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正史中农家类著述演变之轨迹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考察农家类著述的发展变化,对于使这些农业遗产“古为今用”具有重要意义。从汉至清,正史中农家类著述收录的范围和数量、内容和性质都有所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一各代农家类著述的范围不同,二唐宋时期的著述数量要远胜于其他朝代,三农书的著述由农家之书逐渐向儒家农书转变。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历代著述者认识的不同,以及社会风气的演变等三个方面。从汉至清农家类著述的演变轨迹是复杂的,仍需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古农书;目录;农业文献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向来倡导“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农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大类,其重要性一直都广为人知。早在七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逐渐摆脱采集渔猎转向农业生产。农家思想与农业生产相伴而生,出现了许多反映农家思想以及指导农业生产的书籍。从汉至清,历经两千多年,农家类的图书亦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发展过程
  (一)两汉至隋唐
  在中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史中,《汉书》是最早记载有农家类书籍的史书。“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汉书·艺文志》下著录农家类典籍9部114篇,包括《神农》二十篇、《野老》十七篇、《宰氏》十七篇、《董安国》十六篇、《尹都尉》十四篇、《赵氏》五篇、《氾胜之》十八篇、《王氏》六篇、《蔡癸》一篇1,主要为为总结农业生产经验、介绍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专著。
  到了隋朝,农家类典籍数量有所减少。唐朝编订的《隋书·经籍志·子部·农家类》中记载“农者,所以播五谷,艺桑麻,以供衣食者也。《书》序八政,其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周官》,冢宰以九职任万民,其一曰三农生九谷;地官司稼掌巡邦野之稼,而辨种程之种,周知其名与其所宜地,以为法而悬于邑间,是也。鄙者为之,则弃君臣之义,徇耕稼之利,而乱上下之序。”《隋志·子·农类》著录了以下几部典籍:《氾胜之书》二卷、《四人月令》一卷、《春秋济世六常拟议》五卷、《禁苑实录》一卷、《齐民要术》十卷2。从《汉书》和《隋书》关于农家的小序中可见,《隋书》继承了《汉书》关于农家的分类思想,0 “农者,所以播五谷,藝桑麻,以供衣食者也”,著述也主要集中在教人耕种这一主要方面。
  《旧唐书》农家类典籍共收录17部187卷,其中不仅有记载耕种方面的《氾胜之书》、《四人月令》、《齐民要术》、《禁苑实录》、《种植法》、《兆人本业》外,而且有属于动物养殖方面的《相鹤经》、《鸷击录》、《鹰经》、《蚕经》、《相马经》、《相牛经》、《相贝经》、《养鱼经》3,最为特别的是将戴凯之的《竹谱》、以及顾烜《钱谱》附于农家类当中0。《新唐书》收录典籍共26部,235卷,数量增加。其中除收录上述类别的典籍以外,新增时令类的典籍,如《荆楚岁时记》、《四时录》、《孙氏千金月令》、《四时记》、《乘舆月令》、《月令图》、《秦中岁时记》、《保生月录》、《四时纂要》、《岁华纪丽》以及园艺方面的典籍《园庭草木疏》4。唐书与隋朝相比,农书的数量明显增加,其类别亦更加丰富,著录也愈加繁杂。

  宋代的农书数量较前代大大增加。宋代农书141部,唐代农书不足30部,前此历代农书亦仅77部,称宋为我国传统农学迅猛发展的时代良不为过。0《宋史·艺文志》子部农家类著录典籍107部,423卷(篇),包括农学与作物之书24部97卷,时令之书25部213卷,泉书之书2部2卷,园艺之书15部29卷,动物养殖之书8部10卷。新增器物之书3部7卷、饮撰之书29部39卷5。农书分类首先出现混乱情况,但自宋代起,学者就对农家类著录混乱有所察觉,0《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农家类》记载:“农家条目,至于芜杂。诸家著录,大抵辗转旁牵。因耕而及相牛经,因相牛经及相马经相鹤经鹰经,蟹录至于相贝经,因香谱钱谱相随入矣,因五谷而及圃史,因圃史而及竹谱、荔支谱、橘谱至于梅谱、菊谱,而唐昌玉蕊辩证,扬州琼花谱相随入矣。”
  农家种类庞杂,著录极易混乱,因此后世的明清收录农家类的典籍的数量要精简的多。《明史》农家类收录图书23部,191卷,著录的典籍有:《多能鄙事》、《水云录》、《救荒本草》、《茹草编》、《癯仙神隐书》、《便民图篡》、《顾清田家月令》、《阅古农书》、《种树书》、《齐民要术》、《宝坻劝农书》、《四时种植书》、《群芳谱》、《农遗杂疏》、《四季须知》、《学圃杂疏》、《稻品》、《蚕经》、《树艺考》、《月令广义》、《徐光启农政全书》、《张国维农政全书》、《陈鸣鹤田家月令》6。与宋史相比,明史的农家类的著述,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和耕种之法方面,动物养殖,饮撰之书等不再收录。0
  而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在子部之下收人原农家类著作16部。除农学与农作物、水利、救荒之外的典籍,著录有《齐民要术十卷》、《农书三卷附蚕书一卷》、《农桑辑要七卷》、《农桑衣食撮要二卷》、《农书二十二卷》、《救荒本草二卷》、《农政全书六十卷》、《泰西水法六卷》、《野荣博录四卷》、《钦定授时通考七十八卷》、《耒耜经一卷》、《耕织圆时》、《经事民事录十二卷》、《野荣谱一卷》、《农说一卷》、《沈氏农书一卷》、《梭山农谱三卷》、《幽风广义三卷》。《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也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仅仅收录农家类著作16部,实在难以反映出农家发展的真实情况,总目鄙薄科技著作,大肆删削农家的倾向很明显。0在这个认识基础上,对于农家类著作的分类显得尤为重要,从另一方面也为后来农家类典籍的整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二、变化原因
  农家类典籍一般收录在各史的“志”当中,纵观二十四史,记载农家类图书典籍的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农家类》、《新唐书·艺文志·子部·农家类》、《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以及清朝的《四库全书总目》,时间流逝,沧桑变化,随着朝代的更迭,发现了农家类图书发展的几个明显变化:一是各代农家类著述的范围是不同的。二是唐宋时期的著述数量要远胜于其他朝代。三是农家的著述由农家之书逐渐向儒家农书转变。下列是对于这三点主要变化的简单分析。
  (一)各个朝代对“农学”的定义是有区别的。古农书,指的是古代农家著述,明代以前,只有“农家”而无“农学”一词,曾雄生据其对历代史志目录,著述的考察得出,农学一词在历朝各代义域大小是不同的。因此,各代收录的农书范围自然就不一样。0两汉时期,农业在此阶段活动相当活跃,出现了如《氾胜之书》这样的综合性农书,也有一些专业性农书,例如《蔡葵》。隋书将汉书农家的分类思想一脉相传。一直到唐时期,农家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其范围几乎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以及农产品的加工等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宋史中农家类典籍庞杂,也是自宋代起,学者察觉到农家类著述混乱的情况,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明清时期时期农家类著述的数量大大减少,更多的集中在农作物的种植以及四时月令方面。
  (二)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唐宋时期,农家类著录数量尤为多,这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宋代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典籍的数量与种类大幅度增加,传统的目录分类法已无法适应这一变化,造成许多书籍无目可该,只能附于它目的状况。0许多典籍因无可该之目而附于农家类,造成了农家类目辗转旁迁、枝枝蔓蔓的状况。
  (三)儒家逐渐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先秦时期,农家自成一派,为诸子之一,他们立言垂教,如许行倡言君民 “并耕”、“野老治国于地利”。随着朝代的更迭,儒家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农书的编撰者们是受到儒学教化下的士大夫,农书的内容和性质经历了一个由农家立言垂教之说到儒家重农贵栗之言的发展变化过程。0
  三、结语
  以上,将正史中农家类的著述作了简单的总结和整理,从对其演变轨迹梳理和概括中,可以看出:
  一是中国古代农业文化的丰富。农家类著述之多,可以很直观的表现出这一点。不仅仅是由于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主要地位,更是因為农业是关心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灿烂,先有农家自成一派,指导农业生产,后有各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学子著书立说,为农业生产总结经验和保存成果。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悠久且丰富,古农书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二是农家类著述芜杂。一方面说明了著述者认识上的差异以及农业生产的某些特点,另一方面说明了传统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农家类著述各代收录差异很大,反映出农家类对于农书著录的认识和收录标准的不规范0。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学界对农业史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已呈现出许多丰富的研究成果。针对农家类著述的梳理与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为现代农业的研究提供了营养丰富的“土壤”。
  三是从汉至清,正史中农家类著述演变的轨迹是复杂的。它发生的变化更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而考察农家类著述的发展变化,对于使这些农业遗产“古为今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质与文化,现代与传统相互激荡,许多传统产业都受到了冲击,传统农业也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旧史典籍中所存留下的古农书的著述,不应被摈弃,或是单独的作为文史研究的材料,更要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0。也正是为了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更应该以世界史的眼光去分析中国农家类著述与世界农家类著述,特别是亚洲国家的不同和差异,以此促进农家类著述的研究更加的贴近现实。
  参考文献
  [1]张新红.古农书在历代目录学著作中的收载及归类研究[J].档案,2007(3):15-16.
  [2]袁新芳.古代农书目录学渊源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432-14433+14445.
  [3]邵永忠.略论宋元明清以来史志目录对荒政典籍的著录[J].图书与情报,2005(3):81-84.
  [4]邱志诚.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30(1):55-72.
  [5]王达.中国明清时期农书总目[J].中国农史, 2001, 20(3):104-112.
  [6]张玲.中国古代农书的编目发展源流[J].农业图书学情报学刊, 2008, 20(8):84-87.
  [7]陈敏.我国古农书目录演变之轨迹[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7(28):13957-13958.
  [8]耿素丽.浅析古籍目录中子部农家类与谱录类之关系[J].古代目录学研究, 2002(1):158-169.
  [9]田利.古籍中农业文献记载与分类考略[J].农业考古,2009(4):321-323.
  [10]熊帝兵. 中国古代农家文化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0.
  [11]李根蟠、王小嘉.中国农业历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古今农业,2003(3):70-85.
  1班固: 《汉书》卷三十,志第十,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年,第790 页
  2魏征: 《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年,第896页
  3刘昫: 《旧唐书》卷四十六,志二十七,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年,第541 页
  4宋祁: 《新唐书》卷二百零五,志一百五十八,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年,第541 页
  5脱脱: 《宋史》卷二百零五,志第一百五十八,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年,第3463 页
  6张廷玉: 《明史》卷98,志5,北京: 中华书局,1974 年,第1042 页
  作者简介:刘惠(1994-),女,河南济源人,硕士,郑州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传统历史教学工作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教师开始意识到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点延伸工作的重要性。在这个环节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为了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本文就从历史故事的选择方法、故事讲述模式的创新优化以及设置教学问题等方式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推动历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阶段;历史课程  引言  在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特点、潜在的民族文化等等来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发展的重要性。也通过本文希望当下的学生能够更加重视中国作品,中西结合更好的学习钢琴,提升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重要性;特点  钢琴这门乐器是由欧洲创造并发展出来的,大量优秀的钢琴家、作曲家先后创造、弹奏出无数动听的乐曲,直到浪漫主义晚期才逐渐传入中国。钢琴在传入我国后最一开始的发展并不是很好
期刊
“我现在在南疆井场上,矿物绝缘电缆首次下井,我必须要全程跟踪,否则对不起过去那几个月的努力,实验室的药剂先帮我老化着,等我回去再一起评价看看效果。”  “我还在武汉机场等待起飞,这两天武汉大雾,航班停了好多,但我的航班还没消息,等等,说曹操,曹操到,我的也停飞了,不要着急,等我做高铁去北京,我看那航班还有飞往乌鲁木齐的,这个材料我熟悉,等我回来给领导汇报”  “我现在在北京,矿物绝缘电缆高效加热降
期刊
摘要:近年大数据越来越流行,发展也越发迅速,短时间内就在产品、商业等领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的领域中,大数据能否也成为帮助优化其设计过程呢,能否也成为其优秀的发展资源呢?结合对当下已经存在的大数据促进园林文化传播的案例研究,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分析大数据时代的有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大数据;风景园林文化;文化传播  一、引言  近几年来,大数据这一概念越发流行。对风景园林学而言
期刊
操场上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留下了我欢乐的足迹和美好的回忆。操场的左右边还各有一个篮球架,左边的篮球架旁边还有一个花坛,花坛里的花儿竞相开放,香气迷人,走近一闻,让人心旷神怡。  一场大雨后,整个学校都被清洗了一遍,好像刚溅了的一样。操场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洼,就像有趣的镜子,映射着我们的脸。我和忠义、文涛、夕杰这几个人到操场上踩着水洼,文涛一下跳入水洼中,水建了出来,忠义吓了一大跳,连忙用手挡着眼睛
期刊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动乱频繁,政权不断更替,百姓生活困苦,大多数百姓在连年的战争中难以度日。政治环境的复杂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环境,而文学环境不同也会造就不同的美学思潮。本文主要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环境对美学思潮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文学环境;美学思潮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环境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
期刊
摘要: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宗教信仰,其中满族文化就是中国璀璨文明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属性。它的语言、民族信仰、姓氏、服饰、饮食、民间艺术、习俗、节日、建筑等方面,深深吸引着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化艺术的时代将会使满族的历史文化以新的形态传播与文化共享,满族传统元素的数字化研究探索,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期刊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会作为学术团体,是社会组织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与人的聚集体。学习文化管理理论,借鉴企业管理先进经验,在学会运营管理中构建学会文化,对实现学会宗旨、团结广大会员、推动新时期学会管理工作有着积极意义。  一、学会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文化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理念,就是要借文化的力量强化单位在运营管理中各种因素的协调、组织与管理,运用文化的力量凝聚员
期刊
互联网与新技术的提升,已经全面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文艺作品来说,互联网时代文艺作品面临着从选题制作、舞台呈现与传播营销三方面的变革。选题层面,IP与大数据为创作者把明方向;众筹给予了小成本、小剧场舞台作品更多的制作成本。舞台层面,观演关系被重新定义;VR、AR的普及让文艺作品更倾向于游戏化;移动智能设备更是掀起了APP浸没式戏剧。在传播层面,足不出户看戏剧成为了未来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
期刊
摘要:在五千年悠久历史中,我国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国家大力推进传统文化教育,从启蒙教育至高等教育各阶段教育工作者都引起了重视。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做好奠定作用。但由于该年龄阶段孩子的发展特点,若教师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就会存在一些困难。本研究旨在探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学前教育相融合的实施策略,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在传统文化方向的发展。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