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四有”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sm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解读是在一定的文本解读理念指导下,发生在读者、文本、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的交流活动,是一种读者积极主动地接受与参与建构活动。但文本解读并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是有一定标准的,有一定边界的,超过这个标准和边界就会曲解甚至错误的解读文本。我认为文本解读不能超越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
  一、 准确有味
  准确,就是对文本理解正确而没有偏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拿《学会合作》这篇课文来说,这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很多老师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上,结果上成了品德课。我觉得要把这课上成语文课,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1.指导学生理解“顾名思义”“卓有成效”“典范”“和谐”等词语,教给学生理解成语的一些方法。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意。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的表达方法(总——分——总)仿写一段话,并用上“总之”。4.学习课文运用两个不同的事例来说明道理的方法。5.写一篇你与别人合作的小作文。我们可以看出改过的教学目标都是语文的事,学生通过课文这个例子,学习了许多语文知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自己的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 深浅有度
  有度,就是有尺度,有分寸,合理适宜,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追求和谐与平衡。过深固然充分挖掘了文本的内涵,显示了老师知识的渊博与功力的深厚,但只能让少数几个学生来享受思想的盛宴,而让更多的学生如坠云里雾中,摸不着头脑;过浅则是在浅显的知识层面上进行平行的滑翔,从头到尾咀嚼着学生都已知晓的东西,索然无味甚至厌烦。深浅有度实际上源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有位教师教《渔歌子》时,引入《江雪》,让学生比较两位“渔父”:“为什么同是‘渔父’,一个失意,一个得意呢?”生答:“因为在《渔歌子》里,他身处世外桃源,景色非常美丽,还有飞鸟;而《江雪》里面,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一只鸟也看不见,一个人也没有。”这显然不是老师所期待的答案,于是老师便直接告诉学生,因为他们是道家和儒家两种人。然后用大段的独白,解释了道、儒两家“渔父”的区别。《渔歌子》是小学四年级的课文,学生是九到十岁的孩子。对于老师“为什么同是‘渔父’,一个失意,一个得意”的问题,无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都不可能给出因为他们分属儒、道两家的答案。因为这个学段学生根本就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两类知识分子的区别绝不在他们的“前理解”或阅读期待视野内。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进行灌输只能是必然的选择,但要获得预期效果,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
  三、 多元有界
  文本解读是主体参与文本意义建构和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文本的未定性和时代的变迁决定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必然是多元的,充满个性化的。但这种多元解读也必然有界的,文本解读的翅膀不可能任意飞跃文本所不及的界限,这背后其实源于文本的客观规定性的尊重。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就会造成误读,甚至是天马行空的架空分析,误入歧途。一位教师在教学《去年的树》一课,课近尾声,让学生说说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众说纷纭:
  生:我从课文中体会到了树木的伟大,他为了人们能点燃灯,宁可燃烧自己。
  师:你的体会真特别,真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读了课文后,我觉得那些砍树的人真可恶,他们不但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破坏了树木与鸟儿的友情。
  师:对,老师也有同感,所以我们要从小懂得保护环境。
  生:《去年的树》这篇课文就是要我们不要破坏环境。
  从学生的交流中我们能看到文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失落。《去年的树》所要表达的主题是“诚信”。鸟儿信守诺言,去年答应要给树儿唱歌,今年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树,哪怕已经做成火柴,已经化为火苗。这是文本的人文导向。学生的理解就远离了靶心,教师予以正确引领,把学生的思路引向课文的主题。
  四、 远近有章
  远近有章,就是对文本的解读要有章法,既要注重对文本宏观上的把握,也不可忽略对文本微观上的分析。文本解读既要有远的宏观把握,也要近的微观透视。孙双金老师《推敲》一课的课堂教学,他把目标设定为:1.讲述一个故事;2.理解一首古诗;3.品味一段佳话;4.欣赏一种现象。课伊始,是《寻隐者不遇》的故事引入,古诗积累、转承启课,一举两得。复述课文故事之后,孙老师又适时地补充了《题李凝幽居》,这首诗的品读恰好可以与文章中“推敲”的来由形成互文参照,又是一石双鸟。在课的最后,孙老师更是补充介绍了“王安石炼字”“纪晓岚对对子”“林则徐对对子”等文学佳话,将学生的视野带入文学史的长廊,品味到一种可贵的文化现象。《推敲》一课,他不仅关注了文本本身的故事,更关注了文本背后的诗歌、精神与文化景观。
  (作者单位:镇江市新区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执教四(7)班三个多月来,我一直努力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效果还真不错。我们班的作文形式很自由,也很有趣,这些生动有趣的作文栏目都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撷取的。“生活万花筒”“你我悄悄话”“童话乐翻天”“诗歌发烧友”“故事连连看”“词语麻辣串”……学生给这种作文形式起了个形象的名字——“随手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两个作文栏目:  你我悄悄话  学生特别喜欢讲悄悄话,咬着耳朵,永远讲不完。如果
为了更直观、有效地交流写话作业,一年来,我坚持收集、整理学生写话中的佳作,以佳作为载体,把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渐渐得到了提高。  一、 在日常的写话训练中,加强指导与训练  1. 老师下水文引路。有一些看图写话,我在课堂上示范写一篇完整的写话。老师写下水文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写话的框架,让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仔细观察图画,再具体、细致地写下来,从而模仿老师的表达方
随着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被广泛地关注,但是网络学习效果评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探
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很多学生愁眉苦脸,写作时抓耳挠腮。学生为何对习作不感兴趣,是他们天生讨厌这件事吗?当然不是。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拾习作兴趣,让他们乐写作文?一个有趣的题目,自由的表达空间,自主、合作的评改方式,让作文有趣起来。  一、 让题目变得有趣  类似于“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等等“我的”系列作文,还有“记一件有趣的事”“记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记一件
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对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反思,并探索相应的作文指导新策略,实施行为跟进,促进作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一、 现状反思  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在习作指导上缺乏创新。习作前,学生习惯于等着老师先指导一番,因为有些学生不知写什么,或者肚中有东西却“倒不出来”,老师给予帮助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何指导却是值得讨论的。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创新,往往遵循着陈旧的套路:先是审题,再交流选材
9月13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一行7人来我院调研。调研组由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组组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带队,农业部原副部长路
【课前交流】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大大小小五个圆)  师:小朋友们,看,黑板上有什么?  生:许多圆圈,有的大,有的小。
师:这节课是一节阅读交流课,所交流的这本书--《淘气包埃米尔》,同学们都有了,我也有一本。这本书一共有19万字,我足足花了三天时间才认真读了一遍,大家读完了吗?(生纷纷答:读完了。) 
据财政部、教育部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2012年职业教育买训基地建设中央专项资金预算的通知》,我院软件与服务外包学院申报的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获中央专项资金支持。
作为教师,我们在解读教材时,应充分考虑编者意图,树立课程意识,立足整体,莫让“一叶障目”。  一、 莫让一点“遮”整课  解读一篇课文,局部分析必须立足于整体。有位老师教学苏教版四上《九色鹿》一课,解读调达被救之后的感激之言——“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调达的奴性。我觉得这一点值得商榷。我们应该联系整篇课文来解读。此时的调达内心应该是充满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