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人家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来源 :时代邮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zerg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2岁的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上最年长的“乘客”。2018年5月11日至23日,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完成首航。其中的9天里,汪品先后3次下潜到1400余米的深海,每次下潜观测采样时间都在8小时以上。
  据悉,这次科考航次是国内迄今规模最大的南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部计划”的收官之作,致力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变等基础研究,其成果有望让人们重新认识南海。
  “82岁院士三次深潜南海”的新闻受到广泛关注,出乎汪品先意料之外。在他看来这就是一件小事,完成了多年前和友人的一个约定。实际下潜中他做得比想象中要好,这让他非常高兴。

谈深海下潜:“我漫游仙境回来了”


  记者:三次下潜都在什么位置?
  汪品先:三次下潜深度都是1400米,在西沙的同一个海区,因为我是追同一个问题。
  记者:追什么问题?
  汪品先:我要追一个海底生物群。原来以为深海的海底,裸露的岩石上面没有什么生物。结果我们这次下去,头一次就碰到“冷水珊瑚林”,像树林一样。
  记者:您看到的“冷水珊瑚林”是什么样子?
  汪品先:“冷水珊瑚林”是我起的名字。就和陆地上的园林一样,高大的竹珊瑚像树木,低矮的扇形珊瑚和海绵之类像灌木,而贴在海底的海绵、苔藓虫相当于草本植物。这些固着在海底的生物构成深海的“园林”,为游泳和爬行的海洋动物包括章鱼、海星之类提供了栖居地,就像陆地树林里有猴子有鸟一样。
  记者:为什么要去追这个问题?
  汪品先: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研究这个生物群在什么地方有分布、有多少。
  这次我们另外一个团队在南海的东部也看到了,所以我们很高兴。在1800米深的水域,南海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冷水珊瑚林”,这是以前在南海没注意到的,以后还有很多可以研究的东西。
  记者:到了水下1400米,身体会有什么反应吗?
  汪品先:深潜器里气压是保持正常的,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可以调控,环境跟陆地环境一样,三个人蹲在直径2米的“球”里面,身体没什么感觉。这跟蛙人不一样,不是一个真正的考验。2017年,我的身体查出一些病,到这个年龄都会有。但这次(下潜)我状态很好,有问题要追也很好,结果比我想象中要好,回来后更自信了。
  记者:在1400米海底,您看到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
  汪品先:这就是我第一次出来时候说的,漫游仙境回来了。
  海底冷泉生物是密密麻麻挤在一起的,这很有意思,生物群是浅海的动物搬下去的。这种生态系统,我们之前了解得非常少,但它们是地球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水下有很多想象空间,是另外一个世界,简单说就是人类不认识的世界。

谈“南海大计划”:“对南海深部的认识应以中国人为主”


  记者:这个航次算是“南海深部计划”的收官之作,对您来说有什么意义?

  汪品先:这应该是我这辈子做的最后一件比较大的事情。2011年“南海深部计划”立项,我当时就说,点一把火炬,它会烧起来的。因为南海对中国太重要了,各个部门都愿意参与进来。“南海大计划”从2011年到现在,立了60个项目,其中51个都是重点项目,一共32个单位、700多人次参与,规模很大。
  记者:“南海大计划”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
  汪品先:大计划中包括3个大洋钻探、3个深潜航次。我敢讲,这是中国海洋基础科学研究中到现在为止最大规模的。
  我们计划在2019年春天开总结会,交出来的“账”是很漂亮的,它会改变我们对南海以往的看法,大概会成为世界上边缘海最好的研究计划之一。
  我们把2018年这个航次比作是跑道上最后一圈,所以我说我自己一定要下来。
  记者: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研究,“南海深部计划”最后会呈现给公众什么结果?
  汪品先:我们希望拿出一个边缘海的产生演化和运行的典范来。世界75%的边缘海都在西太平洋,但我们了解很不够。
  我们现在把南海作为一个切入点,最后我想向世界表明,南海深部的认识是中国人为主。之前都是外国人在做工作,但跟我们现在的规模不好比。
  我们会有很多很漂亮的结果,信心很足。

谈科研一线:“科学家只有在前线才会发现问题”


  记者: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在做这项工作,为什么您自己还要亲自下潜?
  汪品先:我们现在在建设硬件方面十分下功夫,但在软件上出现了问题。很多人当了学科带头人以后就不干第一线了,让学生去干。比如现在很多到海洋去采样的工作,都是打发学生去采的,科学家就坐在办公室里。这跟国际上惯例是相反的。外国科学家也会有学生帮他做,但第一步的采样一定是自己带头做。
  我這些年没有少批评人家,我觉得说了也没用,自己做一下是最好的。对于培养年轻人,我想用行动影响一些人。
  记者: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海洋研究,几次南海科考是不是也见证了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
  汪品先:确实反映了中国海洋科学在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岛西边的莺歌海打南海第一口探井时,我在岸边为石油井做鉴定。1994年,我参与南海第一个古海洋学专题航次。1999年,担任首次南海大洋钻探的首席科学家。2005年,担任同济大学与法国合作举行的“马可·波罗”航海科考首席科学家。那几次依靠的都是外国装备。而这一次,是我们自己造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
  我的这些经历反映了中国海洋科学从弱到强,从封闭到开放,走向国际前沿的一个过程。而这次中国自己有手段能够去做国际水平的工作,我感到特别高兴。
  记者: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汪品先:我现在是倒计时的,后面我要做的事情都按照重要性排着队。先把我的“南海大计划”完成,如果还有几年,再做别的重要的事。2018年还要出两本书,本来不打算出,后来一位老朋友去世,我想搞不好我也跑掉了,所以还是决定出了。
  记者:所以时间对您来讲,是很宝贵的。
  汪品先:我觉得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文章,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所以我开玩笑讲,人家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
其他文献
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和双臂截肢的贾文其是河北省井陉县冶里村人。54岁的贾海霞左眼因先天性白内障从小失明,右眼在2000年打工时落残,和他同岁的贾文其3岁时因意外失去双臂。  2002年,为了增加一些收入,两人商量决定承包村里50多亩的河滩植树造林。就这样,两人你以我为眼,我以你为手,这一干就是14年,累计植树上万棵。如今河边的50亩荒滩,已被贾海霞和贾文其“联手”变成了绿洲,身处林中,树木密得看不见蓝
张枣的诗《镜中》开头是:“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结尾说:“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我们的梅花,不足以落满南山,但或许可以织成一冠花环。  比如,在该读书的年纪没有好好把书读好;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她;未能守在年迈父亲身前尽孝……  比如,因为一个误判失去一个订单;没有好好经营我的婚姻和家庭;弄丢了一件很珍贵的物件……  或许另外一种选择,人生轨
摘 要:作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讲述了鲁滨孙流落孤岛、奋力生存的故事,其中对于鲁滨孙在孤岛上的饮食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小说通过鲁滨孙对食物的选择,展现了他的饮食习惯、实用主义精神,以及宗教信仰,反映了当时盛行的欧洲文化。  关键词: 《鲁滨孙漂流记》 食物 文化  作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诞生的标志,《鲁滨孙漂流记》自面世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叙事艺术,它所表现的殖民主义、个
掐指算来,我大学毕业已经12年,中学毕业16年,小学毕业23年。几乎每年都要参加一两场同学聚会。庸俗攀比的表演我见过,感人肺腑的真言也听过。讨厌过别人,也被别人讨厌过。  于多数人而言,人生中最美好的同学聚会,大概是在大学毕业5年左右。此时,同学们初入职场,略识人生,像正在爬坡,即将登顶的运动员。挥斥方遒的学生稚气要脱未脱,人生成功的小确幸将到未到。有一肚子苦水要吐,有满腔的抱负要说。  毕业5年
摘 要:《细雪》《春琴抄》是谷崎润一郎最为国人熟知的两部作品,主要描写对象都是女性。为了刻画女性形象,对围绕在她们身边的男性亦有相当笔墨的描述。在这两部作品中,学徒常出现在女性角色周围,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分析学徒人物形象,侧面探究当时的社会现状,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谷崎润一郎 学徒 形象  谷崎润一郎,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东京一个米商家庭,190
摘 要: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艺术与人类的情感世界相对应,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符号的特征是它需要通过文学语言所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意象来引出文学作品的潜在结构,以此来蕴藏深层的情感信息,从而揭示出文学艺术的内在意味和深层意蕴。  关键词:文学作品 语言 意象 潜在结构 情感  艺术与人类的情感世界相对应,通过形象来表现情感。文学作品是用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文学作品不同于
摘 要:温特森的作品有着娴熟的叙事策略和思辨的叙述话语,她不断突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以此彰显文本的深刻主题意蕴,使其具有鲜明的后现代叙事风格。温特森采用独特的叙事策略,隐现出自我的女性立场,叙事技巧成为其为女性建构身份和争夺话语权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温特森 嵌套叙事 碎片化叙事 类意识流叙事  珍妮特·温特森是英国最有争议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反对男权、基督教、通俗文化、人民大众,以及现代化社会,致
摘 要:严歌苓自登上文坛以来便备受关注,她开创了独特的女性文化空间,塑造了众多优秀的女性形象,从少女文秀、小渔,到妓女玉墨、扶桑,再到“地母”王葡萄、多鹤等,严歌苓以女性作家独特的眼光透视女性群体的心理状态,探索女性的生存命运,并深入挖掘女性自身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严歌苓 《一个女人的史诗》 女性书写  “五四”以来的女性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便自觉体现出女性意识。20世纪20年代的冰心以其温婉、
摘 要: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尽管承继了原著对普通人心灵世界的洞察,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的主题,但影片对原著从内容、人物到内涵所做的删改,极大地削减了原著丰富的寓意和魅力。  关键词:《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 承继 变化 缺憾  刘震云被誉为当代文坛讲故事最“绕”的作家,他习惯于在作品中把一件事讲成几件事,而且事与事之间互相纠缠,无法理清,在看似麻团一样的故事结构中刘震云表达着自
摘 要: 马缨花与白彦花是张贤亮“唯物论者”系列小说中仅有的两个母亲形象。借助弗洛伊德理论可以发现,这种对底层母亲形象的塑造采用了两种方式:爱欲分离和着力呈现女性柔情的力量。这一过程背后蕴含的是作者对女性这一性别的理想化想象,其母亲身份真正象征的是劳动人民。  关键词:弗洛伊德 张贤亮 母亲  张贤亮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第一个打开“性”禁区的作家,其“唯物论者”系列作品从发表以来围绕其中的性描写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