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文本解读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i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此文的解读,知网里论文大部分以“人生的境界”为主题展开,教学案例中也大多将重点落实在“人生的境界”上,大加拓展各种关于“境界”的內容,对于文本本身的解读却多有欠缺。本文拟立足文本,探究文本内在的逻辑结构,以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思想,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关键词】冯友兰  人生的境界  图式逻辑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85-02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此文解读,笔者发现绝大部分的解读都以“人生境界”为主题展开。笔者在反复研读后发现,如此切入,并不能很好地梳理全文,难以理清文章结构,往往容易疏漏。
  二、文本逻辑探寻
  在第一段,作者已告诉我们本文要议论的是“哲学的任务”。作者清晰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并且,本文是要“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话的意思”。我们可根据“我曾提出”这一句话推测,作者可能已经在别的文章中专门论证过这个问题,本文是以文化随笔,即议论性散文的形式来对这个观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
  抓住了“解释”这个关键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据此进行推测了。《现代汉语字典》对于“解释”一词释义如下:(1)分析阐明;(2)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由此可见,作者要在文中进一步分析、说明这个观点的含义、原因及理由。
  我们首先把这个观点当成一句话。要想解释清楚一句话,首先是关键词,或解释其中晦涩难懂的词语;其次,解释句间关系,搞清句子结构;最后,解释表达技巧,由此我们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在这句话中,关键词是“精神境界”。可我们发现,作者在第2段并未提及这个概念,而是提到“人生境界”。这段话可以分为三层:“人生境界”的概念/“人生境界”的分类标准/“人生境界”的分类。在第3段到第6段,作者分别阐述了以“觉解”能力为分类标准得出的四类不同的人生境界分别有何行为特征。在第7段,作者将这四种境界归为两类:自然的产物、精神的创造。由此,我们得知,“精神境界”是“人生境界”中较高层次的那两类。
  按照解释一句话的步骤,接下来作者需要解释句间关系。这个句子是主谓结构,谓语部分是陈述主语部分的。谓语部分包括动宾两部分,“是”为判断动词,无实际意义,所以重点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那么,解释这个动宾关系,就要解释“谁提高?为何能提高?如何提高?”在第8段,作者谈及对于天地境界,只有通过哲学,才能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了解了宇宙,才能到达天地境界。而对于道德境界,也需要哲学,因为到达了道德境界的人是指觉解了道德原理的人,而觉解道德原理,就需要哲学。因此,这一动宾结构也解释清楚了:因为哲学能给予人觉解,而觉解能力与人生境界成正比,所以哲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通过提高人的觉解能力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第9段,作者用国人熟悉的“贤人”“圣人”概念阐释了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并说明,哲学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圣人。作者做此说明,并非重复繁冗,而是切合“解释”之意,用熟悉的概念来对应陌生概念,读者更易明白。
  逻辑上来说,文章已完成。可后面还有两个段落,它们分别是谈什么内容?
  我们先看这两段话的内在关系。最末段开头说“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那么,前两段肯定是谈原因。带着这种预设,我们再读前两段,就可发现:1.在“出世”方面,中国哲学中“天地境界”的最高成就已超越了柏拉图所言的“理智世界”,比它更深广;也就是说,从古至今,外国哲学能做到的,中国哲学都能完成;2.在“入世”方面,强调“觉”的意义,不需要表演奇迹,只要在平常生活中拥有高度的觉解,就能构成他最高的人生境界。结合第12段,作者言及“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在未来也是可以完成“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任务的。
  总结三个段落来看,作者是在解释这个观点的可行与严谨。既然是论点,就要足够严谨。检验一个观点严谨与否,可由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时间维度,过去、现在、将来,这个观点是否都成立?二是空间维度,是否放之四海皆准?作者通过末三段解释了哲学不仅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可以完成“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个任务。至此,对于这个观点的解释才算周全。
  结语
  学习完此文后,我布置学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贯彻冯友兰所言的四种境界?”。有一位同学的话让我很是触动:“在生活中,我们难以到达天地境界,道德境界貌似也遥不可及,也许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处在功利境界。但功利境界界域宽广,我们应以利己不损人为底线,以利己利人为目标,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我想,这就是学习此文最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63—65
  [2]付媛.魏书生的《人生的境界》课堂案例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8月,第34期
其他文献
【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集中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比如:孔子倡导的内省、身体力行及实践、多向他人学习等方法,对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儒家传统思想 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度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为后续教学开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针对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进行了简要阐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阅读 写作教学 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
期刊
【摘要】我國教育部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成为语文教育的着力点与目标。课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445。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写作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课程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掌握。在本文的论述中,将大学生英语学习中阅读能力提升与写作能力的促进二者之间的关系作出具体的论述,并且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有效改善作者的写作能力。相关策略的提出能够有效转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效改善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写作水平。  【关键词】大学教育 英语阅读 写作能力 影响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课外阅读入手,从整本书阅读入手展开积极的教学引导,已经成为新时期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工作重点与教研重点。为此这篇文章将围绕提升整本书阅读内涵,调动学生整本书阅读趣味性与持久性入手展开相应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初中语文 学生素养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7
期刊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近年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同时又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根据问题教学法原理构建的一种提高语文教育活力与成效的教学策略。由此可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问题导学,科学应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发挥问题导学法的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率。基于此,接下来本文从问题导学法内涵、应用意义与相关的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起到良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小学课程改革,当然也包括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在改革下,对小学高段阅读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  【关键词】语文意识 小学 高段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5-0080-01  根据教学改革大纲要
期刊
【摘要】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乎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虽然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只重视教学形式的新颖和独特,却忽视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重要联系,这对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以高中语文课程为例,探讨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 写作  【中图
期刊
【摘要】以“四个自信”为引领,探索“四个自信”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点,设置项目链,进行项目驱动教学,是改革创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有效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关键词】四个自信 高校思政课 项目驱动教学  【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四个自信”引领高校思政课项目驱动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批准号:XJK18BGD063。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中优势明显,既能激发兴趣、丰富形式,又能扩大阅读总量。其应用策略是:以移动网络平台实现主题阅读的个性化、民主化;以多媒体技术平台实现主题阅读的多态性、探究性;以微信公众号、美篇、简书等平台实现主题阅读中师生、家长的良性互动;教师也应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平台提升专业素养,保证主题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主题阅读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