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它不仅仅体现了“教科书的更换”等技术层面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课程理念的创新与深化,它代表着教育时代的进步,同时也增强了我们学习的空前热情,其作用不亚于一个空前绝后的革命。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思考,“课程改革后老师应是什么角色呢?”这个问题成了谈论的焦点。
就此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陋认识:
一 老师应是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表演者。
课改前,我国教育一直处在“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教师只是把定义、定理,照本宣科地陈述出来,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将它记下来,根本不清楚它的产生过程,不用说灵活运用,就是题目稍有变化学生便不能照葫芦画瓢了,提高成绩只是靠死记硬背题型,或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总是独霸讲台,展示自己木偶式的表演;而学生只是在看老师做什么,记老师说什么,背老师强调什么,一直充当着观众或是容器的角色,不仅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还严重匮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课程改革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就像现代教育理论说的那样:学生思维是奔跑的汽车,课堂教学就是高速公路,而老师是引桥……,老师的作用就是将奔跑的汽车引到高速公路上,而不至于走错路。由此可见,课堂的关键应是“奔跑的汽车”在“高速公路”跑,因此谁将课堂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谁就成功了一半。我在这个方面有过印证,如我在“菱形的性质”教学中,我试着先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菱形,再让学生根据折痕分组讨论、探究菱形的性质。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折纸的全过程,这样一来,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而且还让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同样一个问题,多个人的想法会迸发出无限的火花,在火花中一个个精妙的答案油然而生。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 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俗话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而要做一名好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思考。因此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人人要算》(Everybody counts)书中也曾指出:没有人能“教”数学,能激发学生去学习数学就是高明的老师……学生也只有构作成自己的数学理解时才能学好数学。
而做好引导的关键在于暴露思维过程,即老师在讲解、分析时,讲出自己这样想、做的原因和理由,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目的都是使学生知其然且知所以然。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有个学生在回答“(-3)×(-2)=?”时答出了结果“3”,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错呢?于是我不经意的问了句“你是怎样想的?”他说:“在数轴上(-3)点处,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两次,恰好落在3这个点上。”不想他的看法竟“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学生附和着说对,有的学生面带惊奇;我和其他学生解释了他的错误原因,“考虑的应是移动了多少单位,而不是落在哪个点上”。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解决的不仅是一个学生的错误问题,而且使部分学生在迷途中找到了方向。而在课改前的教学中往往只会告诉学生正确结果,而忽视思考方向上的引导,学生不会知道错的原因,而这正是课改前后理念上的对照。
三 教师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源头活水”。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而教育智慧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课堂上,当教师所讲的是脑中思考的,心中流淌的,才会有滋有味,才会真正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总之,尽管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发展、成熟都要经过一次次的痛苦和历练,但只要我们勇于重视不足,冷静思考,与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沟通,师生共同建构新的课堂,相信跨过去,明天会更美好!
就此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陋认识:
一 老师应是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表演者。
课改前,我国教育一直处在“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教师只是把定义、定理,照本宣科地陈述出来,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将它记下来,根本不清楚它的产生过程,不用说灵活运用,就是题目稍有变化学生便不能照葫芦画瓢了,提高成绩只是靠死记硬背题型,或搞“题海战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老师总是独霸讲台,展示自己木偶式的表演;而学生只是在看老师做什么,记老师说什么,背老师强调什么,一直充当着观众或是容器的角色,不仅缺少举一反三的能力,还严重匮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而课程改革就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就像现代教育理论说的那样:学生思维是奔跑的汽车,课堂教学就是高速公路,而老师是引桥……,老师的作用就是将奔跑的汽车引到高速公路上,而不至于走错路。由此可见,课堂的关键应是“奔跑的汽车”在“高速公路”跑,因此谁将课堂教学的主体还给学生,谁就成功了一半。我在这个方面有过印证,如我在“菱形的性质”教学中,我试着先让学生用折纸的方法折出菱形,再让学生根据折痕分组讨论、探究菱形的性质。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折纸的全过程,这样一来,不仅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而且还让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同样一个问题,多个人的想法会迸发出无限的火花,在火花中一个个精妙的答案油然而生。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课堂效果事半功倍。
二 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
俗话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而要做一名好教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如何去学,如何去思考。因此老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人人要算》(Everybody counts)书中也曾指出:没有人能“教”数学,能激发学生去学习数学就是高明的老师……学生也只有构作成自己的数学理解时才能学好数学。
而做好引导的关键在于暴露思维过程,即老师在讲解、分析时,讲出自己这样想、做的原因和理由,学生回答问题时也要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目的都是使学生知其然且知所以然。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法”时,有个学生在回答“(-3)×(-2)=?”时答出了结果“3”,这么简单的问题怎么会错呢?于是我不经意的问了句“你是怎样想的?”他说:“在数轴上(-3)点处,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两次,恰好落在3这个点上。”不想他的看法竟“一石激起了千层浪”,有的学生附和着说对,有的学生面带惊奇;我和其他学生解释了他的错误原因,“考虑的应是移动了多少单位,而不是落在哪个点上”。就是这么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解决的不仅是一个学生的错误问题,而且使部分学生在迷途中找到了方向。而在课改前的教学中往往只会告诉学生正确结果,而忽视思考方向上的引导,学生不会知道错的原因,而这正是课改前后理念上的对照。
三 教师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必定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实际上教师只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源头活水”。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增多,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教师在某些方面“后学”,甚至不如学生的情况已屡见不鲜。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以及手段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不断为自己“充电”。新课程的实施特别注重教师的教育智慧,因为课堂教学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则更为重要,它是课堂教学的活力所在。而教育智慧取决于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课堂上,当教师所讲的是脑中思考的,心中流淌的,才会有滋有味,才会真正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总之,尽管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发展、成熟都要经过一次次的痛苦和历练,但只要我们勇于重视不足,冷静思考,与知识的发现、发展过程沟通,师生共同建构新的课堂,相信跨过去,明天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