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素手佛心

来源 :文学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wang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年初生下小女儿,家乡的表姨远道过来帮忙照顾孩子。几十年光阴里见表姨的次数屈指可数,一经见面就要同处一室,共同照顾幼儿,我们彼此都还有一些亟需弥合的生疏和客气。不过这样的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我看着表姨怀抱襁褓中的幼兒,伴着催眠曲轻轻拍打哼唱,看着她利索地整床叠被、擦抹窗几,看着她陪伴妈妈买菜做饭,勤快的忙里忙外的身影,心中涌起的感觉既陌生又熟悉。我不禁仔细端详起她的双手:骨节瘦小,深褐色的皮肤下青筋凸起,手指甲修剪得整洁干净,拇指大而有力,食指到尾指都呈微微弯曲状,我知道那不是手掌下垂时手指的自然弯曲,而是长期劳作下骨节的变形。恍惚间我已泪盈于眶,呵!这就是我记忆中的那双手啊,原以为世上再也无处可寻。藉着这一双手,我终于知道,那个早已渐行渐远、日益模糊的身影其实一直驻留在我的心间,片刻也不曾离去。
  那是记忆中外婆的手。自到我记事时候起,夏日天未明时,这双手已经在镇外河畔的埠石上摆衣漂洗;严冬时节薄日微醺,这双手已经煮好粥饭,调好自制的咸菜腐乳,等候家人起床进餐,自己却在麻利地整床叠被、洒扫庭院;而一年四季的鸡鸣三更,当我自朦胧的梵音低唱里醒来又睡去时,这双手已经在佛前庄严地合十顶礼……偶有闲暇时,这双手总在轻捻佛珠,随着摇椅安详地起伏摇摆。积年累月下,那手与佛珠被时光浸润包裹着,仿佛已经融为一体。外婆、外公和母亲,在半个多世纪前的动荡流离中,因缘际会之下组合成了一个家庭,共同抵御人生的风雨,他们苦难曲折的人生从此被命运安排紧紧交织在一起。二老晚年受父母伺奉,成为我们家中最受尊敬的长辈,得以颐养天年享高寿而终。但在他们百年之后,儿孙们缅怀两位老人时却悲哀地发现,从外貌体态上,我们无以承继,不肖如是。而表姨和外婆是亲姑侄,她们的身上,恰有我们无法逾越的血缘基因。
  小时候,不理解外婆为什么和其他的婆婆奶奶都不一样,她从不会抚摸孩子们的头宠溺地喊着“乖乖宝宝”,更不曾有过拥抱或亲吻的举动,对我这个唯一的外孙女最亲密的举止,也不过就是有限的几次牵手而已,然而那手掌中留给我的温暖干燥的触感二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说起来,外婆和表姨都是闽南郑氏后裔,据说当年为了躲避倭寇侵扰,她们的祖先举族迁徙来遥远的江西内陆安居,距今已不知几百年了。时至今日,聚族而居的郑氏族人仍然能说一口流利的闽南语,这一度让童年的我感到奇妙和神秘。长长的岁月不能带走属于闽南女人的勤劳坚忍,不同的是表姨性格开朗随和而外婆的个性刚硬冷厉。可能是前半生命运多舛的缘故吧,外婆早已习惯了以强硬的姿态抗击命运裹挟而来的一次又一次疾风骤雨。有了儿孙辈之后,她的个性也不曾有所软化,而是把自己立身处世的原则严格地贯彻于家庭幼儿教育,只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让孩子们既敬且畏。现在总结起来,外婆的“规矩”主要有三方面:做事勤勉踏实,形容整洁卫生,举止恭谦有礼。在外婆家度假的孩子们是没有懒觉可睡的,日间还必须要和大人们一起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大哥幼时曾寄养在外婆家里,从七八岁起,他每天清晨须用特制的一副小水桶往家里挑水,直到把一个大水缸挑满才能吃饭上学;日常必须要保持衣裤干净,身上鞋面上不能有沙土,夏天洗澡后不能下地玩耍等。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对长辈来客要秉持恭敬的态度,不能在大人们聊天说事时插嘴,不能在大人动筷前夹菜等等。以上诸条如有违反,据说外婆一般不会当场翻脸,只不动声色等晚间客人走后,关上门家法伺候。我长大些在外婆家还见过那种用竹梢的细枝拼接而成的器具,名曰“毷氉”,平时用于驱赶猫狗,在小孩子犯错时用作家法,据说抽在身上会留下条条红肿的伤痕,疼痛感强烈却又不至于伤筋动骨,坊间对此刑又有一种戏称,曰“竹笋炒肉”。那效用简直就如同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实在让小孩子们闻之色变、噤若寒蝉。几次苦头挨下来,在孩子们眼中这“毷氉”就成了外婆双手的功能延伸,我想孩童时期的哥哥们对外婆的一双手无论如何是亲近不起来的。我庆幸从未尝过这道“竹笋炒肉”的滋味,但也因此,它对我的威慑力尤甚。现在看来这些“规矩”总体制定得都很好,而且外婆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但对于年幼的孩子们来说,某些方面执行得过于严苛,于孩童的天性就有些压抑了。
  然而每年寒暑假去陪伴外公外婆是我们的一项“必修课程”,而大哥、二哥渐渐长大后总有各种名头“逃课”,渐渐地每次去外婆家接受“再教育”的就总是我了。耳闻目睹过哥哥们屡次触犯“规矩”后的惨痛教训,小小的我总是提起十二分精神开始在外婆家的假期生活。晨曦初现时,外婆把临街的门板一块块卸下来,我也就一骨碌爬下床,收拾洗漱停当,端坐在厅堂正中的八仙桌前,或者读书写字,或者看着门外来来往往肩挑手提的路人发呆。因为外婆对读书这件事比较支持,见我一大早有模有样地坐在桌前做思考状,也就免除了我许多劳动。经历了许多个这样无所事事的清晨,我竟也有感而发憋出几首小诗歌来,再开学时,就满是对语文这门课程的自信了,这也算是最早的文学启迪吧。待外婆从屋后的溪塘边洗衣归来,用过早饭后(当然是有什么吃什么,绝不敢挑剔偏食),外婆坐在门厅的小马扎上摘完菜,就开始动手捆扎纸钱,或者用模具在一叠叠黄纸上飞快按出铜钱形状,制作成“往生钱”,供四里八乡人家办白事或中元节祭祀祖先之用。这时候原本规规矩矩地坐在八仙桌上写作业的我早已摩拳擦掌,恨不能要上前帮忙了。而八仙桌对座的外公,正戴着老花镜认真制作客户定做的精巧手扎纸活儿,成套的各色衣裳鞋帽、箱柜轿马,只有您想不出的,没有他做不了的。问外公是打哪儿学的,他嘿嘿一笑,说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这些纸钱、黄纸、香烛一类,以及外公制作纸衣的原材料,都是外婆数月一次领着父亲上外地批发回来售卖的。原来外公离休时所属的单位后来经济效益不好,每月发放的工资微薄,外婆不愿给我家增加太多负担,便说服外公开发了这项本小利薄却力所能及的营生,聊以补贴家用。每当有乡人进门问询,总是外婆起身接待,她热情的介绍货品、了解客户所需,用地道的土语与人沟通攀谈,待聊到家中操办白事或祭奠亡者的详细情形,来人寥寥数语间道尽了种种悲痛伤心,外婆也不免陪着长吁短叹,哀哀劝慰一番。直到顾客付钱取货、满意出门,外婆送罢客人才回身坐下,将钱款仔细叠平放进裤袋中的小塑料袋里,又忙起手中的事情来。若遇贫穷孤苦人家,她也经常减免资费,时而还赠予些自制的吃食。这种时刻我照例是不能插嘴的,看着外婆脸庞上的微笑余韵未散,还泛着柔和的慈光,在心中默默点个赞,那是我所喜欢的外婆。   午饭后外婆需要靠在木摇椅上小憩几刻钟,这段期间我便获准同街道左右弄堂里的小伙伴们疯玩一阵,在长长的古镇老街迷宫一样的胡同里奔跑追逐,打闹嬉戏,这便又稍稍找回了假期的童趣。当然游戏过程必须有所节制,尽量保持衣物整洁,及不损毁乡邻的财物。估摸著该洗澡吃晚饭了,我立刻与伙伴们道别,急匆匆赶回家。此刻外婆已坐在门口捻着佛珠等我了,只淡淡一个眼神瞥过来,我神色如常地冲外婆打个招呼迈进门槛,浑身上下却如同被透视仪上下扫视一遍,屏神静气又无所遁形。片刻听淡淡一声响起,“快去厨房把西瓜吃了,吃完去洗澡吧。”这时心里就油然而生一种通过敌营封锁线劫后余生的庆幸感,嘴里嚼着西瓜,一颗心终于放回了肚子里。继而又泛起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没有电视的夜晚又将来临,属于我的今天就此结束了,等再睁开眼,相同的一天又将开启。一次外婆见我一脸沮丧早早回家,竟问起缘由,听我说起小朋友们今天玩的游戏是用啤酒瓶装凉白开假装过“啤酒节”,而我因为外婆家没有啤酒瓶无法参与这个游戏,外婆思忖片刻,起身从内间找来一个外公冬天捂床用的盐水瓶,细心地用漏斗装满凉白开,塞好瓶盖递给我,“去玩吧。”我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飞快地揣起瓶子转身跑向孩子堆里,内心其实只是想掩饰这一刻的感动和幸福——太意外啦!从没想到外婆会对我能否参加这样一个小游戏如此在意,并为此付诸行动。假装不经意地回首,看着外婆还摇着大蒲扇,面朝我站在门前,我顿时挺直了腰杆,感觉自己不再是离开父母在外婆家完成度假“任务”的一个孤零零的小孩,也是拥有长辈关爱庇护的幸福宝宝。这个废旧的盐水瓶,成为了我人生记忆中珍藏至今的宝藏之一。一个假期就这样全身而退,其时外婆已经进入佛门,皈依净土宗入世修行,对人对事都更加柔和豁达,只不过小孩子们是不容易感受出这种变化的。后来我和外婆的相处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我不再感觉遵守外婆的“规矩”是一种负担,而成为了一种日常习惯。几年后我离家外出求学,十几年后进入职场,常常面对繁重的学习、威严的师长以及艰巨的任务、多维的环境,心中有恐、有畏、有惧,却从不肯轻言放弃。做事对人谨持一份勤勉力与恭敬心,坚持恪守规则、勤奋努力,间或开展些有节制的娱乐活动,各个阶段奋斗的结果总也不是太差。数十年下来,习惯使然,已将“外婆规矩”缔造的自律标准融入自己的精神内核和日常行为,对此,我想外婆是会满意的。
  外婆的厨艺真是好。彼时她已经皈依佛门,成为在家修行的五戒居士,并已食素多年。可是对家人的饮食营养却很是上心。两位老人独居时非常节俭,饭桌上除了专供外公的一道荤腥,就是一两道素菜而已,且每日食净、从无剩余。但小孩子们来了,餐桌上便有了悄然变化,红烧肉、清蒸咸肉、蒸肉饼、蒸蛋羹……种种荤食换着花样上,味道鲜美,浓淡相宜,再佐以数道菜蔬,有时是清炒空心菜、素炒南瓜,有时是雪里蕻炒苦瓜、小炒豆角,水煮苋菜等等,只见她十指上下翻飞,不消一刻功夫,一桌美食就呈上桌来。当然我们在大快朵颐之前,要全体虔诚静默,等外婆拣出些许新鲜素食饭菜置于小巧精致的陶瓷碗碟中,端至佛前供奉,做毕午课并忏悔烹煮荤腥之过。每次我来度假时,外婆必常备两道菜肴,一是油煎豆腐,一是薄荷茄子。油煎豆腐倒还罢了,这道薄荷茄子却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只见外婆把长长的紫茄子一分为二,再横切为数段,这形状和家乡人惯常使用的“转切茄子”刀法不同,那种半个圆柱体的形状看上去像一扇质地宽厚的门板。待茄子伴着响油入锅,外婆不慌不忙地行至厨房门外,摘几朵青翠欲滴的小嫩叶子,洗净切碎入锅,动作轻盈,一气呵成。这种奇怪的、带着冷辣的清香与口感软糯的紫茄缠绕,撞击出一种鲜香热辣的美,就着米饭入口,唇齿间便漫溢出淡淡的、却又弥久不去的清甜。后来听说,外婆这一身厨艺,得自青少年时期在大户人家帮佣时一位大厨的真传。她晚年恪守佛门清规茹素禁杀,我们也就无缘品尝到外婆制作的大菜、硬菜了,可这一道道小小素食已令我铭刻于味蕾念念不忘,几十年天南海北魂萦梦牵,此后无论何时何地想起,心中便会被唤起一份淡淡的温柔和想念。外婆对后辈的关怀从不轻易诉之于口,却总是通过这一双素手,从浆洗的衣服、制作的美食,甚至是严厉的责罚中,缓缓流淌出来,经年累月,一点一滴浇灌着我的心田。如今早已没有外婆家可去了。有一年到杭州出差,朋友领我去了一家人气爆红的家常菜馆,名字就叫“外婆家”。寻常菜品、简单烹饪,新上市的湖藕,一点食盐、几颗小葱,清淡至极,入口满是香脆清甜,我一时痴痴愣愣,仿佛又回到了久远之前的外婆家。以后每次出差到杭州,“外婆家”成了必去的地方,即使长时间排队等候也甘之如饴。
  后来外公外婆年纪越发大起来,父母将他们接到身边伺奉。外婆终于可以放下家务琐事,专心修行,只是仍要求自己打理一日三餐的素斋。如今脑海中留存对外婆最深刻的印象,是夏日午后闲来无事,她总端坐在厅堂里,身着青布衫褂、黑宽长裤,衣裤上整齐的折痕就宛如熨过一般。黑白相间的短发过耳,梳理整齐用街面上常见的铁丝发箍拢在耳后,脚上踏着塑料拖鞋,脚踝交叉着轻放在地面上。手中佛珠轻捻,口中念念有词,我却听不真切。外婆不识字,会念的经文不多,秉承“老实念佛”的理念,她闲散坐卧时坚持颂念“南无阿弥陀佛”,念满百遍捻一个佛珠,整串18个佛珠都捻过,便停下休息片刻。那时候我上中学了,家里不宽敞,我和外婆同住一屋的时候多,于是在佛音袅袅之中,心也自澄净下来。渐渐地习惯照顾老人的生活节奏,上下楼心细搀扶,帮着提拿浆洗,铺床叠被等等。外婆很少夸赞我,却会在自制素馄饨时,给我留上一大碗,晚间煮来给我做点心;在我吃素面时拿出她储备的香油给我倒上一大勺;在我每逢大考时,于佛前虔诚祈祷,替我求取好成绩……这样日复一日的相互陪伴中,我们更像是成为了一对忘年交。日间各自忙碌,闲时也慢聊家常,从油盐酱醋的琐事,到待人接物的道理,乃至对我今后立业成家的期许,细细碎碎无话不谈,共同感受着这份亲情越来越暖,同时对外婆的认知又加深一重,她对人对事清晰、大气、客观的分析判断也令我愈加敬重激赏。记得她回忆起幼时做童养媳受尽虐待,饿极时掏泔水充饥的悲惨经历,眼中已经看不到悲伤愤恨,只平静地感慨,人啊,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苦。随之语重心长告诫我们身为女子,更要自立自强,学好文化,争取经济自立,才能行止不输于人前。这是她对母亲的要求,对我亦如是。我中考后要赴省城求学,母亲对唯一的小女儿心疼难舍,外婆却训斥母亲不该眼界短浅,说舍得舍得,唯有舍才能得,孩子出外求学是正道,是为了学习今后在世上安生立命的本事,做父母的不应拦阻,反而应该敦促她长硬翅膀,越走越远,越飞越高,硬生生将母亲的眼泪逼了回去。就这样,外婆挥着她那双日渐苍老的手一次次与我道别,目送我的求学之路渐行渐远。在她和母亲不舍的目光中,我从省城到西安再到北京,从中专读到本科再到硕士,并有幸进入国家最高学府学习,成为家族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研究生,可以说实现了家族几代人的梦想,也多少为子侄后辈的人生初期树立了模糊的榜样。   在我外出求学的几年里,外婆渐渐不满足于在家修行,常常住在寺庙里。我假期去看望她,她见了我总是笑眯眯地,身体更老迈了,眼疾也有些严重,行动越发迟缓,进出门槛时须小心翼翼地扶着门框。头发更白了些,一双手青筋毕露,纹路纵横,却还是灵活有力。她在寺庙里总努力认真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时而在在清静的佛殿里洒扫,时而在佛前香案上掐剪烛芯、清理香灰。她虽年纪老迈,却仍和庙中僧侣、居士们一样谨持严格的戒律,凌晨两三点便起身,身披海青在佛殿中开始做早课,吟唱跪拜、身形起落间皆是庄严肃穆、气定神闲。梵音袅袅、香烟缭绕之间,外婆的身影宛如一位历尽恒河沙劫、踏着尘世种种苦痛归来的行者。日间课歇时她也手中佛珠轻捻,口中紧念佛号。那时她总说,时日无多了,更要加紧念佛啊。你们年轻人好好往前奔吧,而我要修来世了。离开的时候,她一次次站在山门前挥手目送我,面容含笑,神态安详。
  我们都知道那一天终会来到,可总觉得时候还早呢。谁知分别的时刻转瞬即至。那时我在离家几千公里之外的一所大学里行将毕业,已经进入论文答辩的紧要关头。外婆早前已缠绵病榻半年之久,家乡医院诊断为胃部肿瘤,而他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能力给一位八旬老人动手术的,因此我们都知道她是在捱时候了。肿瘤一天天大起来,除了没日没夜日渐加剧的疼痛之外,日渐食不下咽,只能喝流食、吊点滴,身体极速消瘦。虽然妈妈从寺庙接回外婆衣不解带的伺候,可谁也无法分担那份属于患者的痛苦。这些情况在我每周一次给家里的例循电话中,妈妈都小声给我做过描述,可我内心始终笃定,她会等我回来,她是那么坚强、坚忍的一个人,怎么會不等着看看我的大学毕业证呢?记得那是我22岁生日的第二天清晨,我蓦然发现同学送我作为生日礼物的一盆小绿植毫无征兆地枯萎了,看到那一朵小花孤零零的、仿佛带着微笑弯下腰去,心底顿时莫可名状地阵痛起来。下意识地往家里打电话,已经是无人接听的状态,立即转拨亲戚家的电话,告知我外婆已于前日仙逝。放下电话,我蹲坐在桌前怔忪无语,眼里没有泪水,心里却像灌注了沉沉的铅块,沉得透不过气来。外婆她终究没能等我回去,或许她一世太过辛苦,俗世种种修行,终于功德圆满,这便心无挂碍在她半生护法的庵堂里,在众位僧侣大德和佛友的经声吟唱中安然回归寂灭了。
  待我进门回家,90高龄的外公正在外婆的遗像前剪烛芯、续檀香。他看见我和我身后的男孩子,依旧清亮睿智的眼神中既悲且喜。他呼着我的小名,轻声说:“小妹,你再没有外婆了啊。”我也朝着外公艰难一笑,心中酸涩难言。想起前次离家时,外婆在我的搀扶下艰难起身,至佛前双手合十,虔诚膜拜顶礼,祈愿佛菩萨保佑我外出平安,学有所成,而当我再回来,只得与外婆的遗像面对面,那个关心我、爱我的人,再也不会出现了。多年后看到弘一法师圆寂前的暨语“悲欣交集”,我立刻神游回了当时与外公哀哀相对、笑中含泪的那个场景。妈妈说,那日清早,外婆自知大限将至,嘱咐母亲送她回到寺庙中往生。她在母亲的帮助下穿戴整齐,下地拄着拐杖,强撑着一步一挪行至车旁。上车前遇见东邻问候,还回首致意,微笑还礼:“再见了啊。”
  按照外婆生前的嘱咐,家人在寺庙为外婆诵经四十九日后,护送她的骨灰往普陀山观音道场,在菩萨脚下的海水中抛洒。母亲念诵往生咒的梵音响起,手中洁白的骨灰洒向大海,外婆的一生就此结束了。八十年人生路上,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十苦,她一样一样经历,因着多舛的命运她一度刚强暴戾,至中年时幡然彻悟,于是从容接受这一番人世间的修行。以一颗佛心渡人渡己,满怀慈悲哀悯,终于放下了惊惧忧怖,我相信她是修成正果了。然而我总难相信她已经离我们而去,觉得她只是去了远方修行,就如从前每一次在寺庙中与她道别而已。缘来缘往,缘起缘灭,数如恒河沙,也不过是迦叶尊者粘花一笑。佛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外婆早已放下了种种牵绊挂碍,原来始终心怀执著的那个人,是我啊。
  这一刻,在朦胧泪光中,我仿佛看到外婆踯躅而行已至远处,回首间对我挥手含笑:
  “小妹,再见了啊。”
其他文献
1  断裂带,1987年夏天,某个极为寻常的傍晚,像一辈子与庄稼为伍的乡亲父老们一样自律的太阳,仍孤傲坐在锯齿形的山巅,光芒万丈的守护神,眼皮眨也不眨,俯瞰着被农事和季节淹没的郁郁葱葱的大地,村子,庄稼,河流,疾病,痛苦,衰老,生死;同时,也望着我年轻而略显疲态的母亲,给家里小猪勒水麻叶子的母亲,她汗津津的脸上,三五成群的饱满的颗粒状疲倦,以液态的形式穿过皮肤的尽头,蹦蹦跳跳告别她被穷苦磨掉了光泽
期刊
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游逛,通常有两大嗜好:一是好逛书店,一是好啖方物。在安吉,自然没有好的书店可逛,但这里土产丰饶,可以聊作解馋。  未入竹海,就先吃了一顿毛笋。听说当地人喜欢吃一种“孤烧笋”,味至清(画家吴藕汀的书里面有记载),但我吃的,是腊肉炒毛笋,味厚而重。张岱吃笋,说是无可名言,但有惭愧。为何如此说呢?不能解释,但可以约略感受其中的风味。  安吉多竹。在安吉的山中,很少看到那种碐磳的岩石,凡是
期刊
花枪缘:老安和他的女人  暮秋,锣鼓的声音传得很远,穿过落尽叶子的白杨树林,惊起一群留守的鹧鸪。眼看秋要尽了,候鸟的身影消失在天空,好像一群追赶时间的精灵,有谁能追得过时间呢,像面对一个隐形的对手,任你左挡右杀,还是败下阵来。时间染白了鬓发,像一层浅白的秋霜;时间蹒跚了腿脚,像是阻逆了血脉的河流;时间的广角拉远拉近,定格在一个叫做胡楼的村落。  胡楼是一个大村,仅次于十里地之外的镇街,供销社深远空
期刊
一  所有的冷都是患难之交,是春前颤抖的伏笔。在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雷声唤醒之后,一眨眼,窗外春光已磨得锃亮。河水、风、云朵中载满内容,闪电般的燕子正在途中。阳光照在身上,带着众多陌生的影子。流水在草叶上慢慢汇集,延伸着季节的美。繁花仍开在去年的枝头,许多黄金般的往昔随着繁花从记忆里闪现,又因为繁花而落幕。  春风真好啊,总是忘了吹过的那些事物。总是一到春天,又从头到尾地再吹一遍。过去的死,一遍遍
期刊
知道吗?那台旧的机器敌视我。这是我初遇胡安时,想说的第一句话。那天,我们约在咖啡馆,阳光穿过厚重雾霾,毛茸茸的。他背靠窗户,向我招手。我长久待在黑暗中,一时不能适应,只能眯眼,泪水充满眼缝。我看到一个黑影在窗边,轮廓镀金,光芒四射。胡安是黑暗的发光体。他站起身来,向我微笑。我坐下时,才看清楚他的脸,刚毅粗糙的脸。他是海礁。那会我心想,我要侵蚀这海礁,击碎它,漫过它,让它沉没在我的黑暗中!他要是知道
期刊
1  秋天的这个晚上,“王畈族亲群”陡然热闹起来。  这个微信群上一次这样热闹还是过年的时候,大家伙儿从各自打工谋生的天南海北回到王畈,闲着没事,就在群里相邀着喝酒、打牌,外带着发布在外面的信息,谁谁谁今年钻到钱窠子里了,数钱数得手抽筋,谁谁谁到现在没结到账,回不了家了,三十晚上更热闹了,发红包、抢红包,微信群里提示音响个不停,一过完春节,这群就慢慢清静下来了,就像走空了人的王畈一样,除了偶尔有人
期刊
一  一条漆黑的河正在幽深的丛林中奔涌,它没有河道,肆意流过坡谷、沟壑、藤木甚至蛇兽,留下新鲜的白骨,闪着幽幽的光,直至触到一条看不到的细线。  前方突然起了雾,蒸腾缭绕,还在噼啪作响,河流没有一丝迟疑,直直冲入其中,由祖先从亘古流传下的记忆里,这片丛林中没有什么能阻挡它。但这次它们错了,整条河都消失在这片浓雾里,化作一滩有机酸液,成了大地的疤痕。丛林又恢复了沉郁的平静,它像一个放大了上百倍的虫穴
期刊
又是一年  矮荆在远处,与灌木丛有着  亲密的接触  因为相同的经历,它们获得了  等高的丰满  近处泛黄的梧桐树叶里,藏着  几枚小小的悬铃  再过半个月,等那簇拥的锈褐消失  大雪就会降临  雾气中,有人轻轻松了口气  “……猫狗七岁,草木一生  世上的亲人,又平安活过了一年”  看到第几条你哭了  你问我过得好不好,我说我很好  “什么是很好?”  就是风筝和蝴蝶都有去向,一切  都有了新希
期刊
川上曰  当我作为一个生者  躯体中有更多的死  这中间包括我自己的  血、肉、细胞  我的一生只在做唯一的事  让它们变得清晰  我把我放在一條河上淘洗  流尽了血、肉、细胞  剩下来骨头  淘洗,淘洗  睡眠是时间的懒鱼  夜雨潇湘  雨绝望地落  它提醒了我的命运  最初的雨把我拉回  赤裸的身体,儿童  又终究迷失于  一个夜晚。黑暗  在省略中忽现  就有那么广阔的雨一起  落着那么多心
期刊
初识十二背后  高铁,飞机  都可以直达绥阳  高速尚未开通  山道弯弯  美都是难的,爱也是  贵州的可贵之处  上帝有意让十二背后  离俗世有一段距离  神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只让使者替他  在人间传播福音和希望  就如你和我之间  隔着红尘  千里奔波,万年等待  只为心的知音:原来你就在这里!  会呼吸的痛  ——兼致李南  在贵州遇到枫树,芦苇  槭树,石楠,黄金菊,芭蕉  傍晚的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