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段音乐欣赏教学的策略研究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b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低段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优化和变革创新,以“双向奔赴”入手,突出音乐实践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实现变“静”为“动”、从“动”到“悟” 的过程。同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音乐动机、小学低段、音乐特征
  一、纵看思现状
  作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每一次的尝试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享受音乐,进而我们通过奥尔夫教学法、图形谱、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形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更能让孩子们投入到音乐中去。学生通过聆听,配合其他辅助手段来感悟,从而获得音乐经验。
  二、横观引新潮
  在欣赏课中的音乐活动是一种从外到内延伸的音乐情感体验活动。小学音乐欣赏又是欣赏的初级阶段,所以目标定位在学生可以达成对音乐作品的公共体验。因此“双向奔赴式”聆听指学生与老师可以对课堂产生共同的奔赴达成体验目的。
  1.优化教学模式
  “双向奔赴式”聆听立足实践,有利于优化固有的刻板教学模式同时也避免了填鸭式的聆听,是学生与老师自发的情感体验。
  2.改变学习方法
  “双向奔赴式”聆听关注的是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对音乐形成一个自然的理解。课堂没有固定的学习模式,取而代之是像有趣的体验。学生在体验中学习音乐,在各器官联动下激发创造和想象。
  3.构建开放课堂
  双向奔赴式最大程度的使学生与老师融为一体,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又可以充分享受求知的乐趣。
  三、探究实践:低段音乐“双向奔赴式”聆听的实践策略
  “双向奔赴式”聆听包括:准备、聆听、表达。教师奔赴的是准确挖掘乐曲个性特征,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奔赴的是有方向的聆听,用语言或行动等方式表达出来。
  (一)奔赴距离感——情境体验中聆听
  音乐主题是最主要的乐思,也是音乐最核心的部分。教师在挖掘音乐主题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原有的经验,并设计相应情境,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开展欣赏课程,也让学生学习的更有趣、具体。
  1.角色主题,体验音画
  在低段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描述特定角色的音乐作品呢,作曲家通常以角色作为作品的标题。教师和学生在音乐作品、角色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身体动作和音响结合起来,用动作模仿角色形象感知音乐。
  案例一:人音版第一册《袋鼠》
  乐曲体验环节中,笔者引导孩子们:我们来到了动物王国,你们听听是谁来了?你能用动作告诉我吗?笔者在揭题后,请学生做一个袋鼠的造型,并记住它,音乐响起在袋鼠蹦跳的音乐出学生边做袋鼠造型边蹦跳,表现袋鼠的动作。
  【分析】教学中抓住音乐音响的主题,让学生体验最直观的感受,目的是鼓励学生直观表现音乐音响的主题,做出自己的想象和选择,避免模仿别人,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音响感受到音乐的主题,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2.运动主题,体验音律
  作曲家在创作以某一运动为主题的作品时,往往会遵循运动的规律与音乐结 合起来。将音乐的要素融入到具体活动项目之中,让低段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感知所听音响,体验音响的规律并加以判断,是很好的实践过程。
  案例二:人音版第二册欣赏《跳绳》
  感受作品第一部分,笔者播放音乐,引导:请你根据音乐的节奏与速度做合适的动作,学生跟着音乐自然表演。走、跑、跳皆可。表演结束后笔者请学生选出最合适的动作,学生们纷纷选择了跳这一动作,接着笔者揭示主题《跳绳》。
  【分析】在聆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作品中级进跳跃的音型节奏引导学生寻找最合适的肢体运动来表现音乐主题。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音响特征尤为重要,自主探索能够自然反应出他们对乐曲的理解程度。在最初体验乐曲时,不必纠正他们动作的错对,只需关注学生是否根据音乐适时调整自己的身体动作,是否在不断探寻最合适的肢体运动即可。
  3.自然主题,体验音源
  以自然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在小学低段教材中很多,学生在聆听音乐时,会联 想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中,教师有意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关情境,更有利于表现作品。
  案例三:人音版第三册《海上风暴》
  执教中,笔者请学生体验不一样的大海,学生在急速强烈的音乐中感受风暴的猛烈,还能听出雷鸣电闪的音效。最初学生用沙锤轻轻晃动,发出“沙沙”声来表现小雨,接着沙锤速度加快力度加强来表现雨越下越大,再加入双响筒表现闪电。
  【分析】学生不仅仅听到音乐的变化,还能亲自用打击乐器表演出这种变化,模拟演奏参与其中,学生在親身实践的过程中体验自然界声音的特征。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表演,通过积极的活动去体验并获得自己的经验。
  (二)奔赴领略感——音乐动机中聆听
  动机是音乐家创作作品的首要素材,教师在准确把握动机的同时,设定特定 的动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寻找、发现动机,诱导学生对作品产生特定的体验和情感共鸣。
  1.把握乐节,探索韵律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通过分析乐节可以找出一些重要的音乐元素,如拍律、韵律等。在体验乐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着节拍韵律寻找适合的内容请学生互动交流并加以引导,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美好的音乐感觉。
  案例四:人音版第三册《跳圆舞曲的小猫》
  乐曲体验环节,第一遍:学生听着音乐在教室里自由行走,感受舞曲的韵律;第二遍:音乐开始时请学生跟着舞曲的韵律左右晃动,听到小猫的叫声时做喵喵的动作;第三遍:学生用三拍子走步在教室里行走,听到小猫叫声时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小伙伴跟他面对面一起做 喵喵的动作(可以是固定的伙伴),第四遍:跟着音乐与小伙伴共舞,听到小猫叫声一起做喵喵动作。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三拍子舞曲,初次合作体验时,学生很难卡住乐节找到小伙伴,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聆听,引导学生必须在什么时候就要找好伙伴儿,玩的次数多了,小朋友渐渐掌握了规律,就能准确的找到朋友合作互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训练了听觉能力,又培养了节拍的韵律感以及合作能力。
  2.把握乐句,探索节奏
  乐句之间常常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一些乐句结构规整的作品,教师可仔细分 析乐句中的节奏特点,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能够在乐句中提炼出节奏规律,这是一种音乐技能。当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技能时,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
  (三)奔赴融入感——感知对比中聆听
  每首乐曲都有独一无二的特征。教师领会作品音乐特征的同时,用对比的方 式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对比感知中体验音乐是最直接的方式。把两段具有差异性的音乐放在一起聆听,学生在两段音乐中体验速度、力度或情绪上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在比较中发现音乐特点,获得对音乐的感性认识。
  1.提炼音质,对比情绪
  音乐情绪是音乐诱发的情绪,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等,教师再运用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获得更深刻的体验。
  2.提炼旋律,对比张力
  音乐的张力可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中体现出来。在教学时以此为契机,让低段学生进行直观的体验是最好不过了。譬如低段教材里的一些标题性音乐,学生在对比聆听中能够准确直观地感受音乐的张力。
  实践证明,在低段音乐教学中,触发行动是最好的音乐体验手段,作为教师引导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以此形成内心音乐经验和音乐表达能力能使学 生终身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1]肖川.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
  [2]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王次昭. 音乐美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
  [4]威廉·安德森主编. 音乐教育与多元文化.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乳腺癌抗雌激素药物耐药蛋白基因(BCAR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和30例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组织中BCAR1的表达,并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表达.分析BCAR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样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以及ER、PR的相关性.结果 BCAR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64.0% (32/50)
目的 分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急诊PCI治疗AMI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急诊PCI治疗的AMI死亡患者16例,对其临床特点、PCI策略、死亡原因等进行深入探讨.结果 急诊PCI围术期病死率为5.97%.急诊PCI术中死亡2例;术后<24h死亡8例;术后24 ~72 h死亡2例;>72 h死亡4例,最长死亡时间为术后第14天.多数患者
摘要:激智课堂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学习的本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合作学习作为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与思考。这二者从本质上来说是相通的。所以,要想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就要从单一的模式走向多种有效模式的综合运用,并在实践中优化模式组合。也就是说,要在激智课堂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以此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合作学习;激智课堂;实施  在传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可分为非侵蚀性反流疾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及侵蚀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ER).近年来,针对GERD出现了各种诊断方式,并进一步提高了GERD的诊断水平,本文就GERD诊断进展综述如下.美国胃肠内镜外科医师协会(
目的 总结Gore-Tax心外管道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的临床体会,探讨心外管道开窗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1996年6月至2010年7月我们对95例先天性心脏病单心室患儿行心外管道纠治术治疗,71例行心外管道开窗术(开窗组),其中58例(58/71)术前高风险患儿术中行开窗术,13例(13/71)患儿因术后低心排行介入开窗术;24例(24/95)术中未行心外管道开窗术(非开窗组).结果 开窗组无死亡
目的 探讨应用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植入的方法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带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瓣植入股骨头部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72例,439髋,男295例,女77例.左侧231髋,右侧208髋,其中双侧67例.FicatⅡ期58髋,Ⅲ期355髋,Ⅳ期26髋.结果 术后372例439髋获随访36 ~ 60个月,平均49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约90
目的 探讨食管憩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4年11月至2012年6月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及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收治的食管憩室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咽食管憩室4例,食管中段憩室13例,膈上食管憩室7例.均行手术治疗,采取的术式有:单纯食管憩室切除13例;憩室内翻缝合术1例;憩室悬吊术2例;憩室切除加环咽肌切开术3例;食管憩室病理示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行食管部分切除食管
目的 探讨儿童腹泻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并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腹泻病合并心肌损害患儿38例(心肌损害组),另选择无心肌损害患者32例为腹泻组,两组均给予抗病毒及纠正脱水和水电解质失衡等常规治疗,心肌损害组加用果糖、辅酶Q、维生素C等营养心肌和复方丹参改善心肌血供等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查结果.结果 心肌损害组38例患儿肌酸激酶为(291±91
目的 探讨新生儿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总结分析2例溶血尿毒综合征新生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过程及效果.结果 2例HUS患儿均有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不全,均无腹泻病史.2例患儿在首次换血治疗后血尿素氮、肌酐、胆红素即开始缓慢下降,间隔1d后重复换血治疗1次,共换血治疗3次.经联合治疗2例均在1周内好转出院.结论 新生儿HUS早诊断并尽早应用丙
目的 比较电视全胸腔镜(VATS)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 早期NSCLC行肺叶切除术的63例患者,分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4例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29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62.88 ±17.09) min、手术切口长度(6.75±1.38) cm、失血量(213.43±27.09) ml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