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语文教育中,人们常常注重“道”与“文”的统一性,并根据这一原则教育人们怎样读书、怎样做人。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成分。语文课不仅能够熏陶感染学生的态度与情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以及文化品位。将美学与读书、学习知识与陶冶思想情感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育体系不断更新的现阶段,这一优良的教育传统更值得教育界继承与学习。
  一、美育教育对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有重要作用
  首先,语文老师要将全部情感投入的每一节的语文课程中,并尽可能的让学生融入到语文课内容的情景中。然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最重要的就是语文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语言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或如珠迸玉碎、飞流直下的高山瀑布;或如千里奔腾、汹涌咆哮的激浪长河;既要挥洒的淋漓尽致,又要揭示的鞭辟入里;既要演绎的妙趣横生,又要描摹的绘声绘色。在课堂中,语文老师所表达的语言要有一定的绘景与传声能力,能够让学生感觉所学的内容影像就在眼前,所学的内容声音就在耳边。这种语言妙趣横生的表达与语言激越高尚的流露,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或者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带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在这种情况下,若再配上语文老师丰富的表情变化以及完美的动作和手势,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没有知觉的情况下受到美的熏陶。
  其次,语文老师要时时刻刻注意调控课堂高中生的情绪和气氛,尽可能的确保学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形成和其所学语文内容交相辉映的兴奋的情感氛围。而怎样对这种氛围进行更好的调控,则是评价一个语文老師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善于对“引趣”和“激疑”教学手法更好的运用,使学生在揣摩语文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取一定的知识,通过比较进行鉴别与赏析,同时还要调控好学生的学习氛围与课堂心理。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升华学生的美感,提高对美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创造美与欣赏美的能力。
  二、美育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对美的教育与熏陶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比如:那种由于语文课文内容的起伏与波澜而让学生产生的强烈感情流动;“于不疑处激疑”所带给学生的那种欲罢不能的竞争意识与浓厚兴趣;创造一种能让学生流连忘返、学而不厌的感情氛围等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兴趣与爱好情景中受到教育。像有些语文老师会别出心裁,紧扣语文课本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完美的学习环境,或朗诵一首诗歌,或欣赏以篇时文,或将一则新闻报道或者一段笑话等,通过这种匠心独运的导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得以激发,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有些语文老师会通过幻灯片、录音、录像以及音乐等多媒体教学方式来为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情景,确保学生能够在语文文章内容中领会美、体验美、把握美,最终陶冶情操,吸收知识。
  三、美育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对于很多高中生来说,作文是让他们最头痛的。而且作文教学本身就属于一种文学与思想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训练教学。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过程中,语文老师既要训练学生的文学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将审美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要想保证学生能够写好一篇文章,关键就是要保证学生对文章的写作对象有足够的情感体验。此外,要想让学生能够从作文的写作对象中挖掘其潜在的美感,单纯的靠在语文课堂中老师的简单提示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要将 所有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确保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审美情趣能够充分激发出来。例如: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易俗移风的生产实践活动,充分领略我国名山大川的优美风光,学习与了解我国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等,这些都能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人类的伟大、革命历史的壮丽以及科技的先进等,以此来获得美感。
  四、对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进行挖掘,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大量反映人类伟大发明与创造力的文学作品,在描写古今中外的园林建造和建筑方面都极具魅力,各个方面都是劳动与美的体现。比如:《黄山记》作者以娴熟的文笔、渊博的美学知识以及高超的文学素养,在对黄山景色进行系统介绍的同时,更多的渗透了作者赞叹之情,高度讴歌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美和和大自然的自然美。所以,在就这些文学作品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一定的审美情感得以启发,通过朗读课文,去感悟美、发现美以及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对我国劳动人民的仰慕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此外,语文教材中还有大量反映作者审美理想与审美情感的文学作品,面对这类教材,语文老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要依照作者所具有的审美理想与审美情趣,对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情感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享受文章作者价值美以精神美的同时能受到美的感染。
  五、对丰富的课外资源予以充分利用,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将美育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若仅限于认识美、感受美与鉴赏美是远远达不到目标的,语文老师还要引导与鼓励学生更好的去创造美,这样才能有效完成语文教学大纲中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多观察、多想象、多思考生活中本身所存在的社会美与自然美,对学生创造美与发现美的能力予以积极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尤其重要的是课外文学阅读,因为课外阅读的形式比较分散、特别,从对课外书的选择到开展其审美活动,完全靠学生对其审美情趣与爱好。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对高中生的心理进行研究就可以发现,学生通常无法对自己既难以理解又不熟悉的东西产生兴趣,而如果对其太熟悉和了解,同样会失去审美乐趣。所以,最能激发学生对文章阅读兴趣的就是那些既存在陌生感有存在熟悉感的作品。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美育教育进行加强,能够增强学生独特的美感体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使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以提高。
其他文献
【摘要】教材内容的难度,教学水平的差异,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适应性,接受能力难免有所不同;此外,在具体实施教学活动时,学生在学习时也受情感因素的制约,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英语上的两极分化现象。然而对两级分化造成英语“学困生”,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缩小和消除两极分化,做好学困生辅导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如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英语学困生两级分化消除  新教材改革实
经济全球化趋势程度越来越深入,世界各国之间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官方语言便是英语。“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英语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重要桥梁,由此可见英语
一、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rn1.农业资源约束加剧.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减少和水资源的短缺,势必影响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进而直接制
教师在实践中应及时纠正教学评价的偏差,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发挥“听、唱、玩、演”教学模式的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桑树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个树种,很多地区都有种植.北京市大兴安定镇的农民却在这种常见的树种上获得了神奇的财富,他们种植的桑树每亩纯收入可高达五万元.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走进反映古代生活的文本,走进陌生的时代与那个时代的事物的内部,实现学生与文本最近距离的对话?文章以《西门豹》的教学为例,运用比较、还原的方法,
吴胜营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一位农民.2003年,在白酒市场上打拼十年的他惨遭失败,欠下了近30万元的债务.走投无路的吴胜营不得不四处躲债.
1.食用花卉.据科学测定,一些花卉的蛋白质含量远远高于牛肉、鸡肉,维生素C的含量也高于水果,并含有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
邢老汉从工商执法人员手里接到他被骗去的八千元钱时,不禁痛哭流涕.让邢老汉上当的是一项高能合成液化气的技术.
本文旨在讨论绿色建筑在旧建筑改造中的融入,引入具体绿色建筑及就建筑改造的实例,从多方面展示绿色建筑与旧建筑结合,但同时,绿色建筑的完全实现还有些许差距,也存在很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