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小说女性人物群像分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pxu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结合王蒙的小说作品,对其小说中的相关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品味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构造方法与女性特征。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有效拓展了文本的精神空间,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社会提供新的途径,值得关注。
  关键词:王蒙小说 女性人物 性别视角 现代女性
  一、王蒙小说中的复杂女性
  (一)王蒙的经历与其笔下的女性
  王蒙的生活经历是指导他小说创作的重要源泉,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无法担当起“父亲”的角色,给年幼的王蒙带来了无法承受的压力,也许正是这种家庭生活,促使王蒙更加欣赏女性。从他的小说创作过程来看,他塑造了大量的男性文学作品,而此类作品往往伴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这种情况一直到《青狐》的出现才发生了改变,作者抛弃了自己的男性生存经验,开始从女性的角度观察社会,观察当时社会女性的生活情况,表现女性生活的困苦,在作品创作中更加照顾女性的感受,正如在《青狐》中,作者开始从青狐的视角出发,通过女性的内心体验来塑造形象,使读者能够走进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私语式”的表达方法,让青狐能够更加透彻地审视自我,由内到外展现了一个女性形象。并开始改变传统的男性群像,例如外强中干的杨巨艇、软弱的钱文等,这些形象可能是王蒙对自己父亲的侧写。
  (二)王蒙对“现代女性”的塑造
  王蒙对于“现代女性”的推崇是不遗余力的,年轻时的王蒙在工作与生活上经历了巨大挫折,而妻子的不离不弃深深打动着他,他将妻子的这种品质体现在笔下“叶冬菊”等女性角色中。同时王蒙的创作手法深受苏俄文学作品的影响,因此能够塑造出一大批热情、勇敢的女革命家,与传统小说作品不同的是,王蒙笔下的女性爽朗大方,用青春谱写着革命事业,通过深入阅读王蒙的作品可以发现,“娜斯嘉”的名字频繁地出现在小说情节中,体现了作者对现代女性的肯定。
  作为一个男性文学家,王蒙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依然未能摆脱男权主义的限制,但是出于对女性的认可,他在作品创作中也尝试打破传统思维对女性的禁锢。例如在《青春万岁》中,有的女性敢于与传统家庭观念相抗争、有人敢于践行男女平等观念、有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等,这些都是现代女性塑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王蒙笔下的“被动女性”
  在传统思维中,男性是理性与智慧的象征,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这种思想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体现。而王蒙在小说中却打破了这种观念,在其小说《活动变人形》中,倪吾诚是整个小说的主要角色,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从男性视角去书写,而是将相当一部分的话语权交给了女性,包括倪萍、静宜、静珍等,在诸多女性的衬托下,倪吾诚的人物形象才更加饱满;而从小说的表现来看,倪吾诚作为主人公,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下反而成为一个“多余人”,进而衬托出女性形象的个性。
  作者在小说创作中,通过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传统女性,如小说中的倪萍,身上保留了大量传统道德理念的气息。但是大部分女性在遭到男性与社会的忽视之后,会通过咒骂、发誓等方法为自己的绝望发出呐喊,正如小说中静宜在遭受倪吾诚的不忠时,并未真正想过摆脱自己的被动处境,反而想要从赵尚同处获得思想救援,而赵尚同作为封建意识的代表,静宜的这种行为无疑将自己推向了封建意识的旋涡,也反映出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无法与整个传统社会相抗衡。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静宜与静珍为自己取了新的名字,并争取了一个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从这个结果来看,王蒙作为一个珍爱女性的作家,怎么会忍心让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沉寂在封建道德的泥潭中呢?也许是因为时代的原因,作者无法赋予女性更多的独立性,女性形象的这种“被动性”特征,是无法避免的。
  三、王蒙小说中的“她”
  (一)革命女性
  在王蒙的小说中,革命女性的形象随处可见,此类女性将国家放在首位,并将国家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例如郑波多次拒绝田林的示爱,最终将这种男女爱情转变为同志之间的感情;女孩苏宁在幼年时期遭受过严重的身心伤害,而在好友杨蔷云等人的帮助下最终走出心理阴影,甚至检举自己的“资本家”父亲,最终融入集体主义怀抱。通过种种女性人物可以发现,她们在新中国成立的大环境下,怀揣着朴实的信仰——建设新中国,她们也没有将自己的命运与信仰分开,渴望着长大,迫切地希望投入到社会建设中,想要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工作。而实际上,男女之间的爱情是正常的情感,但当时的女性却缺乏这种认知,在“女英雄”的设定下,女性的做法、行为甚至思想都要与男性保持一致,并认为这样才是“男女平等”。因此从小说的角度来看,革命对于当时的女性而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革命女性”随处可见。
  而在小说《恋爱的季节》中,王蒙重新设定了《青春万岁》的背景,在该小说创作时,王蒙已经年近六旬,年龄的增长使作者对故事情节的设定更加细腻、丰满。通过阅读小说可以发现,作者对于理性与爱情依然存在矛盾心理,与《青春万岁》不同的是,《恋爱的季节》更加关注集体与家庭内部的爱情,此时的年轻人不再一味留恋“青春万岁”,已经觉醒并开始认识到社会的复杂。在故事中作者描述了十余个婚姻,而遗憾的是这些婚姻几乎没有美满的结局,可见在当时,爱情也发生了变化,其中以“政治化的爱情”表现得最为明显,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小说中女性的爱情观。
  (二)守志女性
  王蒙小说中的女性色彩各异,但有一位女性却独具特色,她就是《活动变人形》中的静珍,她的一生是悲苦的,十八岁结婚,十九岁丈夫去世,这种可悲的生活影响了静珍的一生,因为她用一生的时间来思念自己去世的丈夫,生活中几乎与倪吾诚陷入了无休止的骂战中,而“恶骂”仿佛也成为她的武器。在小说中,静珍对于自己的“守志”生活充满着信心,但是每天清晨依然对着镜子自骂,这种行为是她对自己守志生活的宣泄。假设静珍的守志生活是自愿的,任何人都应该佩服她的生活态度;而作者却不止一次地写出静珍有出家的想法,也会在梦见丈夫时哭得泪流满面。同时在小说中,作者也重点描述了“猫”,它的苦闷与快感都可以通过嘶吼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静珍会在大清早用恶毒的语言咒骂发情的猫。而实际上,猫与静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她们都需要面对缺乏异性的烦恼,而对于静珍而言,这种恶毒的咒骂并没有消除身上的枷锁,反而加重了她的痛苦。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丈夫是妻子的依靠,失去丈夫后被欺凌的女人比比皆是,对于她而言,在与外人交往中表现得咄咄逼人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在小说中,为女性“立贞节牌坊”是无上荣誉,丈夫的去世则注定了静珍守志的开始,甚至她的母亲、妹妹也没有关注她未来的生活;在公公婆婆去世之后,婆家人也几乎遗忘了静珍的存在。对于当时的所有人来说,静珍的守志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同情与鼓励,没有人试图改变她的生活,她也只能生活在那种环境下,才能获得生存空间。但是静珍的“恶”并非真正的“恶”,而是被封建礼教迫害之后出现的变化,对于传统社会而言,当丈夫去世后,她必须要成为“贞女”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对于作者而言,靜珍的存在是作者对旧社会的控诉,通过这一形象将人的愚昧展现出来,引人深思。
  四、结论
  王蒙通过深入刻画女性,为人们进一步了解女性提供了新的途径。从《青春万岁》到《青狐》,女性对于爱情、自我的认知也在一步步的发展,小说中多彩的世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观察女性的变化,通过女性的思想、命运、生活等来反思自己、反思社会。
  参考文献:
  [1] 蔡郁婉.对女性声音与女性主体性的再思考——论王蒙小说《笑的风》中的女性形象[J].艺术评论,2020(11).
  [2] 郜元宝.王蒙小说女性人物群像概览[J].浙江社会科学,2020(2).
  [3] 姜肖.镜像怀旧与情感结构的转型——再读王蒙“季节”系列[J].当代作家评论,2019(6).
  作 者: 尉文莹,硕士,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凝结着路遥生命与艺术追求的鸿篇巨作,因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也许大多数的读者是被作品中励志的故事以及质朴的语言所打动,殊不知路遥创作中的非凡的毅力、坚韧不拔的精神、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坚守,以及投身于创作的殉道者的不平凡精神,同样震撼人心,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可以为研究路遥以及理解《平凡的世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平凡的世界》 不平凡 毅力 殉道者  
摘 要: 近年来,海南影视产业循序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要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海南自贸区(港)的建设,这一举措的实施,带动了海南文娱业尤其是海南影视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海南因其独特的地缘条件与自然环境为影视产业的再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在全媒体时代的驱动下,人才资源短缺、人才规模效应低、人才保障机制失衡等问题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影视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的
摘 要:作为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檀香刑》包含着巨大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小说的多重话语中,小甲的叙述话语揭示了各种人物身上隐秘的人性以及被遮蔽了的复杂的历史真相。相较于小说中的常人视角,“傻子”小甲的“傻言傻语”无疑提供了一个新颖的、“陌生化”的话语视角,并为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陌生化”审美体验。  关键词:赵小甲 话语视角 “陌生化”  作为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檀香刑
摘要:从“人造异人”,即在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下,发生了建立在科学技术上的异化,表达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展望的类人。“人何以为人?”科幻作家江波通过想象构建了一个秩序井然的机器世界,而这一秩序本身就暗含着作者对千百年来困扰人类“斯芬克斯之谜”的独特认知。笔者试图对其代表作《机器之门》中“人造异人”形象进行梳理与研究,在探寻江波本人创作理念的同时,也是对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经典形象——“机器人”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沈从文以温情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美好的风土人情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但“美到極致便是悲”,《边城》在展现乡村牧歌式生活的诗情画意时,字里行间也透露着美丽的感伤。美与悲的交织融合,使得《边城》的悲美意蕴升华,谱写出了一曲关于人性、感情、宿命的生命之歌。  关键词:《边城》 悲美 人性 生命  一、至善人性之悲美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一个名为“茶峒”
摘 要: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是重要的诗论著作,而绮丽在其中是很有特点的一品。在文学史的进程上,绮丽类诗词蓬勃发展,出现了很多高水准的作品。《玉台新咏》和《花间集》就是这一类的典型,其中的不少作品可以对应绮丽的风格。绮丽之风在诗词中主要呈现在词汇的使用和意境的营造上,而文学家的创作手法也是缤纷而多样的。  关键词: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 绮丽 《玉台新咏》 《花间集》  一、《二十四诗品》中
摘 要:威廉·特雷弗被誉为“英语文学界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的《出轨》是一本受到高度评价的短篇小说集。本文探讨了《出轨》中蕴含的三重创作意义:一是特雷弗作为一位心理描写大师对于人的孤独感的一种揭示,二是特雷弗在小说中融入了对于生活本质的思考,三是特雷弗喜欢通过塑造小人物来表达他对于人性的一种看法。通过聚焦《出轨》这本小说集,我们可以发现特雷弗写短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人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反思。  关
摘 要:陈亮是南宋时期词人,也是永康学派创始人。陈亮重视词的社会功用,通过作词来抒发自己的经济之怀。在词的创作中,陈亮以政论入词,通过直抒己见、借用典故、词文互鉴的方法将永康学派的事功思想与词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部分词作中透露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色彩,而这一结合打破了传统,对于提高词的地位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陈亮 永康学派 政论入词 事功思想  陈亮(1143—1194年),原名汝能,字同甫,号
推 介 语  绍兴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的成长之地和归葬之所,也是其生活时间最长、留存遗迹最多的地方,更是其心学思想发端与成熟之地。作为绍兴的最高学府,绍兴文理学院不仅非常注重开展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同时也在通过今天剧社和大学生越文化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阳明文化的传播实践,推动阳明文化在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大众中的普及传播。2019年9月28日,由今天剧社创排的大型原创历史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 成功首演
摘 要:“娜拉出走”这一话题自从鲁迅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后,一直是作家笔下热衷表达的话题,并由此形成了百年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母题。本文以鲁迅、丁玲、巴金等作家笔下的子君、莎菲、曾树生为例,探析现代作家表达“娜拉出走”母题的不同策略和立场,通过“出走”这一母题,分析现代女性解放历程的演变以及这些经典女性形象所具有的复杂历史内涵。  关键词:现代作家 出走 母题 女性  “娜拉走后怎样”这个世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