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价值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子宫内膜癌各期的CT表现。方法 15例经手术或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CT影像资料,其中6例行CT三维重建,分析其相关CT表现。结果 子宫内膜癌大多表现子宫体积不同程度增大,宫腔内可见无强化的均匀水样低密度影及乳头状或息肉样突起。结论 子宫内膜癌CT表现多样化,结合临床多能确诊,CT主要对病变分期的判断可作出比较理想的评价。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5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403-01
  子宫内膜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癌变,子宫内膜癌高发年龄为58-61岁,约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其临床表现极早期无明显症状,仅在检查时偶然发现,较为特异的症状为老年妇女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排液,通常不会引起疼痛,晚期侵犯周围组织可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临床根据病史、超声及诊断性刮宫一般就能确诊,但上述手段对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能力有限,CT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它可以宏观的了解肿瘤的生长侵犯情况,对于病变的分期、治疗评估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例患者,年龄范围在45-68岁之间,平均57岁,其中13例为绝经妇女,临床表现为绝经后无痛性阴道流血,2例未绝经患者月经量增多、月经不规则。其中12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3例诊断性刮宫病理证实。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行盆腔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西门子64排全身CT机,扫描参数为120kV、20mAs-160mAs,层距5mm。增强扫描对比剂为优维显300,按公斤体重计算用量。扫描前1h-2h口服温水500ml-1000ml充盈膀胱。扫描范围从骨盆入口至盆底,部分患者作全腹扫描。6例患者行三维后处理,将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CPR),曲面重建(CPR)。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中高分化腺癌10例,低分化腺癌3例,鳞腺癌2例。FIGO分期,Ⅰa期2例,Ⅰb期3例,Ⅱ期6例,Ⅲ期2例,Ⅳ期2例。
  2.2 CT表现 子宫体积均不同程度增大,前后径均大于50mm,绝经者13例,均表现为增强扫描,子宫腔内无强化,厚度范围约11.5-20mm,未绝经者2例,厚度范围13.5-22.5mm,刮宫后大体标本示血性液体或灰白色豆腐渣样混合物。12例手术患者中,4例肌壁薄厚不均,内壁凹凸不平,经三维重建腔内可见乳头状、息肉状突起,1例见丘状软组织突起,增强后与子宫肌壁基本一致的强化。Ⅱ期病例见宫颈增大,且不均匀强化,1例做三维重建见子宫体部及宫颈处均增大,宫颈变形、增粗,与周围器官界限尚可。Ⅲ、Ⅳ期病例可见子宫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浓,见索条影及絮状影,与邻近器官直肠、膀胱界限分辨不清,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和病理 子宫内膜癌好发于老年女性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绝经后无痛性阴道流血,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异常。分段刮宫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子宫内膜癌病变多见于子宫底部内膜,依病变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弥漫型虽广泛累及内膜,但较少浸润肌层,晚期可阻塞宫颈管导致宫腔积脓。局限型呈息肉或小菜花状,易侵犯肌层。镜下病理主要分4型:腺癌,占80-90%,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透明细胞癌,浆液性腺癌,后二者恶性程度较高,易早期转移。
  3.2 CT表现 子宫体增大的标准为前后径大于50mm,子宫内膜增厚的标准为绝经期妇女大于5mm,育龄期妇女大于10mm。子宫内膜癌病变位于子宫内膜,引起子宫内膜的增厚,侵犯子宫肌壁导致子宫肌层局限型或广泛性增厚,使子宫体积增大。增强扫描,肿瘤的强化明显低于子宫肌层,肿瘤轮廓更为清楚。Ⅰa期和Ⅰb期患者,CT仅表现为子宫内膜的轻度增厚,Ⅰa期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Ⅰb期肿瘤累及肌层小于1/2,但CT图像上内膜与肌层无明显界限,判断肌层是否受累困难,早期只能提示临床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Ⅰc期肌层受累达一半以上,内膜增厚,肌层不均匀增厚,CT可作出诊断,但子宫肌萎缩或息肉状肿瘤患者易高估。Ⅱ期肿瘤侵犯宫颈,表现为子宫颈增粗、不规则、不对称,密度不均匀减低,宫腔内积血、积脓、子宫腔扩大。Ⅲ、Ⅳ期肿瘤向周围侵犯及远处转移,肿瘤突破浆膜面蔓延至附件结构,或广泛种植在盆腔腹膜、直肠子宫陷凹或大网膜。CT可见盆腔内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子宫周围见索条影及小结节影,附件区及宫颈周围出现偏心性或三角形的低密度肿块,淋巴转移时腹膜后及髂血管周围见增大的淋巴结。评价子宫内膜癌的肌层侵犯深度非常重要,它是FIGO临床分期的重要指标。本组6例行三维后处理诊断肌层受累,手术后有4例与术前3D检查予判程度一致,1例低估,1例高估。
  3.3 鉴别诊断
  3.3.1 子宫粘膜下肌瘤或内膜息肉 CT表现为子宫增大,轮廓不规则,肿瘤的密度与子宫肌一致,可有钙化,宫腔受压、变形,不规则,该病尤其需要与子宫内膜宫腔内乳头状、息肉样、半球形软组织突起相鉴别。通过分段刮宫、宫腔镜及B超检查,诊断二者并不困难。
  3.3.2 老年性子宫内膜炎合并宫腔积脓 常表现阴道排液增多,浆液性、脓性或脓血性,子宫正常大或增大变软,刮宫一般不能诊断,但要注意两者并存的可能。
  3.3.3 宫颈癌 宫颈肿瘤如阻塞了子宫颈管,则子宫腔扩大、积液,但宫腔内无肿块,且病灶的主体在宫颈处,子宫内膜癌Ⅱ期累计宫颈病灶主要层面在子宫体部,可见子宫增大,肌壁不均匀增厚。
  参考文献
  [1] 张玉忠,张雪林,王劲,等.CT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作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3):203-205.
  [2] 成令忠.组织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427.
  [3] 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27-332.
  [4] 常玲.全身CT对诊断子宫内膜癌扩散范围的意义[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3,(05):295.
  [5] 曹永英.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J].中外健康文摘,2011,8(8):64.
  [6] 严建春,胡东劲,张卫东.子宫内膜癌的CT诊断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03).
其他文献
本文由美国家庭医生结合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介绍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人群及治疗建议.
目的 探讨温州地区女性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AFI)的基因羧肽酶B2(CPB2)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就诊的96例URSA患者(URSA组)和103例同
目的:观察阿米卡星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急性重症细菌感染性腹泻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34例.对
【摘要】 目的 研究对医学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及相关的改正措施。方法 我院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间进行医学检验的600例患者,检验人员将这些患者分为三个阶段,选择300例患者列入问题查找阶段,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总结,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按照制定的方法进行实施,同时对其余的300例实施医学检验的患者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
期刊
目的探讨高桥镇居民死因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高桥镇2006-2007年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5岁死亡率有所升高,
目的:分析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采用小切口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双鸭山煤炭总医院普外科2013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并腹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 了解嘉兴市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服务能力,为提高医疗保健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自制调查表,对嘉兴市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各县(市、 区)医疗保健机构的产科业务量、 产科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2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动脉腔内的剥离内膜及范围、病理分型、真假腔形成、血栓与血液动力学变化等。结果 16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中15例经手术证实,诊断准确率93.75%。DeBakey分型为:Ⅰ型9例,Ⅱ型4例,Ⅲa
期刊
目的:探究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收取的口腔种植修复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前者应该
目的 探讨长期使用青光眼药物对患者眼表的影响.方法 收集局部使用青光眼药物3个月以上的患者65例108只眼,分为单种药物使用组(A组)和多种药物使用组(B组);另收集正常对照组(c组)25例25只眼.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T)、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结膜上皮虎红染色以及结膜印迹细胞(IC)检查.结果 正常对照组BUT(12.25±5.40)s,ST(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