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采点”意识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nying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文言文翻译,老师在课堂上总结了一些应试规律及技巧。如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留、补、删、换、调、选”等方法,将文句译到“信、达、雅”的境界。而运用这些技巧的前提必须是对文句中字词义及文言句式的把握。一般说来,命题者往往选择一些含有关键字词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的文句设定为采分点。因此培养踩点得分意识尤为重要。
  [利用成语资源贯通文言现象]
  成语,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但又为现代人所习用。因此,用成语来贯通文言现象简单而直接。
  例1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2010年高考全国卷)
  ②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2013年高考全国卷)
  解析 句①中“乘”是一个关键词,后文紧跟的“涨”很好理解,即“涨水”,而“涨水”是后文“缘舟尾攀堞而上”这一结果的机遇和条件,那么“乘”应作介词“趁着,凭借”。成语“乘人之危”“乘胜直追”中的“乘”就与此用法相同。
  句②末尾的“望”字,很多人都翻译为“望见”,但仔细推敲前文,“在班列中……,帝亦……”,可见马文升在朝中的地位无人可比,因此“望”字不能简单译为“望见”,这里还隐藏着成语“望其项背”中“望”的比喻义。“望其项背”的本义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比喻“赶得上或比得上”。按照成语约定俗成的特点,多用于否定式,这里和否定代词“莫”构成否定格式。
  此外,我们习用的很多成语中也包含各种文言现象。例如:
  时不我待、唯利是图、何错之有、惟命是从(宾语前置)
  不耻下问、草菅人命、幕天席地、栉风沐雨(意动用法)
  无济于事、绳之于法、嗤之以鼻、青出于蓝(状语后置)
  [对照课文常用词汇迁移知识]
  语文课本中,文言知识的覆盖面相当广,而高考命题者所选的翻译句也往往能在课文里找到相似或相同的文言现象。因此,我们要善于将课本内外的文言现象辐射关联起来,辨别其异同,合理迁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
  ②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2014年高考全国卷I)
  ③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2014年全国卷I)
  解析 句①的关键词“咨怨”可以和《蜀道难》“侧身西望长咨嗟”中的“咨嗟”联系起来,课本中“咨嗟”当“叹息”讲,结合句①语境,这里的“咨”也可以作此义。
  句②“禹、汤罪己”的“罪”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怪罪”之义,同样的用法在《寡人之于国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中就出现过。
  句③考查“曾”的虚词用法,苏轼《赤壁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中的“曾”,其用法“连……都……”与此处如出一辙。
  [借助相邻语素含义推断词义]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这样,当我们对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明确时,就可以根据意义的相同或相近或相反推断另一个语素的意义。
  例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2012年高考全国卷)
  ②金人虽不索吾,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卷I)
  解析 句①“风俗浇浮”的“浇浮”一词,其释义对我们有一定难度。首先,根据文言文单音词居多的特点将其分为两个词“浇”和“浮”,再根据前面的“风俗”一词断定“浮”是“虚浮、浮夸”之意,然后根据“浮”和“浇”的并列关系,两个语素同义的可能性更大,可以推断出“浇”是“浅薄”之意。
  句②考查“庶或”一词的含义,根据后面“万一可济”,可以推断“或”就是“或许”的意思,结合语境和语感,“庶或”在这里应是同义词连用。
  [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字句]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大量的词语用法和句式结构较现代汉语有了很大变化。因此,对实词所在的短语作结构分析,对实词所在的句子作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踩到得分点。历年来,全国课标卷的采分点就多处可见文言语法现象。
  例4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2012年高考全国卷)
  ②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2012年全国卷)
  ③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015年高考全国卷)
  ④金人虽不索吾,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
  解析 2012年高考全国卷翻译题中两次出现了“治”这个词,但由于语法结构以及前后语境的不同,含义也各有不同。第一句,“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中“内治”的“内”是“国内”的意思,“内治”应是“卧薪尝胆”的结果,据此可以断定“治”是一个形容词,结合课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中“治”的理解,应作“国内安定太平”之意。第二句,“旧治”前面有介词“于”,据此可以断定“治”是名词,作为动词的“治”有“治理”之意,活用为名词就是“治理的地方”。
  句③的关键词“死”,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后面是无法搭配宾语的,但现代汉语中又经常有“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的说法,因此,这里的“死”应是为动用法,“为……而死”。
  句④“金人虽不吾索”中“不吾索”是个宾语前置句,宾语是代词“吾”,放在了动词谓语“索”的前面,按照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应调整为“不索吾”。类似否定宾语前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联系文情语境疏通大意]
  培养踩点得分意识,重视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原文,一字一词地拼凑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句子往往结构上支离破碎,内容上也与原意大相径庭。其实,任何字词句的翻译都是建立在对上下文的理解基础上的。
  以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的文本《明史·马文升传》为例,这一篇人物传记主要写马文升为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砥砺节操、刚正不阿、忠于国家的种种事迹。了解文章大意后,再结合作者对撰写人物的褒贬态度及价值取向,分析句子难点、重点及采分点。翻译第1题原文如下:
  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选段前文陈述了马文升在兵部任职、教导太子、救济灾民等政绩,后文又提到“诸大臣”,根据上下文相照应的规律,文章应是拿“诸大臣”和马文升作比较,以衬出马文升的德行。关键词“班列”“耆硕”较难理解,如将“班列”简单从字面意思译为“班级”“排列”“队伍”,与之相差很多。《古汉语常用词典》指出:班列,作为名词有“位次”之义。
  再如“耆硕”,“耆”在现代汉语的书面语中很常见,如耆老、耆宿。《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为:“老。《庄子·寓言》:‘以期年~者。’”“硕”字解释有“大,高大”“博学”“深远”等义。结合原文及作者的观点态度,马文升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所以此处的“硕”应指的是品德丰硕,而并非身形的肥硕。“耆硕”合起来指的就是年高德劭者。
其他文献
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儿(业余)钢琴展演比赛,于2010年8月5日在闻名遐迩的“钢琴之岛”鼓浪屿落下了帷幕。来自内蒙古音乐家协会选送的乌兰小朋友,经 The 2nd Na
1972—1973年在关中棉区调查分析表明:棉铃虫第二、三代卵在棉田里呈核心分布型,也符合负二项分布型,是成虫产卵对棉株有一定选择性和外界因子影响棉株状态不一致的综合表现
戴芳澜教授(1893-1973)字观亭,湖北江陵人,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长,《植物病理学报》主编。早年留学美国,专攻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1934-1935年再度
成龄橡胶树,冬季是否落叶、落叶多少,与气候条件明显有关,对次年白粉病的危害程度关系也很密切。我们按农业气象的方法,进行了多年的平行观测。本文分析了冬季气温对橡胶树
榆树适应性强,用途广泛,且叶、榆钱及榆度还可加工供食用,深爱其分布地区人民所喜爱。但榆树害虫种类甚多,其中某些种类为害非常严重,可使抗逆性很强的榆树致死。作者等1980
在我国常见为害水稻的粘虫类主要有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劳氏粘虫(Leueania Ioreyi(Duponchel))和白脉粘虫等三种。对白脉粘虫的学名在国内发表的有关论文,农作
大型原创回族历史文化舞剧——《月上贺兰》荣获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国家大奖文华奖特别奖,入选文化部国家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后,6月29日,银川市召开《月上贺兰》总结表
有机胂农药(如稻宁,稻脚青等)是我国南方植稻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要药剂。因价格便宜,药效高,而广泛使用,但由于其含砷元素,而会持续残留在作物和土壤中。本文着重调查苏南
一、产卵饲养杯把刚羽化的草岭成虫放入产卵饲养杯,每饲养杯保持雌成虫占60-70%。产卵饲养杯是一个塑料广口瓶,直径为11厘米,高为13.5厘米,上面有一个螺口盖。广口瓶的边缘
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ric-ius)历年来是威胁我省茶树的最大害虫。它发生广、繁殖快,如防治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1977年英德县大湾公社鸡蓬大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