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电力”助推碳达峰碳中和: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的探索

来源 :清华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33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发挥大国担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更低投入、更低排放助推高质量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围绕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能源行业需要率先作为,在供给侧推动清洁能源替代,在需求侧推进电能替代,减少电能生产以及生产生活领域的碳排放。事实上,国家电网公司长期以来坚持“能源转型、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动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型,推动绿色用能尤其是绿色电能发展,助推生产生活方式低碳化、绿色化、生态化转型,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下属各级供电企业在推动绿色发展和助推双碳目标实现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底层创新者”,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司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电力供应体系中,前瞻性地打造了“生态+电力”的电网企业发展模式,为本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夯实了良好的产业和生态基础。

“生态+电力”实践的逻辑解构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板地和模范生。围绕“两山”理论的要求,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深入贯彻湖州市高质量发展要求,创造性地构建了“生态+电力”发展模式,并结合“双碳”目标不断推动发展模式升级,在企业、产业和社会全领域取得了卓越成效,演绎了以“生态+电力”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生动实践。
  “生态+电力”模式的提出,首先是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基于电力服务提供商的定位,将生态、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全业务流程,不断完善生态化电力供应体系,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重,提升智能用电水平,推动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建设,形成生态理念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机协同;“生态+电力”同时也是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发挥电能作为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核心能源的作用,在全服务流程中支持客户的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发展;公司始终将践行社会责任作为公司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推动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家庭电能替代、全电公交、绿色用能等能源消费方式变革,与地方共建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打造低碳、无碳社区,助推绿色生活和绿色文明。通过在价值内核的内生驱动,重塑企业、客户以及社会民众行为范式的革命,形成在企业能力、产业发展和社会文明方面的外显绩效。具体来看,“生态+电力”模式可以结构化为三个层次(见图1):

图1 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生态+电力”的逻辑解构




  一是价值内核层。公司始终坚守企业的基本属性,将强化自身能力尤其是适应快速变化的动态能力作为工作的重点,以提升和强化内部学习、运营、成长能力作为工作重点,逐步推动坚强电网、智慧电网到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的有序演进;紧密结合公司作为能源服务商的定位,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能源保障,尤其是将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发展作为主要方向;主动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发展与地方发展战略有机协同,发挥在推动绿色生活、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二是行为范式层。公司以“三个融合”引导公司员工和企业行为改进:融入地方发展战略,将“生态+电力”工作纳入“两山”理念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双碳”目标大格局之中,使之与适配并助推湖州城市能级提升战略的实现;融入企业全业务和全生命周期流程,将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嵌入到电网规划、建设、运行、营销的全业务流程中,以聚力协同形成全员合力;融入客户服务体系,前瞻性把握客户用能需求满足,不断提升客户用能体验,准确把握政府、企业、居民等各类客户的需求,创新以电为中心的生态能源消费场景,提供增值服务,满足客户不断升级的多元化用能需求,努力提升客户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是外显绩效层。对于企业来说,公司通过构建“生态+电力”的发展模式,在“双碳”目标下不断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和方式,加速形成“以电为主、多能耦合、清洁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打造了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为企业长期可持續发展创造资源和能力基础;对于产业上下游企业,在“生态+电力”模式之下,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有序推进,绿色生态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对于更为宽泛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生态+电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电力发展深度融合,实现政府、企业、社会、自然、供电企业等能源相关方和谐共生和良性互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立足企业本质,建设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


  “生态+电力”模式推进的逻辑起点,是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基于自身作为电网企业的本质属性,在供给侧不断完善生态化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供应,在需求侧推动能源消费中绿色能源占比,并通过智能化管理提升用户能效,为企业不断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动态能力夯实基础。
  完善生态化电力供应体系
  基于湖州能源主要来源于外部供应以及供需不平衡的基本现实,公司将引入清洁能源、绿色能源作为保障湖州电力供应的重要方式。不断加强清洁能源支持力度,积极配合供区内统调火电厂搬迁,加快实施白鹤滩水电特高压入浙工程和新增500千伏输变电项目,进一步提高清洁电能输入比例。推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出台《家庭屋顶光伏接网技术规范》,实施居民“百万家庭光伏”计划,推行“全额上网”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并网模式,累计投产家庭屋顶光伏项目1.53万个。有序推进风力发电,利用沼气、生物质自燃发电等技术综合治理和电力化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发展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在热(冷)用户相对集中且热(冷)负荷较为适中的酒店、医院、商场等区域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启动蓄电池梯级利用的电网侧储能建设。编制“风、光、储、充、配”综合供电方案,构建“源、网、荷、储、售”一体化能源互联网系统,推进多能耦合互补的生态能源系统建设。   提高绿色电力消费比重
  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促进能源消费革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公司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用能电气化和绿色化。电能替代方面,协同政府不断推动电动汽车、轨道交通、船舶岸电的发展,推行煤、油改电,提升社会电气化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021年提高到33%以上。为提升公共服务领域能源消费的清洁化水平,公司结合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城市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动交通,谋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预计到2021年末,全市城乡陆上公共交通实现电动公交100%全覆盖,引导营运船舶单位向电动化、清洁化、环保化、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推动智能化管理提升社会用能效率
  公司紧紧把握互联网技术对经济社会系统重塑的大趋势,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探索智能化发展模式,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支撑的电力管理系统平台,提升供需运全过程的管理效率。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设,构建“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引导和鼓励用户接入平台,打造智能供电、用电的平台运行模式。推进在开发区、大型公共建筑、居民小区等开展互联网+智能用电示范,促进集中用电区域内创新发展综合能源服务,引导全社会采用智能用电设备。积极参与建设全市能源大数据中心,整合电网、用户、电能服务公司等多方数据资源,强化数据共享和使用,积极探索构建电力-经济模型,支持用户用能优化决策,支持地方政府经济决策。

驱动产业发展,助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发展


  电力的基础能源属性决定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必须要与用户有效协同,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要求下,公司一方面以推动企业绿色生产为抓手,助推区域产业“碳达峰、碳中和”,另一方面围绕“生态+电力”发展的现实需要,着力推动绿色产业化发展。
  助力产业绿色化发展
  公司鼓励企业用户进行用电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推进绿色清洁生产。积极推广和发展电机、变压器、空调、照明等节电改造技术,对重点用能企业实行能源监测(审计)工作助推企業节能降耗。积极推进产业聚集区“煤、油改电”,全面推进高污染燃料的锅(窑)炉、熔炉等淘汰改造工作,通过政府补贴、电价优惠等形式降低企业改电成本。成立湖州市级能效排放监测数据中心,开展用能数据实时监测、能效分析诊断、绿色智造评价等增值服务,制定节能降损、经济用电策略,降低企业用能成本。推进建筑节电和绿色供电,鼓励工商业和公共建筑按照光电建筑一体化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推广居民住宅光伏建筑一体化,推动大型建筑光伏玻璃幕墙试点和运用。鼓励在城市路灯照明、城市景观以及通讯基站、交通信号灯等领域推广分布式光伏电源,并对现有设施逐步进行改造。因地制宜发展换热型地源水源热泵技术,推广高能效建筑用电设备。
  “碳达峰、碳中和”助推产业发展
  为响应“双碳”要求,争当碳减排的排头兵,2021年2月,依托国网湖州供电公司设立能源数据中心,公司创新推出“能源碳码”,整合集成企业电、气、煤、油等多种能耗数据,按照标准碳排放值转换为碳排放量,并按照区域范围和企业用户形成区域和用户“能源碳码”,精准定位能源消费“碳足迹”,为政府部门分类施策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精准服务重点行业提前实现碳达峰。一方面,公司充分发挥市县联动作用,推动政府联合发文,成立工作专班,全力推进“能源碳码”应用;另一方面,公司积极联系湖州市经信、统计等部门,精准做好数据统计归集,并助推“能源碳码”建设工作纳入《湖州市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截至目前,湖州3700多家规上企业的用能和产值数据全部录入“能源碳码”测评系统得以精准赋码,实现了全市规上企业“能源碳码”全覆盖。在此基础上,湖州还推出了“能源碳耗指数”,通过区县、乡镇、园区等区域一定周期内规上企业总能耗产生的碳排放量除以总产值形成该指数,以此评价该区域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并制订“碳效标识”5级量化评分细则,对规上高耗能企业能源碳效进行等级评定。按照季度统计“碳中和标识”,动态呈现企业碳中和进程,推动企业开展节能优化。为推动“能源碳码”应用,对能源碳效等级较低的高耗能企业提供高耗能设备技术改造等定制化“供电+能效服务”,促成政府将评价结果纳入“亩均论英雄”、“绿色工厂星级管理”等评价体系,推动建立“能源碳效资金池”,开发“碳汇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为企业节能改造、清洁能源发展提供奖补和优惠。以碳效贷款为例,公司与政府、金融机构等探索推进碳效贷款模式,目前已在长兴县试点运行,供电部门与相关政府部门合作,将“能源碳码”纳入银行信用评价体系,并推出特色的碳效金融产品,以差别化融资授信和利率优惠引导企业减排低排。长兴县公司这一推动碳效融资的做法在全国属首创,预计2021年单位产值碳排放量将下降近5%。
  驱动绿色产业化发展
  公司在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进程中,助推当地政府、相关企业推动电力关联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推动电力关联产业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驱动绿色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助推电力装备产业。全力支持以湖州开发区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长兴纯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新型电池产业发展基地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各类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促进新能源汽车战略新兴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进一步加强区域协调和内部统筹,积极谋划、建设打造智能电动汽车小镇、新能源小镇,全力发展电力装备产业。二是助推节电装备及材料产业发展。围绕地方政府打造“南浔高效节能电机基地”、半导体照明材料产业集群等,为集聚在基地和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创业场景。三是助推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与外部企业合作,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业,开展能源审计和“节能医生”诊断,构建“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平台,面向重点行业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能源审计、节电节能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及安装调试运维、人员培训、节能量认证交易等服务。发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服务业,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发展相关大数据产业,探索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试点应用和无线充电技术示范应用。四是助推绿色金融产业发展。发挥电网企业职能,助推《绿色信贷行业营销指引》等绿色金融类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大银政、银团、银证、银信等合作交流,创新具有针对性的绿色信贷产品,加大对“生态+电力”建设的金融资源倾斜,利用绿色工程车贷款、知识产权贷款、排污权质押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贷款、竹享贷、碳交易贷、美丽乡村贷、五水共治贷等绿色信贷产品。

践行社会责任,助推绿色生活和共建绿色文明


  公司始终将践行社会责任作为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乡村电气化和绿色化改造、共建全电公交出行体系、推行“绿色岸电”、建设全电物流、绿色景区、鼓励节能消费等方式,助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同时,通过与地方共建示范城市建设,积极打造低碳、无碳社区,助推绿色生活和共建绿色文明。
  助力绿色消费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公司利用自身在电能领域的专业化优势,引导电力用户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绿色消费,助推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是推动乡村电气化和绿色化发展。公司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电网再升级,优化配电网网架结构,“线杆融景、变台为景”。推动安吉打响“全国乡村电气化示范县”品牌,让美丽乡村“因电而美,因电而富”,例如鲁家村建成全国重点农业电气化实验室,从一个经济薄弱村成为全国首批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村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近2亿元。二是推进电动公交全覆盖。作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湖州市着力打造全国首个城乡公交电动全覆盖的地级市。由电网公司牵头合资成立湖州泰能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承担电动公交充电设施“投、建、运”项目,并成为浙江省电力公司系统开启混合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探索者”。在湖州市区新建公交充电场站,投运全电公交,目前每年可替代电能4000万千瓦时,年减少燃油消耗约1.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1.2万吨。三是打造“绿色岸电”。公司联合港行管理部门完成内河港口岸电专项规划,基本覆盖有通航的内河码头和岸线。对已有非标准化岸电设备进行改造,对现有码头进行岸电建设,对新建码头岸电实施新建。京杭大运河湖州段5个水上服务区率先实现岸电建设全覆盖。四是建设“全电物流”。公司联合当地政府和转运企业,在湖州市长兴县物流园区与湖州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完成全国首个中转仓储及输送、码头区“全电物流”建设,建成省内最长的22公里全封闭、全架空电力输送带,并与水运岸电码头无缝衔接,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电运输、全电仓储、全电装卸、全电泊船,每年可以减少约83万辆车次的公路运输,节约燃油2026吨,减少尾气排放14278吨,极大缓解了沿线道路的交通拥堵,减少了粉尘、尾气、噪声污染。五是建设“全电景区”引导游客绿色用电。助推湖州市长兴仙山湖度假景区完成了“全电景区”改造,景区内所有游船、观光车、炊具、民宿厨房等全部用上了清洁电,每年可节约标煤约86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25吨,减少二氧化硫0.73吨、氮氧化物0.64吨。目前正在有序推进全市旅游景区的电能替代,实现景区“零排放、无污染、无噪声”。此外,围绕莫干山民宿的高质量发展,德清县联合供电公司,主動为民宿用户订制供热供水整体能源解决方案,大幅度降低用户改电费用,提升空气能热泵在民宿中的使用比重,推动比民宿电采暖改造,助推碳减排和硫氧化物排放。
  助力“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共建绿色文明
  为践行“两山”理念,引领绿色发展,公司发挥能源方面优势,通过规划引领、根植项目、协同推进和建设品牌等多种方式并重,积极支持和辅助湖州市“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一是以规划引领“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以城乡再电气化为实施路径,公司高起点、高水平规划一批集光伏发电、储能装置和智慧配电网为一体的新能源综合性示范项目,统筹推进“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提高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占比、新能源人均装机容量,促进城市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和电网绿色发展。二是根植项目推动“生态+电力”示范城市由点到面深化。以“助力绿色发展、推动绿色生产、服务绿色生活”为主线,抓紧推广应用全电物流、全电景区、煤(油)锅炉改电、电采暖改造、绿色港口岸电、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网络、“两全”配电网建设、新能源管控平台等“生态+电力”重点项目。三是动员设立力量形成共建“生态+电力”示范城市的协同效应。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注重发挥生态环保志愿型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重要作用,大力宣传和倡导绿电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文化氛围。开展生态+电力政府、园区、企业、学校、医院、社区、家庭等示范创建活动,加强示范推广。有序开展湖州“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模式复制推广工作,将湖州“生态+电力”成功经验向全省、全国和全球推广。四是强化宣传注重湖州示范城市品牌建设。发布“生态+电力”发展评价指数,重视提炼湖州“生态+电力”示范城市示范项目建设经验,针对园区、社区、示范区等不同地域维度,面向生产、生活等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开展示范项目建设经验复制推广工作。同步开展“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相关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电力”示范城市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人才体系、业务生态体系及商业模式体系等体系的标准化体系建设。

保障“生态+电力”模式助推双碳目标实现的机制设计


  在构建“生态+电力”模式引领公司发展和本地“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以不断完善机制设计,不仅实现了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也推动了公司本质质量的提升,以及电力用户产业网络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以有效组织领导统领“生态+电力”
  公司发挥国企担当,促成湖州市委市政府将“生态+电力”工作纳入“两山”理念实践、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大格局。主动参与全市“生态+电力”工作领导小组的相关工作,在公司内成立成立公司“生态+电力”领导小组,并制定重点任务细化分解清单,明确“生态+电力”办公室的日常运行管理机制要求,强化会商、监督落实机制。此外,公司广泛汇聚行业中坚力量,促成湖州55家电力企业成立“生态+电力”绿色联盟,大力宣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新理念,建立清洁低碳的能源供应体系。
  以政企合作多方协同驱动工作开展
  公司强化与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电力用户企业等协同推进,系统谋划建设目标,促成市委市政府出台《湖州市构建“生态+电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等9个系列配套文件,并提出总体建设目标。深入研讨建设方案,协同市政府组织市生态文明办、农办、金融办、发改委、建设局和电力局等12个部门和单位召开国家“生态+电力”示范城市建设研讨会,讨论“生态+电力”示范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等内容。以公司生态能源研究所为主体,积极促成市委市政府发文正式成立湖州市生态能源研究所,促成市委市政府聘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为湖州市绿色发展顾问,委托开展湖州市“生态+电力”发展规划、示范工程指导和政策措施建言等工作。
  以项目示范引领工作推进
  为推动“生态+电力”模式的落实实施,公司通过构建“城市-区域-园区/小区示范项目体系”,通过根植项目形成示范引领。国家电网公司试点在安吉余村开展“两山”示范区生态电网项目建设,深度融合新一代电力系统最新成果;公司联合德清县政府推进莫干山“生态+电力”示范区项目建设,从电力供用示范、清洁用能示范、人居环境示范、理念创新示范四大领域深度推进;在长兴万亩绿色智造产业园试点推进“生态智联园区”示范项目,对园区内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开展可视化能效评价、分析及节能改造,助力提升能源“双控”水平;与鲁能集团合作在鸿泊湾小区试点推进基于泛在物联网的“生态智慧社区”示范项目,积极开拓清洁能源发电、数据采集、智能家居、智能充电等未来社区领域的智慧应用,为居民提供零碳、智慧、共享的绿色住宅。
  注重评价反馈驱动持续改进
  开展“生态+电力”发展评价指数研究,联合浙江省公司、国网公司、省电力行业协会、中国电力联合会、以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采集指标数据,反映各地市的“生态+电力”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在“能源碳码”的基础上推出“能源碳耗指数”,定期形成规上企业和区域内的“能源碳耗指数”,作为测度地方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进而,根据“生态+电力”发展评价指数和“能源碳耗指数”,为准确把握和认识企业和区域生态发展水平,实现生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支持“生态+电力”模式的不断演化与升级。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20&ZD073)资助
其他文献
患者47岁,因发现左侧附件肿物2年,间断性腹痛3个月,于2003年6月2日入院.患者平时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03年5月20日.孕2产1.1979年曾行阑尾切除术.2年前检查时发现"左侧卵巢肿物",当时左下腹隐痛.1年前行B超检查卵巢肿物消失.3个月前再次出现腹痛,以左下腹明显,伴食欲差,体重减轻 15 kg。
期刊
设计驱动创新的理念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但基于数字化创新对设计的理解仍缺乏深入的探索。本文旨在从组织和内容两个层面系统的概述设计如何驱动数字化创新创业,并最终界定设计作为一种战略与战术资源的双重价值。笔者通过四家典型的设计驱动的数字化创新案例,对其数字设计管理策略和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为应用设计驱动数字化创新的战略部署和实践提供借鉴,同时也考察了设计与管理、设计与数字创新进一步融合的现象和趋势
期刊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2021年3月致股东信中强调,拼多多是一家坚持将社会价值和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的社会企业。拼多多以“普惠、人为先、更开放”的新电商理念为指导,面向最广大的人群,一点一滴地作出改进,努力为消费者、为社会创造价值,不论它是显著的还是不容易被看见的。在实践中,拼多多积极推进“农货上行、知识下沉”的新理念,从满足用户的物质需求到丰富消费者的精神食粮,一步步创造共享价值,实现社会价值和商业价
期刊
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 ADM)是1993年由日本学者Kitamura等自人嗜铬细胞瘤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多功能肽类物质,因其在肾上腺髓质中的含量最高,被称为ADM[1].随着对ADM结构及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发现,ADM在人类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均具有重要作用.现将ADM在女性生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在生殖器官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综述如下。
期刊
灾难影片《后天》开篇,一位气候学家预言温室效应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但要在一百年以后才会有重大影响。但电影的进展中他立即就被打脸了,北美的温度突然以每秒10度的速度快速下降,暴雪深埋了自由女神像,美国民众纷纷南逃到墨西哥,美国总统十分感激第三世界的人民收容了他们。这个电影是2004年出品的,幸好川普的墙那时还没建。电影中最令我们反思的一幕是,一群民众被困在曼哈顿图书馆里,要靠烧书来维持人体必须的体
期刊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成为我国贡献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庄严承诺。根据已有测算结果,自2013年以后,我国碳排放总量在全球总量中的占比超过30%,位居世界前列 ;从能源结构来说,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仍然以化石能源为
期刊
由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编辑部、深圳妇幼保健院联合主办的“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及新进展学习班”拟定于2005年7月在深圳召开,可授予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Ⅰ类学分。本次学习班特邀李胜利、吴钟瑜、常才等国内知名专家授课,授课内容包括:出生缺陷分析,
期刊
20世纪80年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全球社会开始关注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的布伦特兰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强调了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代际均衡。至此,世界各国持续为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而奋斗,越来越多国家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期刊
近年来,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蛋白质组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完善,可望从组织或细胞蛋白质整体水平这一全新角度,探讨卵巢癌顺铂耐药的机理[1].本研究应用固相pH梯度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人卵巢癌细胞系A2780及顺铂(DDP)耐药系(A2780-DDP)的总蛋白,建立双向凝胶电泳(2-DE)图谱,再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及数据库鉴定部分差异蛋白
期刊
席汉综合征患者妊娠,国内外均已有报道[1-4].本文报道1例患席汉综合征18年的患者,经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获妊娠成功并分娩.现报道如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