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K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所谓的电信运营商,而是拥有技术的数字内容的传播者。
作为全球范围极成功的3G运营商,SK电讯在韩国本土、中国和全球的策略和布局已经成为一个样板。这对同处亚太圈的中国来说,亦或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在电信运营商领域,韩国的SK电讯身上有着世界电信巨头无法比拟的明星风采:它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CDMA业务,成为全球极成功的3G运营商,并即将成为第四代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
SK电讯还是极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运营商,并成为中国自主研发3G标准TD-SCDMA在研发、测试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伙伴。
SK电讯在本土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布局,对中国运营商是一个有价值的样板。
SK在中国
作为很早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外资运营商,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SK电讯与中国运营商合作正日益紧密。
刘保华:一年前,SK花了10亿美元购买了联通可转换债券,双方合作进展到什么样的程度?
刘允:实际上,SK和中国联通的合作已经有七八年了。中国联通作为全球公认的最大的CDMA运营商之一,与SK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SK与中国联通是互相扶持,共同寻求发展的关系,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促进,所以双方合作一直非常深入。
CDMA作为一个移动通信标准,最可怕的就是产生孤岛效应。如果采用CDMA的运营商很少,用户全球漫游都会很困难。
中国加入WTO之后,SK跟中国的合作伙伴的合作又上了一个台阶,体现在更深层面、更多业务领域和更大资金规模的合作上。
中国联通通过向SK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在金融层面上实现了双赢,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SK也一直在跟中国联通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不只局限于资本层面。
目前,SK和中国联通共同成立了六个工作小组:终端采购、增值业务开发、平台开发、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和工程网络小组。两个公司绑在一块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比如一起进行了300多万部手机的联合采购,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两个CDMA运营商宣布联合采购。目前在四川市场,双方试点也在开展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品牌建立方面的合作,还有就是3G标准演进方面的技术交流。
刘保华:这是否意味着通过合作,SK已经介入到联通的核心运营层面?SK在中国的目标是不是想做全业务的运营商?
刘允:在开发和增值运营业务上,两个公司一直密切合作。联通时科就是我们双方在这方面的合资公司。SK在韩国推出新业务,联通也会尝试在中国推广。
作为外国运营商,SK进入中国的第一步是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可能不只在通信业。因为,当今社会谈得更多的是融合,比如在内容、应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等领域。SK在韩国的运营非常成功,韩国和中国的政策有一定的区别,SK和中国联通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联合体。
刘保华:中国电信市场的变化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很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运营商,与其他外资运营商相比,SK如何保证在中国市场上的长期竞争优势?
刘允:这个问题是SK内部一直讨论的。SK的长处是作为亚洲的邻邦,与中国拥有共同的文化。
目前,还没有一个竞争对手让SK的海外经营感到压力。在中国,SK的优势正在逐步得到巩固。目前,SK已经有70个工作人员参与到中国3G业务的演练中来。演练并不是照搬韩国经验,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将来深入参与运营做好准备。
韩国3G的成功之路
韩国3G运营的成功,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技术趋势的把握和创新外,运营商和合作伙伴的合理分工也很关键。
刘保华:韩国3G成功运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增值应用,尤其是无线互联网,除了政府对文化内容产业的重视外,SK的秘诀是什么?
刘允:主要是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分开来看,在CP、SP、终端、软件平台、硬件系统层面,中国与韩国的差距并不大。值得探讨的是,龙头企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产业链如何分工。
SK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弥补了产业链条中的一些不足,使得合作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哪一类用户需要什么。中国的发展历程和韩国有一定的差距,可能需要整合和裂变,最后形成一个比较优化的产业链。运营商以前都只提供点到点的服务。在数据业务、无线互联网时代,关键是怎样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合作,从而为“口袋里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刘保华:SK和合作伙伴都在做增值业务,如何平衡利益冲突?
刘允:的确,以客户为导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用户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我们通常是从质量、内容、经济、价格等几个方面来衡量,以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他们,而不是运营商和业务人员喜欢什么。
在SK,有一个合作伙伴试验期制度。如果合作伙伴有好的想法和创意,SK就会同他们一起进行展示、介绍、比试,甚至是多方会诊,然后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推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马上做,很多是一段时间后才能推向市场,但我们会做详细的记录。
SK奉行的是开放原则,实行多样化的打包定制,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SK帮助合作伙伴打造特定的品牌,但对合作伙伴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否则将影响到SK的整体形象。
刘保华:SK在韩国本土建立的TD-SCDMA试验网是TD成为国际标准后除中国之外的第一个试验网,建设这个试验网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运行情况如何?SK针对TD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刘允:SK建立世界级的TD试验网,目的在于掌握和了解最新技术,并实现各个技术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是SK作为领先电信企业必须要做的。其实,不只是TD,如果中国出现其他的领先技术,SK一样要做。和中国运营商的合作能够实现强强联合,双方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互补性非常强。
在未来,TD一定会成为主流技术。SK拥有着良好的测试环境,试验网能够在技术、服务、终端层面对TD进行测试,包括韩国本土生产的手机。此外,SK在韩国已经开展了EV-DO、CDMA2000、WiMax、WCDMA等业务,需要解决和TD的互联互通问题,为将来的亚洲CDMA一体化做准备。
中国3G的关键
在3G牌照发放之前,中国电信产业格局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SK看来,3G也许并不神秘,除了在技术路线上要慎重选择外,商业效益也很重要。
刘保华:2007年,我国将取消基础电信的地域限制,外资股份将允许达到49%。对于中国基础电信市场未来的格局,你怎么看?
刘允:未来的中国市场一定和国际市场非常类似,主流和基础的业务一定由国内核心企业控制,其他部分对外开放。在中国,大小运营商都将扮演各自的角色。最大的主流运营商会扮演平衡利益的角色,因为他们的资本和规模都足够大。对于满足客户的一些特殊需求,可能有一些反应敏捷的中小企业去推动,这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主流企业的创新和变化。
从竞争理论来讲,将来可能的局势是,综合性的主流公司有一到两家,挑战者、竞争者以及创新者有几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选择,市场会更趋于理性。
刘保华:韩国的基础运营商有三家,这比较符合“三法则”中提到的一个行业里的企业定位规则。“通才型”的大概只能容纳三家,第一家规模一般是第二家的两倍,第二家是第三家的两倍。第一家收入利润会非常好,第二家就差很多,第三家往往就处在收支持平的状态。反观中国的情况,3G牌照的发放可能不少于三家,你认为中国有几家核心运营商会实现经济、高效和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
刘允:这可能需要一套包括博弈论在内的周密计算理论和公式。
中国电信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它的复杂性有关,这和美国、欧洲市场都不一样。中国一方面需要满足需求巨大的普遍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高端用户的个性需求。
对要不要上3G这个话题,各个派别和专家各有各的理论和观点。很多人说2.5G的服务已经完全能满足现在的需求,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花更多的钱能够给生活、工作所带来的改变的价值。
在中国,从满足区域需求差异的角度来看,多发几张3G牌照或分区发放都有可能。而在北京和上海等区域,多家运营商会通过相互竞争提升服务质量。
刘保华:在国内,3G牌照迟迟没有发放,有人认为不需要上3G了,应该直接上4G,不然3G刚上来没多久,4G又上来,是一个很大的浪费,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允:韩国成熟的3G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3G技术的演进过程非常自然和平滑,用户没有痛苦的感觉,SK作为一个运营商也没有跳跃式的断点。韩国的用户和媒体谈的更多的不是技术,而是能享受到什么新的应用。
刘保华:对比SK,中国3G的路线图应该怎么走呢?
刘允:前两天,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中国通信行业标准。国际电信联盟确定的三大3G标准是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中国政府的政策是自由选择技术标准,这体现了一种大智慧,也给运营商预留了很大的决策空间。
SK是想成为技术最前沿的弄潮儿,从技术的跟进、使用的角度来讲,SK是越来越平稳了。
刘保华:目前,直接上3G是可能的,但国内运营商还在强化2.5G网,并持续投资。对于他们在3G上的盈利、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应用的创新方面,你有何建议?
刘允: 3G并不神秘,更多是战略上的选择和经营上的决策。保留现有的2G、2.5G也有它的道理。
现在最关键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运营商要小心地询问用户,是否愿意为这样的业务买单。SK也在做市场调查,比如推广可视电话的时候要对成对的购买进行促销,因为成对购买往往是家庭或者情侣的需要。
以前的运营商的高管们更愿意谈技术,因为业务的推广相对简单。在3G时代,应该更多研究经营技巧。这有时候类似于卖时尚消费品,比如有些业务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几个月,如何及时推广给用户就是一个问题。
刘保华:中国3G牌照发放后,在运营管理上,你认为可能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刘允:这是个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运营商应该有驾驭技术和商业的能力。有两个方面要注意:
首先是组织架构问题。SK现在最重要的两个核心部门,一个是事业部,它包括了增值业务、话音业务等,另一个就是客户部门,负责管理庞大的客户信息。其他有些零星的部门就采用外包的策略了。
第二就是经营技巧。很多服务的生命周期都达不到一年,也别指望一个业务会得到所有用户的认可,很多业务和服务需要针对特别的目标客户设置,这和市场细分是分不开的。
全球化布局
韩国市场容量的局限性注定了SK要走向全球化,其对全球市场的布局也将成为中国运营商的必由之路。
刘保华:从全球看,3G运营商盈利的很少。欧洲3G运营商没有盈利的,原因是什么?
刘允:这是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的一个话题。有运营商做得不好,并不能说3G不能盈利。
这需要我们明确盈利的定义,是一个企业的盈利、某一个业务的盈利,还是某一个网络的盈利。
目前,运营3G网络的电信公司大部分还处于回收期,前期的投资太大了,动辄几百亿上千亿。欧洲的3G运营也才刚刚开始,发展的用户并不是很多,没盈利很正常。
在以前的2G、2.5G的时代,没有办法实现那么多的视频和音乐服务。现在,用户到商店买DVD、VCD的方式也改变了,可以通过手机采购,而成本并没有增加,还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服务。这些业务可能很快就能盈利。
刘保华: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很多运营商都要转型成为一个信息内容供应商,这是不是未来运营商的必然发展方向?
刘允: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媒体,它传播的不只是声音和文字,还包括照片、视频等。手机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一个方便携带的媒体。
SK要通过做数字产品的分销和传播来赚钱。真正让传统运营商脱胎换骨的不再是交换机和信令等技术,而是内容服务。 SK很多高管都是从其他行业聘请来的,这也是SK与其他运营商的最大不同。
刘保华:SK希望通过扩张成为一个全球的电信运营商,或者是数字内容提供商。SK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将会采取怎样的策略?
刘允:全球化、国际化的意义是实施全球范围的市场拓展。
我们将来的用户要达到1亿、2亿的用户规模,在韩国本土显然是实现不了的。将来的用户可能是来自中国、越南、美国、印度等国家,他们将能够真正享受到SK的服务。
至于采取什么策略,这完全要看当地的管制规则。SK在尝试打造运营层面的核心技术平台,培养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在经营范围上,SK朝海外走,在业务范围上朝内容的源头纵向延伸,使之成为收入的一部,这对未来的运营商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记者手记:举重若轻
与全球各国电信运营商相比,SK电讯等韩国运营商在3G标准的选择上和业务开发上表现
得更有“弹性”和举重若轻。
众所周知,韩国的电信市场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政府甚至规定了几大运营商的用户数占有量:SK电讯、KTF和LGT的比率是5∶3∶2。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们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反而是让他们在“既定的格局”下,努力提升每月每用户平均收入值,不断引领市场潮流和标新立异。
重技术但不唯技术,大胆设想而谨慎决策,积极谋划且平滑过渡,纵向一体化但尊重合作伙伴利益,大处着眼而小处着手,立足国内但放眼全球,这构成了SK在3G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的整体路线图。
在选定了技术路线之后,SK在纵向和横向的市场细分、子品牌的推广上,甚至要比消费品市场更为细致和完善,这也让它在3G时代的增值业务上颇有成就,也造就了其世界一流通信运营商的地位。
在韩国,手机已经不再是一部普通的手机,而是任何一个普通人掌上工作与生活的载体,运营商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营商。韩国的移动网络所选择的设备提供商绝大部分是韩国本土厂商,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壮大了本土手机和系统设备等制造产业。
这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链接:刘允简历
1983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 获得丹麦理工大学数理与运筹
学院硕士学位。
1994年 获得丹麦理工大学电信学院博
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日本
NTT 公司、新加坡电信公司等
多家世界知名电信公司担任高
级管理职务。
2002年 加入SK电讯(中国)公司,现任
SK电讯(中国)总裁。
2006年 被评为“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
人物”。
作为全球范围极成功的3G运营商,SK电讯在韩国本土、中国和全球的策略和布局已经成为一个样板。这对同处亚太圈的中国来说,亦或有着积极的参考意义。
在电信运营商领域,韩国的SK电讯身上有着世界电信巨头无法比拟的明星风采:它成功地开通了世界上第一个商用CDMA业务,成为全球极成功的3G运营商,并即将成为第四代和第五代移动通信服务提供商。
SK电讯还是极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运营商,并成为中国自主研发3G标准TD-SCDMA在研发、测试等方面的紧密合作伙伴。
SK电讯在本土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布局,对中国运营商是一个有价值的样板。
SK在中国
作为很早进入中国电信市场的外资运营商,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SK电讯与中国运营商合作正日益紧密。
刘保华:一年前,SK花了10亿美元购买了联通可转换债券,双方合作进展到什么样的程度?
刘允:实际上,SK和中国联通的合作已经有七八年了。中国联通作为全球公认的最大的CDMA运营商之一,与SK一直有着很深的渊源。SK与中国联通是互相扶持,共同寻求发展的关系,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相互促进,所以双方合作一直非常深入。
CDMA作为一个移动通信标准,最可怕的就是产生孤岛效应。如果采用CDMA的运营商很少,用户全球漫游都会很困难。
中国加入WTO之后,SK跟中国的合作伙伴的合作又上了一个台阶,体现在更深层面、更多业务领域和更大资金规模的合作上。
中国联通通过向SK定向发行可转换债券,在金融层面上实现了双赢,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SK也一直在跟中国联通探讨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不只局限于资本层面。
目前,SK和中国联通共同成立了六个工作小组:终端采购、增值业务开发、平台开发、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和工程网络小组。两个公司绑在一块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比如一起进行了300多万部手机的联合采购,这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两个CDMA运营商宣布联合采购。目前在四川市场,双方试点也在开展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品牌建立方面的合作,还有就是3G标准演进方面的技术交流。
刘保华:这是否意味着通过合作,SK已经介入到联通的核心运营层面?SK在中国的目标是不是想做全业务的运营商?
刘允:在开发和增值运营业务上,两个公司一直密切合作。联通时科就是我们双方在这方面的合资公司。SK在韩国推出新业务,联通也会尝试在中国推广。
作为外国运营商,SK进入中国的第一步是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可能不只在通信业。因为,当今社会谈得更多的是融合,比如在内容、应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等领域。SK在韩国的运营非常成功,韩国和中国的政策有一定的区别,SK和中国联通在多个领域的合作将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联合体。
刘保华:中国电信市场的变化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很早进入中国的外资运营商,与其他外资运营商相比,SK如何保证在中国市场上的长期竞争优势?
刘允:这个问题是SK内部一直讨论的。SK的长处是作为亚洲的邻邦,与中国拥有共同的文化。
目前,还没有一个竞争对手让SK的海外经营感到压力。在中国,SK的优势正在逐步得到巩固。目前,SK已经有70个工作人员参与到中国3G业务的演练中来。演练并不是照搬韩国经验,而是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将来深入参与运营做好准备。
韩国3G的成功之路
韩国3G运营的成功,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对技术趋势的把握和创新外,运营商和合作伙伴的合理分工也很关键。
刘保华:韩国3G成功运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增值应用,尤其是无线互联网,除了政府对文化内容产业的重视外,SK的秘诀是什么?
刘允:主要是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分开来看,在CP、SP、终端、软件平台、硬件系统层面,中国与韩国的差距并不大。值得探讨的是,龙头企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产业链如何分工。
SK进行了整体的设计,弥补了产业链条中的一些不足,使得合作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哪一类用户需要什么。中国的发展历程和韩国有一定的差距,可能需要整合和裂变,最后形成一个比较优化的产业链。运营商以前都只提供点到点的服务。在数据业务、无线互联网时代,关键是怎样通过整个产业链的合作,从而为“口袋里的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刘保华:SK和合作伙伴都在做增值业务,如何平衡利益冲突?
刘允:的确,以客户为导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用户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我们通常是从质量、内容、经济、价格等几个方面来衡量,以更好、更快、更便捷的方式提供给他们,而不是运营商和业务人员喜欢什么。
在SK,有一个合作伙伴试验期制度。如果合作伙伴有好的想法和创意,SK就会同他们一起进行展示、介绍、比试,甚至是多方会诊,然后按一定的计划和步骤推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业务都能马上做,很多是一段时间后才能推向市场,但我们会做详细的记录。
SK奉行的是开放原则,实行多样化的打包定制,用户可以根据喜好自由选择。SK帮助合作伙伴打造特定的品牌,但对合作伙伴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否则将影响到SK的整体形象。
刘保华:SK在韩国本土建立的TD-SCDMA试验网是TD成为国际标准后除中国之外的第一个试验网,建设这个试验网的目的是什么?目前的运行情况如何?SK针对TD的发展规划是怎样的?
刘允:SK建立世界级的TD试验网,目的在于掌握和了解最新技术,并实现各个技术之间的互联互通,这是SK作为领先电信企业必须要做的。其实,不只是TD,如果中国出现其他的领先技术,SK一样要做。和中国运营商的合作能够实现强强联合,双方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互补性非常强。
在未来,TD一定会成为主流技术。SK拥有着良好的测试环境,试验网能够在技术、服务、终端层面对TD进行测试,包括韩国本土生产的手机。此外,SK在韩国已经开展了EV-DO、CDMA2000、WiMax、WCDMA等业务,需要解决和TD的互联互通问题,为将来的亚洲CDMA一体化做准备。
中国3G的关键
在3G牌照发放之前,中国电信产业格局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在SK看来,3G也许并不神秘,除了在技术路线上要慎重选择外,商业效益也很重要。
刘保华:2007年,我国将取消基础电信的地域限制,外资股份将允许达到49%。对于中国基础电信市场未来的格局,你怎么看?
刘允:未来的中国市场一定和国际市场非常类似,主流和基础的业务一定由国内核心企业控制,其他部分对外开放。在中国,大小运营商都将扮演各自的角色。最大的主流运营商会扮演平衡利益的角色,因为他们的资本和规模都足够大。对于满足客户的一些特殊需求,可能有一些反应敏捷的中小企业去推动,这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主流企业的创新和变化。
从竞争理论来讲,将来可能的局势是,综合性的主流公司有一到两家,挑战者、竞争者以及创新者有几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确定选择,市场会更趋于理性。
刘保华:韩国的基础运营商有三家,这比较符合“三法则”中提到的一个行业里的企业定位规则。“通才型”的大概只能容纳三家,第一家规模一般是第二家的两倍,第二家是第三家的两倍。第一家收入利润会非常好,第二家就差很多,第三家往往就处在收支持平的状态。反观中国的情况,3G牌照的发放可能不少于三家,你认为中国有几家核心运营商会实现经济、高效和更为合理的资源配置?
刘允:这可能需要一套包括博弈论在内的周密计算理论和公式。
中国电信市场格局的变化和它的复杂性有关,这和美国、欧洲市场都不一样。中国一方面需要满足需求巨大的普遍服务,另一方面要满足高端用户的个性需求。
对要不要上3G这个话题,各个派别和专家各有各的理论和观点。很多人说2.5G的服务已经完全能满足现在的需求,那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花更多的钱能够给生活、工作所带来的改变的价值。
在中国,从满足区域需求差异的角度来看,多发几张3G牌照或分区发放都有可能。而在北京和上海等区域,多家运营商会通过相互竞争提升服务质量。
刘保华:在国内,3G牌照迟迟没有发放,有人认为不需要上3G了,应该直接上4G,不然3G刚上来没多久,4G又上来,是一个很大的浪费,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允:韩国成熟的3G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同时,3G技术的演进过程非常自然和平滑,用户没有痛苦的感觉,SK作为一个运营商也没有跳跃式的断点。韩国的用户和媒体谈的更多的不是技术,而是能享受到什么新的应用。
刘保华:对比SK,中国3G的路线图应该怎么走呢?
刘允:前两天,信息产业部公布了中国通信行业标准。国际电信联盟确定的三大3G标准是CDMA2000、WCDMA和TD-SCDMA。中国政府的政策是自由选择技术标准,这体现了一种大智慧,也给运营商预留了很大的决策空间。
SK是想成为技术最前沿的弄潮儿,从技术的跟进、使用的角度来讲,SK是越来越平稳了。
刘保华:目前,直接上3G是可能的,但国内运营商还在强化2.5G网,并持续投资。对于他们在3G上的盈利、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和应用的创新方面,你有何建议?
刘允: 3G并不神秘,更多是战略上的选择和经营上的决策。保留现有的2G、2.5G也有它的道理。
现在最关键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市场的问题。运营商要小心地询问用户,是否愿意为这样的业务买单。SK也在做市场调查,比如推广可视电话的时候要对成对的购买进行促销,因为成对购买往往是家庭或者情侣的需要。
以前的运营商的高管们更愿意谈技术,因为业务的推广相对简单。在3G时代,应该更多研究经营技巧。这有时候类似于卖时尚消费品,比如有些业务的生命周期可能只有几个月,如何及时推广给用户就是一个问题。
刘保华:中国3G牌照发放后,在运营管理上,你认为可能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刘允:这是个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运营商应该有驾驭技术和商业的能力。有两个方面要注意:
首先是组织架构问题。SK现在最重要的两个核心部门,一个是事业部,它包括了增值业务、话音业务等,另一个就是客户部门,负责管理庞大的客户信息。其他有些零星的部门就采用外包的策略了。
第二就是经营技巧。很多服务的生命周期都达不到一年,也别指望一个业务会得到所有用户的认可,很多业务和服务需要针对特别的目标客户设置,这和市场细分是分不开的。
全球化布局
韩国市场容量的局限性注定了SK要走向全球化,其对全球市场的布局也将成为中国运营商的必由之路。
刘保华:从全球看,3G运营商盈利的很少。欧洲3G运营商没有盈利的,原因是什么?
刘允:这是目前大家都在谈论的一个话题。有运营商做得不好,并不能说3G不能盈利。
这需要我们明确盈利的定义,是一个企业的盈利、某一个业务的盈利,还是某一个网络的盈利。
目前,运营3G网络的电信公司大部分还处于回收期,前期的投资太大了,动辄几百亿上千亿。欧洲的3G运营也才刚刚开始,发展的用户并不是很多,没盈利很正常。
在以前的2G、2.5G的时代,没有办法实现那么多的视频和音乐服务。现在,用户到商店买DVD、VCD的方式也改变了,可以通过手机采购,而成本并没有增加,还可以享受到随时随地的个性化服务。这些业务可能很快就能盈利。
刘保华: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很多运营商都要转型成为一个信息内容供应商,这是不是未来运营商的必然发展方向?
刘允: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媒体,它传播的不只是声音和文字,还包括照片、视频等。手机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一个方便携带的媒体。
SK要通过做数字产品的分销和传播来赚钱。真正让传统运营商脱胎换骨的不再是交换机和信令等技术,而是内容服务。 SK很多高管都是从其他行业聘请来的,这也是SK与其他运营商的最大不同。
刘保华:SK希望通过扩张成为一个全球的电信运营商,或者是数字内容提供商。SK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将会采取怎样的策略?
刘允:全球化、国际化的意义是实施全球范围的市场拓展。
我们将来的用户要达到1亿、2亿的用户规模,在韩国本土显然是实现不了的。将来的用户可能是来自中国、越南、美国、印度等国家,他们将能够真正享受到SK的服务。
至于采取什么策略,这完全要看当地的管制规则。SK在尝试打造运营层面的核心技术平台,培养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在经营范围上,SK朝海外走,在业务范围上朝内容的源头纵向延伸,使之成为收入的一部,这对未来的运营商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
记者手记:举重若轻
与全球各国电信运营商相比,SK电讯等韩国运营商在3G标准的选择上和业务开发上表现
得更有“弹性”和举重若轻。
众所周知,韩国的电信市场是一个受政府高度管制的市场,政府甚至规定了几大运营商的用户数占有量:SK电讯、KTF和LGT的比率是5∶3∶2。但这并没有影响它们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反而是让他们在“既定的格局”下,努力提升每月每用户平均收入值,不断引领市场潮流和标新立异。
重技术但不唯技术,大胆设想而谨慎决策,积极谋划且平滑过渡,纵向一体化但尊重合作伙伴利益,大处着眼而小处着手,立足国内但放眼全球,这构成了SK在3G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的整体路线图。
在选定了技术路线之后,SK在纵向和横向的市场细分、子品牌的推广上,甚至要比消费品市场更为细致和完善,这也让它在3G时代的增值业务上颇有成就,也造就了其世界一流通信运营商的地位。
在韩国,手机已经不再是一部普通的手机,而是任何一个普通人掌上工作与生活的载体,运营商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运营商。韩国的移动网络所选择的设备提供商绝大部分是韩国本土厂商,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壮大了本土手机和系统设备等制造产业。
这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链接:刘允简历
1983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 获得丹麦理工大学数理与运筹
学院硕士学位。
1994年 获得丹麦理工大学电信学院博
士学位。毕业后,先后在日本
NTT 公司、新加坡电信公司等
多家世界知名电信公司担任高
级管理职务。
2002年 加入SK电讯(中国)公司,现任
SK电讯(中国)总裁。
2006年 被评为“中国信息产业年度经济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