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血检让癌症治疗更精准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一位孕妇在11周时通过血检对胎儿进行唐氏综合征筛查,医生没有发现胎儿的DNA异常,
  却发现了孕妇自身白血球细胞的DNA异常。原来孕妇曾患滤泡性淋巴瘤,在此时又悄然复发了。她不得已立即终止了妊娠,开始接受化疗,虽然失去了宝宝,却“捡回”一条命。要不是因为怀孕检查了血液中的DNA,她可能就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其他人,也能用血检来检查癌症吗?

查DNA能够及早发现癌症吗?


  随着医疗的发展,癌症已经不再是绝症,一些患者经过治疗甚至可以活到古稀之年,但前提是癌症在早期就被发现并且尽早接受了治疗。不幸的是,许多癌症患者都在晚期才确诊。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也有50%的癌症在晚期才被发现。在癌症筛查机制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比例更高。对于很多人来说,癌症的检查太麻烦,而且还“伤身体”,例如X光可能对身体造成辐射,还有一些侵入性检查相当于动了一场小手术。于是,没有症状出现之前,大家都没有意识或者意愿去检查癌症。可一旦有症状出现,通常癌症已经发展到了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期。
  有没有办法可以简单地筛查、发现和诊断癌症呢?也许我们可以从患者的血液中找到早期癌症的蛛丝马迹。任何细胞在死亡后都会释放DNA到血液中,癌细胞也不例外,如果癌细胞足够多,已经形成了肿瘤,那么血液循环中的癌细胞DNA数量就足以被检测到。20世纪90年代,卢煜明教授(现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便开始致力于研究通过验血来诊断癌症。不过,在研究的过程中,卢教授先成功实现了通过查母血中的游离胎儿DNA来检查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征,让许多母亲可以避免接受风险较高的羊膜穿刺。但寻找血液循环中的癌症基因一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血液中的肿瘤DNA可比胎儿DNA要少得多,非常难发现。

已经能用血检来监测癌症


  还好,基因测序技术一直在进步,现在我们可以捕捉到血液中的癌症DNA并且解读它了。最简单的方法是在血液中搜寻已知的癌症基因突变。2007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路德维希癌症遗传学和治疗中心的Vogelstein教授及其团队,终于成功通过检查血液中的DNA监测了18位患者的肠癌。大致的方法是:先对患者的肿瘤进行活检,获取癌症的突变基因,然后比照着在患者的血液循环中搜索其他游离的癌症DNA。
  在刚开始监测的时候,18位患者都已经切除了肿瘤,但是血检显示大部分患者体内仍然有癌症DNA,结果这些患者果然癌症复发了。而有小部分患者的血检显示没有癌症DNA,他们的癌症便没有复发。这个结果意味着,血液循环中癌症DNA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瘤的大小,这种针对癌症DNA的血检就如同肿瘤的“液体活检”,而且更方便、更快捷、更安全。
  之后,Vogelstein的团队又发现,几乎所有种类的癌症都会释放DNA碎片到血液中。2014年,他们发现,640人的血检结果显示,有75%的人体内都存在各种癌症的DNA碎片,包括胰腺癌、卵巢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脑癌、肾癌和前列腺癌的DNA较少会出现在血液循环中,但到了晚期,在一半患者的血液中仍然可以捕捉到。

通过癌症DNA来选择药物


  血液中的癌症DNA还可以用于试药。在欧洲,血检已经被批准用于检验非小细胞肺癌对药物吉非替尼的反应。由于做肺部的活检很困难,因此以前医生没什么机会通过肺组织来研究了解癌症。而现在,获取血液中的癌症DNA很容易,可以随时通过癌症DNA来掌握肺癌的状况及其对药物的反应。
  还有,英国癌症研究所的医生通过持续性地验血来监控患者的晚期前列腺癌。癌症DNA的变化能够预测前列腺癌患者对药物阿比特龙的反应。在标准临床检验发现药物抵抗的前4个月,血检就已经发现到了这一点。在之后的治疗中,医生就能及时更换治疗方案。这让医生和患者在对抗癌症的征途中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血检DNA筛查癌症还需努力


  但血检筛查癌症可能一时还难以实现。这是因为,如果还不知道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要寻找其体内的癌症DNA,搜寻的范围太广泛。没有癌症组织的样本,意味着必须要检查血液中所有基因突变,再加上在癌症早期,血液中的癌症DNA数量非常少,要把它们找出来就如同大海捞针。研究者通常都会将目标对准那些最疑似癌变的基因突变,例如出现复制错误、删除错误和排序错误的DNA。但2012年,Vogelstein团队的临床试验显示,血检还无法找出健康人血液样本中的DNA异常,也无法区分哪些DNA异常是恶性的,哪些是无害的。


  而且,即使我们能够找出血液中的癌症DNA,还需要判断这些DNA到底来自哪里,否则就只知道身体里有癌症,却不知道癌症生长在哪个部位,当然也就无法治疗。还好,定位癌症也不是毫无头绪。有时癌症基因突变自身就是带有定位提示,例如KRAS基因突变通常与肺部、结肠和胰腺癌有关。再加上血液里并非只有癌症DNA,还可能能发现癌细胞。癌细胞中的RNA能给研究者提供线索,最终找到癌症生长的部位。除此之外,血小板也可能带有癌细胞的RNA。荷兰VU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者已经可以通过血小板上的癌症RNA来区分癌症患者和健康人,准确率高达96%,并且在71%的情况下能找出癌症的部位。
其他文献
阿尔茨海默症十分“偏爱”女性,65岁后,每6位女性中就有一人患病,而男性的患病几率只有1/11。从生理到心理,女性面对这种夺走人理智和感情的疾病都更加脆弱。不过在未来,我们也许可以从激素疗法入手来摆脱这种可怕的疾病。风险基因对女性影响更大  阿尔茨海默症的患病风险与载脂蛋白E有密切关系,这种蛋白会运载胆固醇和β-淀粉样蛋白出入细胞。β-淀粉样蛋白是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中形成的黏稠的蛋白碎片,也是造
期刊
如果你想要少吃点儿的话,那么在进餐过程中保持安静,并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咀嚼声上可能会有帮助。美国杨百翰大学的研究者们将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戴着播放噪音的耳机,另一组戴着不播放声音的耳机,研究者们给两组被试均提供了小饼干。实验结果表明:戴着播放噪声耳机的受试者,平均比戴着不播放声音耳机的受试者多吃了1.25个小饼干。一次多吃一块饼干听起来可能没什么,但是一个月以后呢?一年以后呢?很多人都喜欢在吃饭的
期刊
一说起文身,我们想到的可能都是文身带来的伤害:疼痛、留疤、伤口发炎甚至是感染。但阿拉巴马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为了应付文身导致的软组织损伤,免疫系统的“警惕性”似乎会提高,免疫力也相应增强。研究者们多次测试了受试者们文身前后,唾液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lgA)和皮质醇的水平。其中,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lgA)是代表免疫系统活性的一种球蛋白,而皮质醇是人体在遭受到压力时释放出的“压力激素”。对受试
期刊
肿瘤的生长就好比树木的生长:生长速度很快,而且会长出许多不同的分枝。对于肿瘤来说,“分枝”就意味着变异,癌细胞产生不同的变异,使得肿瘤对各种药物和治疗方法产生抗性。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者们发现,这些有着不同变异的癌细胞,其实是存在着“共同变异”的,将癌细胞的“共同变异”分离出来,免疫系统就能够将这种“共同变异”作为攻击目标,从而将癌症这棵“大树”从主干处砍倒。这一发现将引发两种全新的治疗方法:
期刊
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药片、义肢、耳朵和眼睛已经不再稀奇。但是,想要打印出可用于移植的大型器官,比如心脏、肺脏等,还需要继续研究。我们的身体会利用复杂的血管结构来实现器官对营养物质的主动吸收和对废弃物的排出,但打印出的3D组织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它不但不能完成这一功能,而且还会自行分解。在这项新的研究当中,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在实验室中成功创造出了“血管化”的组织,这就意味着打印出的组织中存在血管
期刊
吸烟者比非吸烟者的平均寿命要短14年,烟民要救自己必须立即戒烟。但戒烟并不容易,就连开头都是个难题。每位烟民开始吸烟的理由都不尽相同,他们不愿意戒烟的借口也千奇百怪。但借口始终是借口,必须要一一打破!吸烟的危害能被其他健康习惯补救?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实在戒不了啊,那能不能在其他方面做得更好来补救呢?例如,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多做运动,以此来降低患各种疾病的风险。实事是不能。  美国疾控中
期刊
目前,糖尿病患者测血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刺手指取血样后,利用血糖仪来分析血糖水平;第二种就是通过皮下植入传感器或是持续佩戴测血糖设备,来监控血糖变化。由于采血这一过程需要长期且反复进行,而佩戴血糖监控设备又不够轻便,很多糖尿病患者对测量血糖都很抗拒。所以研究者们也一直致力于研发一种无痛又方便的血糖检测方法。近日,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就研发出了一种可穿戴的贴片式设备。贴片由石墨烯制成,
期刊
运动千好万好,可是有一样不好,容易受伤。但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身体的哪个部位最脆弱,或者误以为某些运动十分安全,甚至受伤后都搞不清楚到底是哪里受伤了!想要安全有效地运动,必须要熟知各种运动伤害,并对其严防紧守。什么样的运动最容易伤害头部?  答案:骑车  很多人以为足球、橄榄球等对抗性强的运动最容易造成头部受伤,其实不然。美国2009年的数据显示,每年有8.5万人因为运动伤害进急症室,大多数造成死亡的
期刊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富含维生素C的饮食能够帮助预防白内障。研究者们在调查了1000对年龄为60岁的英国双胞胎姐妹后发现,饮食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人,患白内障的风险要比其他人低1/3,但是服用维生素C补充剂则没有这种效果。白内障是衰老、遗传、营养和外伤等因素导致的晶状体浑浊,虽然可以通过摘除浊化了的晶状体进行治疗,但是白内障仍然是全世界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眼内液中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
期刊
雅宝路2号的故事迄今为止所有摄影作品均来自首都儿科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的真实记录,其中杨淑霞、胥焰等名字在摄影者一栏中出现频繁,今天的这篇中,摄影来自杨淑霞,被记录者是胥焰。除了摄影,两位最大的共同点是职业,他们是儿研所资深的护士长,在护理一线岗位上都坚持了三、四十年。  手术台旁三十年  安:退休前,胥焰老师是手术室护士长,在这个岗位上干了多少年?  胥:近40年。一开始我在部队,参加了卫生员训练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