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言语立场研究综述

来源 :宜宾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youy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中存在立场,它是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态度、感觉、判断、承诺等.言者将这些内容通过词汇或语法形式表达出来.在国外语言学家Biber、Finegan、Hyland和Do Bois等人研究的影响下,国内语言学研究者开始关注立场表达现象,并在立场研究的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和应用问题等方面产出了大量究成果.
其他文献
湖北地方戏历史辉煌的成因,当然是多种因素所构成.荆楚文化是湖北地方戏曲的母体,而湖北地方戏曲又是荆楚文化的宠儿.湖北作为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优秀的文化也铸造出优秀的戏曲.本文从新媒体时代文化产业化视角出发,重点阐述了湖北戏曲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变迁.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突发、频发的新形势,对政府传统单一主体的公共危机治理模式提出了挑战.G市非洲猪瘟疫情公共危机治理,反映出当前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协同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政府想要破解当前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治理的难题,需要广泛引入非政府参与主体,积极探索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多主体、全过程的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协同治理新模式,以实现政府与非政府多元主体的协同整合、共同治理,最终达到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高效治理.
现代汉语极性系统是由表达同意/不同意这一极性意义的各级语言单位(主要是词和短语)分层、有序地构成的系统,其成员可称为极性成分.通过对表达极性意义的汉语“是”“不”与英语“yes”“no”、“是”“不”与其相关成分“是的/对”“不是/不对”的比较,可归纳出汉语极性系统的两大特点:第一,汉语极性系统只对相对极性特征敏感;第二,组成该系统的极性成分体现了语法化的连续性.作为是非问答语,“是”“不”分别表示同意和不同意,据此可论证肯定式“吗”问句在疑问程度上是信大于疑的,且对肯定回答的期待值在50%以上.除了“是
自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首次提出“容错纠错机制”以来,我国从中央至地方相继对建立健全容错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和文件.但在容错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机制设计、机制执行、机制保障三个环节均存在掣肘容错机制预期绩效发挥的因素,为此需要完善容错免责情形的认定、实现容错与问责合力并举、优化运转程序、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舆论环境,以期实现容错机制的优化发展.
本文针对传播乱象频现、新闻职业道德弱化、课程思政教育滞后的问题,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编辑实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重塑课程教学目标,深挖课程思政资源,优化思政教学内容,创新新闻德育方法.
鲍曼提出“流动的现代性”的概念阐述了现代生活处于一种未竟的、不完整的、持续变化的状态,由于旧的秩序不能适应快速的发展,新的秩序又未被建立,因此现代社会是脆弱性的、暂时性的、易伤性的以及持续变化的.陆晔等学者发展了鲍曼的理论,提出“液态”新闻业的概念,认为当前新闻业也受到流动的现代性的影响,行业边界正在消散.本文从“流动性”的视角分析数据新闻的发展,认为数据的流动可以促进数据新闻的开放和共享,使得数据新闻处于持续变化的状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和新闻业的发展态势.
长期以来,《女神》的《序诗》在研究中未受到重视,而实际上,《序诗》作为《女神》的首篇,也是结集后郭沫若的自我陈述,不仅揭示了诗集的意指内涵与情感趋向,亦为《女神》之“正文”定下了基调,可谓《女神》形象与作者观念的初步展示.《序诗》既在诗集结构上必不可少,又蕴含着丰富的文本内涵;既呈现了《女神》时期郭沫若“科学”入诗之诗学观念,又牵引出郭氏身份定位的虚与实,有着很大的探究空间.从不同维度进入并解读《序诗》,就是对《女神》及其作者的重新审视.
艺术与技术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会在不断进步,科技也在飞速发展,艺术文化也逐渐迈向了全新发展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影视制作层面,数字技术获得了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也逐渐朝着更加多层次、全方位的方向不断发展.影视制作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但作为艺术影视制作,需要更多高新技术的大力支撑.在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数字技术最重要的发展与专攻领域之一就是影视制作,在保证艺术性的前提下,也要进一步促进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但这种结合也让设计者与制作者的实践操作能力
“就中”和“就里”都是由介词“就”和方位词组成的介宾式复合词,在古汉语中它们部分意义相近,且都可以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句法位置的变化在“就中”成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就里”的成词主要依赖于通过容器隐喻带来的语义的抽象化.随着语言使用的分工不同,两者在词汇化动因、使用频率、词汇化等级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它们在语义和功能上相差甚远.
在《民法典》中,人格权编写共六章,其中有四章关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规定与新闻出版业密切相关,使得新闻出版业找到了有关法律支撑,同时也给予了新闻出版相应的义务与责任,明确了新闻出版边界的同时开拓了新场域,使得新闻传播与人格权进一步达到平衡.本文以报刊杂志为例,梳理《民法典》有关新闻出版行业中涉及人格权的相关法律条款,找到法律与新闻传播的交叉对比之处,探讨新闻出版业的现状与未来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