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即将温柔展颜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dmangr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将于明天在南京博物院开展。从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艺、笔端容功四个方面,通过南京博物院藏女性相关文物和借自山西博物院的珍贵的宋代彩绘壁画,展示中国传统女性的生活和艺术。
  本次以女性为题材的主题展,展示的文物范围广、类型多。既有后宫内宰的用器和作品,如大雅斋的器物、御赐妃子的金册、诰命夫人的冠戴等,也有民间普通女性使用的脸盆架、纺织机、花轿等日常用具;既有集中反映女性生活与劳作的艺术作品,如《纺织仕女图》卷、《古代仕女行乐图》卷、《春日仕女闲居图》轴等,也有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包括女子的写真图和美人画像等,这些“视觉化的魅影流动”多出自男性笔端。展览中也陈列有纯粹女性的书画作品,这对于认知女性才艺具有更现实的意义。
  展厅(布展中与布展后)
  展览策展人为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曹清女士,她从自己女性的视角,诠释历史长河中中国女性的坚定执着,同时也展示了当代知识女性的聪慧和才智。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南京博物院的一个由女性策展人来策划的“女性”展览。它既展示传统女性的生活与艺术,又体现当代知识女性的聪慧与才智。通过展览,我们得以回顾漫漫历史长路,思考中国女性是怎样坚定执着地一路走来。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良
  形塑女性
  中国古代女性的形象如何?随着朝代更替她们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不同朝代的女俑及各种材质为载体的画像,我们可以一睹这些浮现于历史长河中女性的容颜仪态,如汉女的颀长妖娆、风姿绰约,唐女的丰硕雍容、静穆瑰丽……元明清时期书画勃兴,虽有女性自己的创作,然参与塑造者多为男权体系下的文人墨客,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难免会贴上他们所习惯的审美标签,于是柔弱忧郁、秀雅清丽的形象多为明清时期女相的代表。
  对舞女俑
  唐
  陶
  高30厘米
  舞姿,双髻,窄袖束腰长裙,身体弯曲,双手上下甩袖,足蹬高靴。
  女仕日常
  “饰不可过,亦不可缺。淡妆与浓抹,惟取相宜耳。”(卫泳《悦容编·缘饰》)这里展示的修容配饰、劳作器用等,既有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也有历年庋藏的精品,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情趣和生活状态,其中不乏宫廷闺阁的华美奢靡,亦有乡村俚俗的质朴简洁。
  朱漆描金透雕花卉人物脸盆架
  民国
  高180厘米,宽46厘米
  这类款式的脸盆架是皖南一带流行的式样,几乎家家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还能在民户中见到。脸盆架构筑简洁,装饰繁华,透雕描金,分多格雕刻,有吉祥花卉,蛱蝶团花,戏曲人物等。尤其第二格的透雕,前有罗马柱,后有花鸟背景,整个架背的图案丰富,观赏性极强。
  才媛集艺
  中国古代女性的艺术作品,尤其是书画,虽然在晚明清初这个时段被推向历史的前台,能见度有所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她们的作品能阅世流传实属不易,我们这里仅仅揭开了她们面纱的一角。女红是女子在家内的劳作,因为有了美丽的外形,赏心悦目而成为才艺的诠释。它是传统妇女必须学会的一门手艺,也是闺淑所要秉持的艺能,可谓正宗的女子艺术。
  马荃《花蝶图》轴
  清(1760年)
  绢本 设色
  纵96.5厘米,横47厘米
  《花蝶图》是一幅尺幅颇大的绢画,画面气韵闲逸,花势芬芳。图中罂粟与拳石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妖娆艳丽,一厚重笃实,挺生于拳石旁的数株罂粟花,或怒放,或含苞,色泽鲜湛,「盖用丹砂、胭脂、花青等合墨细细渲染十数遍」,遂使花容精气内含,而英光外发。牡丹、碧桃、罂粟、蕙兰是其父常画的对象,所以画面中自然流露出其家学的渊博。
  笔端容功
  這一部分所辑选的“人像”注重于画中女子实有其人,谨以那些杰出画家的想象及技艺去回忆,以他们集中笔端的柔情或崇敬所塑造的美好形象来呈现妇德才色的清淑妍和。
  仇英《捣衣图》轴
  明
  纸本 墨笔
  纵95.2厘米,横28厘米
  此画为明四家中最擅人物的仇英以白描写生,画一位踞坐委对石砧,持杵捣衣略作休歇的女子,她面朝远盼,若有所思的情状表现得格外柔弱纤丽;而梧桐树的背景则平添了秋夜的凄寒与萧瑟。
  「温·婉」展中
  你还将看到……
  本文部分内容摘选自展览同名配套图录《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译林出版社2015年8月温柔开卷。
其他文献
自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的一年中,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共举办了20个展览,总共接纳了630万名观众,这一数字打破了该博物馆自统计以来40多年的纪录,使其能与卢浮宫(930万名观众)、大英博物馆(670万名观众)以及英国国家美术馆(640万名观众)共同位于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之列。以下这6个热门展览为这个破纪录的参观人数贡献
期刊
為欢庆ICOM70周年,国际博协正在发起名为“Faces of ICOM - A selfie for ICOM’s 70th anniversary!”的大型图片征集活动。活动面向全体ICOM会员。  目前ICOM已开始在各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主管都自拍起来啦~  自拍达人们赶!紧!起!来!(????)??嗨!  参加本次活动只需以下4步,跟着我左手右手慢动作——  STEP1→ 拿起你的手机、
期刊
为促进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成果应用,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定于2016年1月5日-11日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数字博物馆(美术馆)高级研修班。研修班针对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着力培养数字博物馆专业(美术馆)人才
期刊
黄 师 塔 前 江 水 东  春 光 懒 困 倚 微 风  桃 花 一 簇 开 无 主  可 爱 深 红 爱 浅 红  图绘青山如眉,绵延起伏,湖水环绕。彼岸春柳初发,庭院楼阁掩映林间,小路如带引入山腹中的田垄鱼塘,一派安然寧静之景。此岸官员行旅赴任,回首扬鞭,似留连于潋滟的湖光山色,其后挑夫与仆人相随。构图为鸟瞰式,从上往下尽观全景。运用大量留白技法,湖水、小路、田垄、鱼塘、天际,均画法留白,以
期刊
当前,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各种新式的餐饮服务。这些机构发现,要给观众传递多感观的体验,没有比食物更好的途径。下面几个范例中的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的同时,利用食物扩展了博物馆的体验。以下将介绍博物馆餐饮服务的五大发展趋势。  饮食作为催化剂  饮食已成为值得策展人和公众项目团队严肃、细致探讨的一个主题。展览、讲座和公共项目可以使公众对饮食及其相关问题理解更为深入。  希尔伍德庄园博物馆与花园
期刊
如果给你1小时,在巴黎,你会选择去做什么?  在卢浮宫排上半天的队,  匆匆一瞥蒙娜丽莎的神秘笑容?  在凯旋门,或者埃菲尔铁塔下发呆?  又或者,你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 ◇ ◇  在巴黎的各个角落里,  隐藏着各色各样的小博物馆,  1小时参观计划  对于这些「小」博物馆来说  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这里,你可以追寻到巴黎历史的点滴。它是巴黎第一家市立博物馆,保存着许多历史文件。谁想看看罗伯斯
期刊
近日,一些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艺术展接踵而至。以“不朽的梵高”中国巡展为例,其在宣传效果上甚至有盖过传统实物艺术展的势头。然而,该展览即将于上海完成首秀并登陆北京之际,观众的观展热情却在明显降温。该展虽然宣传到位,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但质疑声还是在开展后不久扑面而来。  引来争议的趋势  目前,“纪念梵高逝世125周年”无疑是全球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也在国内掀起一阵观展热潮
期刊
今天,「溫·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在南京博物院揭开面纱,以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艺、笔端容功四个方面,通过南京博物院藏女性相关文物和借自山西博物院的珍贵的宋代彩绘壁画,展示中国传统女性的生活和艺术。(点击阅读温文尔雅,婉婉有仪|「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即将温柔展颜)  配合展览,译林出版社推出同名图录《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图录收录本展展品精美图片,辅以细致的文字说明,色
期刊
如何看待一幅作品?大师的名作好在哪里?为什么这幅作品意义非凡?这幅画想说明什么?这些问题似乎是博物馆入门者最常挂在嘴边的疑问。大都会博物馆为观众准备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导览,请来当今全球最为优秀的艺术家们为观众进行作品解读。艺术家的眼光独到、精准、细致入微,他们将以专业的视角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分享自己的观展体验,带领观众走入艺术家眼中的艺术殿堂,解读大师眼中的经典之作。本期,徐冰教授将带你解读法国杰出艺
期刊
打开任何一本讲述西方建筑和城市历史的书,意大利的建筑都占据着相当多的篇幅。意大利人总是不约而同地把保护古迹意识称作他们的“DNA之一”,在他们看来,历史遗迹如同基因不可或缺,不论民众还是官员,心里都给古建筑贴上了“珍藏品”的标签,对古建筑和古城用心守护、悉心照料。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生活品质  意大利是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  为了保护罗马古城,1939年,意大利政府开始在罗马古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