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龙场悟道——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中的成长叙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ia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彝族作家安文新在小说中聚焦了王阳明被贬龙场的人生困厄期,被贬龙场的遭遇虽然让王阳明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是龙场经历也让他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成长。在小说中,王阳明在龙场经历了许多磨难,这些无疑促使了他精神人格的成长。同时,王阳明在任事才干上也得到了磨炼,这为他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王阳明在精神上的磨砺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并最终悟道。
  关键词:王阳明 直面磨难 事上磨炼 精神磨砺
  彝族作家安文新的长篇小说《龙场悟道——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聚焦了王阳明被贬龙场的生活经历。对王阳明而言,被贬龙场的遭遇虽然让他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但是龙场经历也让他在许多方面都获得了成长。他在龙场经历的困境中磨砺了他的精神人格,他在任事才干上也得到了磨炼,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的磨砺使其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并最终悟道。正是龙场的经历,让王阳明的精神境界一步步提升,才有了后來的一代大儒王阳明。
  一、直面磨难与精神人格的成长
  在小说中,青年王阳明的成长首先表现在他在龙场的各种磨难中获得了人生历练,其精神人格不断成长和成熟。对于王阳明来说,被贬贵州龙场无疑让他陷入了人生的至暗时刻。不过,王阳明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并因此而激发了他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面对上司王质的欺凌,王阳明展露出不畏权贵的人格精神。而贬谪龙场的打击和历经的种种磨难也让王阳明看淡名利,精神上更加超脱。
  小说中,龙场地处瘴疠之地,环境险恶,生活艰苦,这些显然是王阳明首先要面对和克服的。不论是家务打扫还是种植耕作,王阳明都要靠自己。而能使王阳明坚持下去的是龙场百姓。他能在龙场克服一切困难好好活下来的精神动力不仅仅来自龙场百姓的善良和勤劳,更是来自龙场百姓面对艰苦生活时表现出来的抗争。龙场的百姓让他对生命和生活有了新的看法和感悟:“只有一个人的身躯,经过这样的燃烧之后,灵魂才有可能会得到升华,只有升华了的灵魂,才有可能创造出人间奇迹……绝处逢生,逢生之后应该怎样去对待生活,去回报生活中的人,去回报生活中的事,只有这样,也唯有这样,才是自己活下来的目的,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a在龙场的经历使他发生了许多改变,他尽量自食其力,辛苦劳作时表现出来的也不是忧伤和哀怨,而是乐观和充满希望。可以说,王阳明从消极态度到积极态度的转变,是龙场生活、龙场百姓带给他的成长。
  因为得罪刘瑾这些权贵,即使在龙场这种偏僻之地王阳明也难逃遭受欺凌的命运。为趋炎附势讨好刘瑾,王质刻意派手下人去找王阳明麻烦。王质想做的无非是置王阳明于死地,而他手下除非从王阳明身上捞些油水,否则自然听命行事活生生打死王阳明。对王阳明来说,这是一次能不能做到不屈服于权贵、能不能保持风高亮洁与自身性命之间的矛盾,是他在龙场的一个大考验。他对公差要求他认错下跪的命令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对公差们怒目而视,甚至不屑于用言语回答,展现出君子的傲然风骨。当同乡毛科写信叫他给王质磕头请罪来结束这件事情时,王阳明更是回了一封正义凛然、刚正不阿的信,毅然拒绝了这一要求。在这封回信中,王阳明表现了出真正“士”的人格精神。b从中不难发现龙场给王阳明带来的磨炼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不仅仅停留在积极生活的层面,更上升到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保持自己不畏权贵的高尚精神而不惧怕一切威胁甚至是死亡。
  被贬龙场后,王阳明心中对名利更加淡然。当毛科邀请他去讲学时,想让他拥有更适宜的教书环境,但他却称病拒绝了。同样地,当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写信邀请王阳明前往贵阳文明书院当主讲时,王阳明一开始也并不愿意。虽然王阳明最后同意前往但绝不是被所谓的名利所吸引,而是遵从好友安贵荣的意思。后来,当刘瑾等人被处置时,王阳明被吏部调往江西庐陵担任知县。王阳明没有丝毫的得意,反而对这穷苦偏僻的龙场产生了依依不舍的留恋之情。王阳明对安贵荣说出一番自己的体悟:“为人做官,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只要把名利二字看轻一些,淡一些,好多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自己也就免去了许多的劳累。”c被贬龙场的生死遭遇,早已让他看透名利:名利不过都是过往烟云,唯有保持恬淡,才会有所成就。王阳明的这些认识绝对不是安逸的生活所能让他体悟得出的。
  二、事上磨练与任事才干的初显
  除了王阳明精神人格的成长,小说还描写了王阳明在龙场从事各种事情而获得才干上的历练。如办学、讲学使他最终成为教化边远地区百姓的开拓性人物,又如他为维系当地的民族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给安贵荣出谋划策的过程中,王阳明在军事能力上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在小说中,作家花费不少笔墨来写王阳明在龙场的办学与讲学。刚开始,王阳明不仅与不少龙场百姓语言不通,还存在一些自身的问题,如知识粗浅、不够成熟,有一定的局限,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商榷的余地。d但是,在不断的锻炼中,他的讲学越来越受欢迎。王阳明的讲学,从“阳明小洞天”到“龙岗书院”再到“文明书院”,学生遍布水西、水东、贵阳和其他州府,其影响力可想而知。不论是前来求教的学子还是来凑热闹的山民,都被王阳明的思想学说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正如他的学生王杏三十五年后在《新建阳明书院记》中写到的那样:“每行都闻歌声,蔼蔼如越音。予问之士民,对曰:‘龙场王夫子遗化也。’且谓夫子教化深入人心……”e这越音即王阳明的浙江口音。王阳明的浙江口音对贵州民众都产生了影响,更显其“教化深入”各民族的心中。f王阳明于这偏远地区办学、讲学、开化民众、传播儒学思想,无疑成了他一生中的重要功绩。
  在处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处上,王阳明也在龙场获得了宝贵经验并成了维系民族关系的纽带。起初,王阳明仅仅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和道听途说去判断龙场百姓的素养和品行,并认为龙场百姓是言语不通、毫不开化的蛮夷苗人。然而在与龙场百姓的相处过程中,他看见了龙场百姓的善良淳朴、积极上进。龙场百姓做出了许多令王阳明感动的事情:给他送吃送喝,教授他耕种的技能,为他搭草庵、找新居,教训欺负他的公差,等等。正是在这一段时间的相处中,王阳明悟出了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障碍就必须要用真诚来对待每一个龙场百姓。于是他陪龙场百姓一起劳作,替吴管路受伤的妻子采药,给安贵荣出谋划策,教授龙场百姓知识,等等。最后,当王阳明要离开时还带走了两个彝族孩子——小毛头和阿热洛嘎。王阳明在当时促进了彝族和汉族民众的友好相处,他成为维持彝族和汉族友好关系的功臣。
其他文献
摘要:从“人造异人”,即在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下,发生了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异化,表达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展望的类人。“人何以为人?”科幻作家江波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的机器世界,而这一秩序本身就暗含着作者对千百年来困扰人类“斯芬克斯之谜”的独特认知。笔者试图对其代表作《机器之门》中“人造异人”形象进行梳理与研究,在探寻江波本人创作理念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形象——“机器人”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沈从文以温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美好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但“美到極致便是悲”,《边城》在展现乡村牧歌式生活的诗情画意时,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美丽的感伤。美与悲的交织融合,使得《边城》的悲美意蕴升华,谱写出了一曲关于人性、感情、宿命的生命之歌。  关键词:《边城》 悲美 人性 生命  一、至善人性之悲美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
摘 要: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重要的诗论著作,而绮丽在其中是很有特点的一品。在文学史的进程上,绮丽类诗词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高水准的作品。《玉台新咏》和《花间集》就是这一类的典型,其中的不少作品可以对应绮丽的风格。绮丽之风在诗词中主要呈现在词汇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上,而文学家的创作手法也是缤纷而多样的。  关键词: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绮丽 《玉台新咏》 《花间集》  一、《二十四诗品》中
摘 要:威廉·特雷弗被誉为“英语文学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出轨》是一本受到高度评价的短篇小说集。本文探讨了《出轨》中蕴含的三重创作意义:一是特雷弗作为一位心理描写大师对于人的孤独感的一种揭示,二是特雷弗在小说中融入了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三是特雷弗喜欢通过塑造小人物来表达他对于人性的一种看法。通过聚焦《出轨》这本小说集,我们可以发现特雷弗写短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反思。  关
摘 要:陈亮是南宋时期词人,也是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重视词的社会功用,通过作词来抒发自己的经济之怀。在词的创作中,陈亮以政论入词,通过直抒己见、借用典故、词文互鉴的方法将永康学派的事功思想与词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部分词作中透露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而这一结合打破了传统,对于提高词的地位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亮 永康学派 政论入词 事功思想  陈亮(1143—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号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2019年9月28日,由今天剧社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成功首演
摘 要:“娜拉出走”这一话题自从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后,一直是作家笔下热衷表达的话题,并由此形成了百年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以鲁迅、丁玲、巴金等作家笔下的子君、莎菲、曾树生为例,探析现代作家表达“娜拉出走”母题的不同策略和立场,通过“出走”这一母题,分析现代女性解放历程的演变以及这些经典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复杂历史内涵。  关键词:现代作家 出走 母题 女性  “娜拉走后怎样”这个世纪命
摘 要:本文将结合王蒙的小说作品,对其小说中的相关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味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构造方法与女性特征。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有效拓展了文本的精神空间,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提供新的途径,值得关注。  关键词:王蒙小说 女性人物 性别视角 现代女性  一、王蒙小说中的复杂女性  (一)王蒙的经历与其笔下的女性  王蒙的生活经历是指导他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成长在一个普
摘 要:1904年,普契尼由约翰·卢瑟朗所著小说而创作的歌剧《蝴蝶夫人》讲述了一个失败的异族婚姻关系的故事,为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女性的幻想提供了模式化的图版;1986年,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依据一则真实事件对歌剧进行了大胆的创作、重新解构并进行了颠覆性的演绎;1993年,导演大卫·柯南伯格对话剧《蝴蝶君》进行了改编以及拍摄,影片塑造了不同于前两种文本的结构与视点,加以影视独有的角度表达。在从文学到
摘 要:2017年8月14日,纪录片《二十二》院线上映。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的性暴力受难者作为呈现对象,使逐渐被历史遗忘的受难群体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影片真实自然地展示出她们平静的生活,并试图通过历史亲历者的讲述提醒世人珍视得来不易的和平生活。  关键词:“慰安妇” 《二十二》 创伤记忆  2017年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的当日,中国首个获得公映的“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走进公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