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艺术大师逛大都会博物馆:徐冰带你看米勒!

来源 :国际博物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ginJav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看待一幅作品?大师的名作好在哪里?为什么这幅作品意义非凡?这幅画想说明什么?这些问题似乎是博物馆入门者最常挂在嘴边的疑问。大都会博物馆为观众准备了一次非同寻常的导览,请来当今全球最为优秀的艺术家们为观众进行作品解读。艺术家的眼光独到、精准、细致入微,他们将以专业的视角和平易近人的语言分享自己的观展体验,带领观众走入艺术家眼中的艺术殿堂,解读大师眼中的经典之作。本期,徐冰教授将带你解读法国杰出艺术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作品。
  其实我也画过很多风景画,我并不很喜欢画人物,因为人物过于具象和明确。人们经常忽视身边的日常景观,但它们却记录和见证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
  大多数城市居民看到米勒笔下的这幅作品时可能会想:“哦,这是在描绘乡下人的生活。”但这幅画对我而言,却不单单如此——它将我带入画面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经历和记忆——我也曾在农村呆过3年。
  我是在中国接受的美术教育。在校绘画训练的一部分就是去一些偏远的郊区或工厂写生,和工人、农民住在一起,体验他们的生活状态,从而进行艺术创作。
  米勒作品中有一点十分值得我钦佩:他对人物、动物、草垛和农舍都一视同仁,小心翼翼地用心刻画每一处细节。从中,我们不难察觉米勒对于农场生活和农民劳作者所流露出的热情和尊重,而这种感情归根结底是艺术家本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尊崇,这来源于米勒对它们的领悟、理解和真情实感。
  在米勒的作品前,这些动人的风景仿佛都被注入了某种情绪。你会被带入画面之中,宛若感受到了即将到来的变化——在秋季,农民必须在大雨来临之前完成所有收割——大自然瞬息万变,画面中黑云即将袭来,如果你了解农村生活和农业耕作的节律,那你也一定会和画面中的农民一样感到黑云逼境的压抑,分享他们的焦虑和担忧。
  而与之对应的,画面远方的农舍却依旧在纯净而温暖的晚霞之下静静守候。将温馨的田间生活与农民耕作的辛苦并置在一幅画中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这种将人和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的主题在当时并不常见。
  之前的艺术作品,很多都基于人与神的主题,或者描绘权贵阶层、政客肖像或沙龙聚会。而米勒与其他画家不同,他选择另辟蹊径,把农民、或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形象带入画中。而这些农民是真真切切的鲜活生动的农民,就如同我们与之生活在了一起一样——在我看来,这种体验和经历,正是艺术家本人把自己、画作与大自然的完美结合,这才是米勒的风景带给我们的真谛。
  《草垛:秋天》(Haystacks: Autumn)背景知識:
  这幅作品是米勒1868年受实业家弗雷德里克·哈特曼(Frédéric Hartmann)委托所创作的四季系列作品之一,艺术家在接下来的7年间一直有意识地断断续续地进行创作。该作品描绘的是秋天的农场,丰收之后拾穗人离去,只留下羊群自在吃草。草垛后面可以远远看到夏伊平原(Chailly)和巴比松(Barbizon)村落的屋顶。
  画面中可以循迹到米勒晚期绘画风格的特征:艺术家有意识地将部分紫粉色底色暴露在画布之上,用笔放松自如,留下些许速写般的原始痕迹,画作底稿若隐若现,尤其在勾勒草垛和羊群的时候格外明显。
其他文献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节」,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它绵延数千载,其隆重程度堪比春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更是口口相传,「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缠绵爱情故事,流传至今,更被附会为「中国情人节」,着重强调其中的爱情內涵。  而实际上,在古代,七夕节可谓女性的节日。每到七七,妇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节日期间,还会举办各种祭祀及智力游艺活动。如祭拜牛郎织
期刊
说起古人,尤其是古代美人,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想象。  或明艳丰美,或清婉柔丽——她们长裙飘逸,蕙质兰心,淡妆浓抹总相宜。  那么,古代美人究竟是如何化妆的?  全新出版的《花面交相映:跟古代美人学化妆》(南京博物院编)便是一本美貌的古人化妆图册。  让我们一起素颜前往,跟隨古代佳人,画个美美的古风妆去也~
期刊
自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的一年中,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共举办了20个展览,总共接纳了630万名观众,这一数字打破了该博物馆自统计以来40多年的纪录,使其能与卢浮宫(930万名观众)、大英博物馆(670万名观众)以及英国国家美术馆(640万名观众)共同位于全球最受欢迎博物馆之列。以下这6个热门展览为这个破纪录的参观人数贡献
期刊
為欢庆ICOM70周年,国际博协正在发起名为“Faces of ICOM - A selfie for ICOM’s 70th anniversary!”的大型图片征集活动。活动面向全体ICOM会员。  目前ICOM已开始在各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主管都自拍起来啦~  自拍达人们赶!紧!起!来!(????)??嗨!  参加本次活动只需以下4步,跟着我左手右手慢动作——  STEP1→ 拿起你的手机、
期刊
为促进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数据成果应用,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定于2016年1月5日-11日在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举办数字博物馆(美术馆)高级研修班。研修班针对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管理人员、信息化专业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着力培养数字博物馆专业(美术馆)人才
期刊
黄 师 塔 前 江 水 东  春 光 懒 困 倚 微 风  桃 花 一 簇 开 无 主  可 爱 深 红 爱 浅 红  图绘青山如眉,绵延起伏,湖水环绕。彼岸春柳初发,庭院楼阁掩映林间,小路如带引入山腹中的田垄鱼塘,一派安然寧静之景。此岸官员行旅赴任,回首扬鞭,似留连于潋滟的湖光山色,其后挑夫与仆人相随。构图为鸟瞰式,从上往下尽观全景。运用大量留白技法,湖水、小路、田垄、鱼塘、天际,均画法留白,以
期刊
当前,博物馆为观众提供了各种新式的餐饮服务。这些机构发现,要给观众传递多感观的体验,没有比食物更好的途径。下面几个范例中的博物馆在为观众提供有意义的信息的同时,利用食物扩展了博物馆的体验。以下将介绍博物馆餐饮服务的五大发展趋势。  饮食作为催化剂  饮食已成为值得策展人和公众项目团队严肃、细致探讨的一个主题。展览、讲座和公共项目可以使公众对饮食及其相关问题理解更为深入。  希尔伍德庄园博物馆与花园
期刊
如果给你1小时,在巴黎,你会选择去做什么?  在卢浮宫排上半天的队,  匆匆一瞥蒙娜丽莎的神秘笑容?  在凯旋门,或者埃菲尔铁塔下发呆?  又或者,你其实有更好的选择  ◇ ◇ ◇  在巴黎的各个角落里,  隐藏着各色各样的小博物馆,  1小时参观计划  对于这些「小」博物馆来说  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在这里,你可以追寻到巴黎历史的点滴。它是巴黎第一家市立博物馆,保存着许多历史文件。谁想看看罗伯斯
期刊
近日,一些应用数字化技术的艺术展接踵而至。以“不朽的梵高”中国巡展为例,其在宣传效果上甚至有盖过传统实物艺术展的势头。然而,该展览即将于上海完成首秀并登陆北京之际,观众的观展热情却在明显降温。该展虽然宣传到位,成功地吸引了公众的目光,但质疑声还是在开展后不久扑面而来。  引来争议的趋势  目前,“纪念梵高逝世125周年”无疑是全球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也在国内掀起一阵观展热潮
期刊
今天,「溫·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在南京博物院揭开面纱,以形塑女性、女仕日常、才媛集艺、笔端容功四个方面,通过南京博物院藏女性相关文物和借自山西博物院的珍贵的宋代彩绘壁画,展示中国传统女性的生活和艺术。(点击阅读温文尔雅,婉婉有仪|「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即将温柔展颜)  配合展览,译林出版社推出同名图录《温·婉:中国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图录收录本展展品精美图片,辅以细致的文字说明,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