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前身是包钢培训中心,05年转型为高职教育与职工培训并存,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今年,随着新校区逐渐落成,学院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培养实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培养目标,技能训练尤为关键,因此,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更为重要。本文就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实训基地 自主建设 校企合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1 真实的职业环境原则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力求通过实训使学生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先进的技术含量原则
实训项目的建设应体现未来专业岗位中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应用。
1.3 开放性原则
实训基地应面向同类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开放,不仅承担校内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能承担校外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1.4 功能多元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2、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2.1 学校自主建设
2.1.1 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实训基地
学校在确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时,要坚持以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大赛以及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要求,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实训的生产项目、生产工艺和生产产品。在实训设备的购买与选型时,要建立严格的设备采购论证机制,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充分讨论。首先要考虑购买的设备能用于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其次要考虑服务区域性原则,因为学生实训是为其就业做准备,因此要采用当前企业中有代表性的先进设备,另外还要考虑到实训设备和技术的可升级性。
2.1.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为减少投资,在原有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基础上,以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为目的,将原有实验室进行合理合并,增添适当新设备,打造新的实训中心。
以自动化系为例,可将电工、电子、电气技术实验室合并为电工实训中心;将PLC、电气传动、电气综合实验室合并为电气实训中心等。在实训中心,学生可以自行组装、调试、创新设计各种电子电器产品,例如广告牌灯箱的制作、电机修理、模拟民宅的照明布线等,并将成果产品化。
2.1.3成果产品化,使实训建设持续发展
消耗性实训培养不出有过硬本领的人,过硬的本领只有在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训中培养出来。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合适的用户,通过开展来料加工,产品维修等承接实际的生产任务、生产订单,使学生得到真刀真枪的实训机会。这样,既降低了实训成本,又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还可为实训建设提供资金保证,使实训基地变为能真正出成品的工厂、公司。
2.2 校企合作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要适合社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设备投入资金数额大,且设备需要不断更新,往往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及合适的合作模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利益共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不能长久。
2.2.1 校企合作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1)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师资支持
学校主动与行业或企业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通过这样的生产性实训,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如果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那么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就是真实的环境,学校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又有优质的师资,可以将适合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直接引入学校,例如,数控加工、建筑设计及装潢、会计事务服务中心等。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学生是企业的员工。这样的建设模式既可以为学校降低办学成本,使企业减少劳动力支出,实现校企互赢,又可以使学生接触最新的来自社会实践的专业训练。
3)作为企业培训基地
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力量,企业提供不断更新的先进设备,企业可以利用我们的师资和场地培训企业员工及企业售后客户,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先进设备为我们培训学生,打造企业培训基地与学生实践基地共存的建设模式。
4)企业技能培训及鉴定
我们周边的企业有许多专业不能进行技能鉴定和培训,我们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协商,争取财政投入,努力将我们的实训基地建设成包头专业最全的技能鉴定和培训中心,这样,我们就既可以为实训建设争取来先进的设备,又可以利用培训和鉴定获取收入,为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保证。
总之,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各类建设中比较重要的工作, 只有严格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事,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进行实际调研, 态度认真、负责, 才能够把工作做实做好,才能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離连接。
参考文献:
[1]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 6 21(7).
[2]韩包海.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J].高等职业教育- - 天津职业大学报.2007,(6).
作者简介:
马俊梅(1968-)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及实验实训教学。
关键词:实训基地 自主建设 校企合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1 真实的职业环境原则
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力求通过实训使学生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1.2 先进的技术含量原则
实训项目的建设应体现未来专业岗位中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使学生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先进技术应用。
1.3 开放性原则
实训基地应面向同类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社会开放,不仅承担校内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能承担校外的职业技能培训,实现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1.4 功能多元性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应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产品生产、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2、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2.1 学校自主建设
2.1.1 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实训基地
学校在确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时,要坚持以国家职业资格、职业技能大赛以及行业标准为依据,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的要求,精心选择适合学生实训的生产项目、生产工艺和生产产品。在实训设备的购买与选型时,要建立严格的设备采购论证机制,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进行充分讨论。首先要考虑购买的设备能用于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其次要考虑服务区域性原则,因为学生实训是为其就业做准备,因此要采用当前企业中有代表性的先进设备,另外还要考虑到实训设备和技术的可升级性。
2.1.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为减少投资,在原有实验室、实验设备的基础上,以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为目的,将原有实验室进行合理合并,增添适当新设备,打造新的实训中心。
以自动化系为例,可将电工、电子、电气技术实验室合并为电工实训中心;将PLC、电气传动、电气综合实验室合并为电气实训中心等。在实训中心,学生可以自行组装、调试、创新设计各种电子电器产品,例如广告牌灯箱的制作、电机修理、模拟民宅的照明布线等,并将成果产品化。
2.1.3成果产品化,使实训建设持续发展
消耗性实训培养不出有过硬本领的人,过硬的本领只有在真刀真枪的生产实训中培养出来。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合适的用户,通过开展来料加工,产品维修等承接实际的生产任务、生产订单,使学生得到真刀真枪的实训机会。这样,既降低了实训成本,又提高了实训教学质量,还可为实训建设提供资金保证,使实训基地变为能真正出成品的工厂、公司。
2.2 校企合作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要适合社会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设备投入资金数额大,且设备需要不断更新,往往单靠学校的力量,是很难达到要求的,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寻找合作企业及合适的合作模式。但是这种合作模式是建立在校企利益共赢的基础上,否则合作不能长久。
2.2.1 校企合作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1)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和师资支持
学校主动与行业或企业开设“订单”班,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协议。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通过这样的生产性实训,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如果实训基地是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那么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就是真实的环境,学校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又有优质的师资,可以将适合的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企业直接引入学校,例如,数控加工、建筑设计及装潢、会计事务服务中心等。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学生是企业的员工。这样的建设模式既可以为学校降低办学成本,使企业减少劳动力支出,实现校企互赢,又可以使学生接触最新的来自社会实践的专业训练。
3)作为企业培训基地
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力量,企业提供不断更新的先进设备,企业可以利用我们的师资和场地培训企业员工及企业售后客户,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先进设备为我们培训学生,打造企业培训基地与学生实践基地共存的建设模式。
4)企业技能培训及鉴定
我们周边的企业有许多专业不能进行技能鉴定和培训,我们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协商,争取财政投入,努力将我们的实训基地建设成包头专业最全的技能鉴定和培训中心,这样,我们就既可以为实训建设争取来先进的设备,又可以利用培训和鉴定获取收入,为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保证。
总之,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各类建设中比较重要的工作, 只有严格按照职业教育规律办事,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进行实际调研, 态度认真、负责, 才能够把工作做实做好,才能真正做到人才培养与行业、岗位需求的零距離连接。
参考文献:
[1]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7 6 21(7).
[2]韩包海.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机制[J].高等职业教育- - 天津职业大学报.2007,(6).
作者简介:
马俊梅(1968-)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自动化专业理论教学及实验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