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22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在课堂中创造活跃的富有启发的教学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调动各个感官活动,从而激发学生潜能。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和运用最佳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的。现就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情趣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他们就会去思考,去理解如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我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过的演出是样的,台上是什么样子的,台下又是什么样子的,什么样的演出只有唯一的听众,一石激动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在小组合作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有图画背景的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都有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
  二、时刻关注,及时调控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时刻关注学生课堂心理状况,才能更好地营造课堂心理气氛。在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发现学生听课时出现兴趣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振作的现象,就要暂缓讲课,让学生做一些放松的活动,如讲一个笑话,脑筋急转弯,集体小游戏等,及时调节学生心理状况。
  三、增进互动,营造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和力”,师生适当的沟通足可以改变教育。我国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道”就是这个道理。培养“亲其师、信其道”的真挚情感,化情感为学习的动力。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很多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通过沟通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信任和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课堂气氛的好坏,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知识的传播,学生知识的获得。在语文课堂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师生双方认知和情感双向交流的需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需要。
  (作者单位:吉林扶余市新城局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蓉莞)
其他文献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相近的年龄,而且有着相似的学习、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所以中职学生心理有共同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一般的心理特点。同时,他们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家庭背景的不同,以往成长经历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别,地区间的差异等等,因此,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也就存在着多样性与复杂性。许多中职学校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感棘手,感到课难上,事难管,而且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例如,中职学生
地理是一门内容抽象、不易理解的学科,而学生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感知地理学习中的自然现象。对于抽象思维还不发达的初中生来说,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
期刊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 、读、写基本功.也就是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但是对于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不同时期的教学都有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教师有了更高的标准化要求,教学课程也有了更为明确的安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理
期刊
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最为可贵的,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培养人文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的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面对不断提高的教学目标,枯燥又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如何让学生愉快地
期刊
酒仙桥中心小学始建于1959年,五十几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和而不同,行稳致远”的校风。“日新于和,尽美于谐”的校训激励着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完善自己。也激励着学校不断朝着“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家长乐育”的办学目标迈进。在推进特色建设的进程中,我校力求通过实施“和谐教育”形成“和文化”体系以及“和为真、和为善、和为美”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  一、构建根植于“和”文化的教师文化目标体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给广大小学语文老师提供一些参考.
改革开放后,我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公路桥梁设计建造发展很快,取得了巨大成绩。而同时桥梁作为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较快发展。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为公路桥
期刊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职业是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心理素质及其心理教育操作力的重要性。笔者人以为,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行为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恰当有效地心理教育操作力并能采取符合受教者心理的方式方法。为此,笔者将结合有关教学情境及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学生心理教育的认识和做法。  一、心理诊断  心理诊断,就是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