战时日本建造的大型潜艇)呆在夏威夷近海,把落水的飞行员捞起来。不过,日军出奇地顺利,攻击珍珠港的飞机除被击落的外,全都顺利返回母舰,伊-70倒落得个“清闲”。  等到日本联合舰队班师回国时,伊-70却被留在珍珠港外,继续监视美军动向,同时
期刊
主持人董卿的老公是上海中瀛集团董事长密春雷。从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的主持人,到毅然出嫁成为密太太,这一路走来,董卿经历了怎样的曲折与纠结?又收获了怎样的成长和幸福?  董卿和密春雷的感情,开始并不顺利,因为密春雷刚刚结束第一段婚姻,所以董卿是第三者、傍大款的传闻不胫而走。那段时间她总有一种“夹着尾巴做人”的感觉,这让董卿很难接受,她甚至向密春雷提出过分手。  直到有一天,董卿看见电视里的一档节目正在采
期刊
1945年柏林战役是苏联红军在二战中实施的最后一场战略性进攻战役,它由一系列外围攻坚战和最后的城区巷战组成。苏军官兵以巨大伤亡为代价,打开了通向“第三帝国”老巢的通道。  重军打造“柏林之锁” 1945年3月,在苏军和英美盟军两线夹击之下,纳粹德国已到了崩溃边缘。对于夺取德国首都柏林,苏联和英美都有强烈意愿,毕竟谁拿下柏林,就能主导战后欧洲秩序。从战场态势看,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
期刊
1996年9月14日5时,朝鲜一艘鲨鱼级侦察潜艇离开东海岸的退潮基地。9月15日19时30分,潜艇抵达江陵市附近离韩国海岸线约8公里处海域。江陵位于汉城以东140公里,在军事分界线以南约150公里。潜艇慢慢向海岸靠近,并在离海岸线约300至400米处海域停下来。3人特种部队侦察小组和2名高官戴着轻潜呼吸器离开了潜艇,向岸边游去。21名艇员驾驶潜艇退回公海国际水域。  9月17日,潜艇再次进入韩国水
期刊
1940年夏,刚刚侵占法国的纳粹德军开始集结舰船,准备发起入侵英国的渡海战役。英国军事油料部起初想在海面上建立“燃烧带”,阻止德国舰船靠近英国海岸,但试验效果并不理想。他们上报给首相丘吉尔的最终方案是,在3艘装载油料和爆炸物的火攻船上设置定时引爆器,船上人员在船只冲入纳粹船队集结港口的最后关头,乘坐尾随的接应船逃生。  获得许可的这项任务被命名“卢希德行动”,随后交由英国军官阿加尔负责实施。194
期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海军的主要任务是赢得制海权,保护自己的海上运输线,英国尤其如此。开战后,德国空军对英国本土的狂轰滥炸,严重影响了英国本土的生产能力,让英国对海外援助的依赖更加强烈。当时的英国商船队,总吨位为2100万吨,相当于当时全世界商船总吨位的三分之一,每天航行在大西洋上的英国船只大约有1500艘。  在大西洋,英国皇家海军的主要对手是德国海军。战争初期,英国皇家海军的策略与第一次世界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