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对存在-神-学构造的司各脱式批判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ip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康德的先验哲学从理性批判出发表明了存在-神-学的不可能性,因而完成了形而上学历史上的决定性转折,那么第一个实现这种转折的,事实上是邓·司各脱的作为先验科学的单义性存在论。如果从内容而非功能的视角出发去考察司各脱式存在论与康德式先验哲学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揭示了时空的存在论特征的先验感性论由于同时摆脱了普遍存在者性和最高存在者的形而上学束缚,才真正完成了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任务。
其他文献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于2017年5—6月间应邀第二次访问南京大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教学活动,并参加了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暨纪念《资本论》出版1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大纲》专题讨论会”等。在此期间,笔者对哈维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采访,主要涉及哈维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思想历程,以探究其学术思想形成发展的基础,对理解哈维当下学术思想不失为一种借鉴,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趋势有一更清晰的把握。
马克思指出有两种社会变化: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属于第二种。但是,这种变化往往带有客观的表象。意识形态可以是虚假的观念,但也可以是表达了社会实际的真实观念。问题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带着客观表象的特征而其实是错误的主观理解的观念。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是密切关联的:商品拜物教和劳动的二重性有内在关系,因为劳动有具体和抽象之分。那种以社会平均必要时间来区分的抽象劳动,可能让商品关系表现为客观存在;拜物教往往以客观的表象呈现出来,只有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才能够揭示这种蒙蔽。意识形态的破解在于劳动的破解,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的关系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先验现象学的分析中,实在性是一个“构成性”概念。现象学反思揭示出,处在自然生活中的先验主体性设定了经验对象与世界的存在,并在纯粹的知觉意识中,获得了关于实在性存在的直接经验与证据。胡塞尔现象学的先验主体性、知觉的具身化与交互主体性理论,辩护了经验世界的实在性论题。
一种形式的伦理构想是理解霍耐特承认理论的关键。霍耐特试图通过这一构想,寻求把自由个人整合到具有相互承认性质的伦理社会的机制,以此来阐明社会批判的规范基础,从而构建一种超越道德建构主义和社群主义的规范伦理学。然而,这种理论构想自提出以来就受到学界的诸多非议。对此,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第二版附录中特意收录了目前学界主要的批评意见以及他本人的回应文章。本文将立足于霍耐特的相关文本,试图阐明这个重要理论构想的本真含义及其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关键地位。
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常常以“意识现象学”而名世,本文阐明何谓意识现象学所谈论的“意识”。在1901年的《逻辑研究》和1906年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导论》讲座中,胡塞尔都谈到了三种不同的意识概念,它们相互有交叠。综合来看,胡塞尔着重讨论了四种不同的意识概念:(1)意识作为自我体验的实项一现象学的统一,(2)意识作为对本己体验的“原意识”,(3)意识作为“意向意识”或“意向体验”,以及(4)意识作为“执态”和“注意意识”。这四种意识概念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基本涵盖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要议题,也展现了现象学(不同于
康德对于道德法则与具体善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善如何从道德法则中衍生出来的问题,并未给予充分的说明。然而,这个问题恰恰直接关涉道德法则的现实性如何可能,也即道德法则的现实性意义如何体现的问题。本文即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力图阐明道德法则、道德主体和善之间所存有的交互性的张力关系。只有把道德法则置于理性规范与实践自由这种张力性关系中,明确理性法则的现实性重构的维度,道德法则产生的善才是真实的,其现实性的意义也才会展示出来。
以谓词表达模态,在表达力上比算子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但蒙塔古悖论和语义的不完善曾使模态谓词遭遇技术困境。采用“模态”与“真”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不仅可以在语形上利用真谓词限制模态谓词的表达力实现模态谓词的相容性,亦能在语义上借助语义真理论定义模态谓词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因此,以谓词表达模态可以促进模态逻辑的研究,实现各种模态概念与真概念的结合,体现真概念在逻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认为,心灵的属性和物理的属性是同一的。但是如何解释我们身心分离的直觉,对"还原论的物理主义"而言似乎是一个难题。帕品纽作为"还原论的物理主义"的领军人物,试图诉诸"现象概念和物质概念"的不同特征来解答这一困惑。他认为正是因为"现象概念"的特殊性质导致了身心分离的直觉。本文介绍了帕品纽的这一解释,考察了对其种种可能的反驳,并通过对这些反驳的回应来辩护帕品纽的解释。
2018年9月15—16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主办的“潘梓年学术思想暨哲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武汉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日报》等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万清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崔唯航、《新华日报》报史研究所所长赵剑波、宜兴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夏侯岭和潘梓年家属代表潘渝伯分别致辞。会议围绕着潘梓年对哲学和革命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其深刻的哲学思想、逻辑思想、新闻学和
问: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无疑是进行认真回顾和总结的好时机。二十五年前,《哲学动态》曾对您做过一次访谈,题目是《探索哲学的繁荣之路》,发表在刊物1993年第1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您怎样看待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现状?答: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具体而言,其凸显的问题意识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之间,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关系状态?两者是否同时共进,已经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