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课堂氛围的策略

来源 :长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nyjhnyjn666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氛围营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当今许多教师和学生对教与学感到提不起兴趣。笔者基于教学实践,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课堂氛围的策略,希望能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教学 课堂氛围 策略
  
  形成良好课堂氛围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是否有积极饱满的教学情绪,这是创造课堂氛围的首要条件。同时,教师能否以妥善、新颖的教学设计,去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乐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也是至关重要的。没有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情绪,也就难以建立快乐的情绪气氛。
  
  一、注意情感交流
  
  要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和种子就播在这块土地上。不少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厌学情绪,在课堂上往往以搞小动作、看课外读物、低声讲话和睡觉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情绪的产生,原因很复杂,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课时缺乏一个“情”字。教师冷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而没有情感的交流是上不好课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通过情感交流,去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意识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创造。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教师的站态、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和行间巡视等体态活动,也具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组织教学的作用。
  视觉信号输入是课堂管理信息输入的重要形式。讲课前,学生从室外蜂拥地跑进教室。这时,他们的心情激荡,很不平静,有的还沉浸在课余的嬉笑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而未清醒。具有这些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到课堂中来,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一样,会出现反激的浪花和一股回旋的倒流。在这时,教师应该用眼神扫视全班一周,形成一种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讲读时,也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分析课文,还是提问、解答问题,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淡漠、严厉、责备的目光使学生触目知错,立即醒悟;热情、慈祥、赞许的目光使学生触目会意,精神振奋。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眼传神,使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讲读的东西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浓厚的兴味。
  
  二、注意课堂的心理流程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智。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让学生始终处于课堂的状态。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最重要的条件,也应成为和谐课堂氛围的基本保障。教师要对学生抱以最大限度的尊重:尊重学生的爱好和需求,鼓励他们自主选择与评价;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体验,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尊重学生的差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摸索他们的思维方式,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课堂上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开课伊始教师努力营造的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调”,更是在融洽的师生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全程,让学生始终处于愤徘的状态,适时地点拨,热情地鼓励,让每个学生乐于尝试,积累成功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把握课堂节奏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茫。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做到动静、快慢、疏密、悲乐的相生相间。教学中调控好适当的节奏,努力营造张弛得法、快慢协同、高低起伏、疏密和谐、错落有致的课堂氛围,即在课堂节奏上体现人文的关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师生教与学的共振效应,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反之,教和学频率相冲,教者孤掌难鸣,学者无所适从,学生或因紧张而疲劳,或因松弛而分散注意力,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这是人文关怀缺失的体现。
  师生要做到课堂节奏的协调,教的频率就应该与学的频率一致。教的节奏必须与学的节奏合拍,如何达到协调,必须运用调控机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输出频率与速度及其规律性有着较强的可控性。教学过程中在获得学生合拍与否的新信息后,教师不断调整校正教学行为,调整再输出信息的频率与速度,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是节奏的调控。怎样实现这一目标,这必须从教与学的主客双方入手,协同调控。
  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训”与“练”的协同关系。当学生表现出对“训”己处于饱和状态时,就应通过“练”来放慢节奏,调节紧张的气氛,巩固已学内容。如发现因“练”的节奏过慢而效率低下时,教师应及时以“训”促“练”,这样就会使课堂节奏得到有效调控。
  
  四、突出课堂的物理呈现
  
  物理呈现指影响学生视觉感受的物理环境,也是一种与学习内容相适宜的课堂氛围。环境暗示的影响是无声的,然而又是有力的。环境暗示可以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易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具有潜在的约束力。消除“教学死角”,使全体学生处于教师的视野中心区域之内,从客观上能提高课堂管理效果。此外,对四五十名学生来讲,教师的服饰打扮也属特定的环境,同样具有潜在的影响力。如浅色的服饰给学生以亲切感,艳色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深色则给学生以“权威”印象。一般说来,教师的服饰应该讲求朴素、大方、整洁,既不求“土”,也不求“洋”。衣服的色调尽量以淡雅、鲜明为宜。此外,班级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良好的班风、学风,可以使学生一进教室门,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这样,更有助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来传递思想和知识信息的。而情感、动作、语气、视觉和环境等无声的、无形的调控影响潜在纠正着课堂上出现的偏离现象,防止教学进程的断续和有声语言信息传递的中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顺畅进行。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所有教师所追求并努力创造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办法,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有效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l]雷泓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与职业教育教改创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4):71—72。
  [2]许穗,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企业技术开发,2008(12):91-93。
  [3]路彦祥,李冬梅,关于课堂组织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6)。
其他文献
随着中央多项监管、调控措施的出台,2017年始至今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比例企稳,但不良资产处置形势依然严峻、处置能力亟待提高。本文结合我国目前不良资产处置风险与问题
根据罗家坳河间地块岩溶系统的动态观测资料计算,得到了研究区不同部位的地表及地下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蚀量和CO2的吸收量。计算结果表明:(1)分水岭以西岩溶作用的强度要大于分水岭以东
“虚实”观念是中国道家学说中最为核心的内容,讲“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亦讲:“夫
物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比比皆是,并且发挥着关键性的重要作用,比如重力、压强、声音传播等.在现实生活当中倘若能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一些常识性的生活问题,不仅
Ovarian carcinoma is the most lethal gynecologic malignancy. Resistance to platinum is considered the major problem afecting prognosis. Our recent study establi
在我国司法环境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律师正扮演着日益关键的角色,且有力促进了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和发展,然而,从目前来看,律师权利
社会治安形式日益复杂,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制度并落实到位是保障公共复杂场所安全的前提。公安机关应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检查,强化公共复杂场所从业人员落实安全制度意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写“意”是中国绘画的艺术观,它体现了画家独特的审美取向.何谓写意?“意”即画家的情感.它包括画家主观的意志、意识、情意等方面内容.“写”指表达和抒发.“写意”就是画家
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12年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正案中明确规定了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一方面,这突破了传统民事诉讼解决私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