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情志失调与消渴病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渴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糖尿病,传统中医观点认为: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肾阴亏虚为本,脾胃燥热为标。病久则阴损气耗阳亏,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脉络瘀阻、筋脉失养。脏腑受损,渐而出现一系列的合并症。在治疗上着重补脾肾。益气养阴及活血化瘀。另外,从医疗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消渴病与情志失调关系十分密切,不可忽视。
  
  情志失调可诱发消渴病
  
  长期的过度精神刺激,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气郁化火,可上灼肺胃阴津,下灼肾阴;或思虑过度,心气郁结,郁而化火,心火亢盛,可损耗心脾精血,灼伤胃肾阴液从而导致消渴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证明,情绪不稳定,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可使肾上腺素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素功能亢进,抑制胰岛素分泌,或使胰升血糖素分泌增加而诱发或加重糖尿病。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2型糖尿病发病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包括严重或长期的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肥胖及缺少体育运动。精神紧张属中医情志致病的范畴。近年来我在临床上观察发现,30~40岁的中年人糖尿病发生较10年前明显增多,且以脑力劳动者多见。这与他们人到中年,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工作、生活、学习、家庭各方面压力较大是密不可分的;另外还发现糖尿病患者有半数左右的人在发病前有情志失调病史。
  
  情志失调可加重消渴病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数十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伴随着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理压力,会引起某些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血糖素及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激素,也是胰岛素的对抗激素,这些激素的增加,势必加重糖尿病的病情。
  祖国医学亦认为,消渴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一种慢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罹患此病者由于病魔缠身而忧愁不安,以致肝气不疏,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上灼肺金,则见口鼻干燥,烦渴多饮等上消症状。甚则肺阴亏耗,阴虚火旺,肺失宣降可见痨咳;气郁化火,燔灼中土,可见多食易饥,便秘,久则气血化生乏源而见消瘦乏力,四肢痿软,重则成痿证;气郁化火,下动肾阴,使肾之封藏失职而见多尿,重则如膏如脂,日久则肝肾精血大亏,不能上荣于头则见眩晕耳鸣,视力下降,或见阳痿、早泄、肾功能减退等。情志失调可导致气血正常运行失调,怒则气上,气血上冲于头,轻则发为中风而致半身不遂,言语不利(中经络);重则昏迷不省人事(中脏腑)。气滞血瘀,络脉瘀阻形成胸痹心痛证;瘀阻肢端而发为糖尿病足。总之消渴病是多脏腑、多器官受累,症状错综复杂的全身病变,而情志失调,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输布代谢失常贯穿了该病的始终,是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
  
  调理情志防治消渴病
  
  鉴于情志失调可引起消渴病的发生与发展,因此调理情志对于消渴病的防治就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津液的代谢。肝失疏泄,则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而使消渴病情加重。所以,消渴患者应心情舒畅。临床上观察,许多患者在发病前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发病后又忧心忡忡,每使病势加剧,或迁延难愈。因此疏肝调理情志实乃扭转病势,缩短病程的一个契机。现代医学也认为,心理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治疗原则,其内容主要是解除患者疑虑、担心、害怕的心理。研究表明,不良情绪可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而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加重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原则由“三驾马车”增至现在的“五驾马车”,其中增加的就有心理疗法。应教育糖尿病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既来之,则安之”,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性格特点,循循善诱,耐心开导,使病情得以好转。在治疗上除注重肺、脾、肾外,千万不要忘记肝主疏泄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在治疗消渴病时,在基础方上加一些柴胡、枳壳、香附。白芍、川楝子等疏肝理气药配合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疗效。曾治一刘姓女患者,60岁,消渴病10年,一直服用优降糖,降糖灵,病情平稳。一月前因琐事与老伴争吵后心中烦躁不安,头晕、失眠、多梦,查血糖为1 5.2mmol/L,曾用优降糖和滋阴清热药,但不奏效,故来门诊,查患者血糖1 5.4mmol/L,尿糖++++,症状同前,舌红,苔薄黄,脉弦。治疗原西药不变,另服中药丹栀逍遥散加花粉、葛根、麦冬等治疗半月,症状消失,尿糖(一),血糖5.6mmol/L,病情得到良好控制。
  综上所述,情志失调对消渴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治疗有重要影响,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工作者,在治疗消渴病时千万不要忽视情志失调这一因素。
  (编辑/徐红宾)
其他文献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糖友们参加每月一次“开讲糖尿病”活动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这天下午赖医生赶过来时,迎面看见陈大叔摇着把大蒲扇,挺着个“将军肚”,也向活动室走来。“您先进,您先进!”看着陈大叔的肚子,赖医生赶紧先退到一边让道。说的也是,陈大叔的最大特点就是胖——人还没进门,肚子倒是先进来了。“赖医生,都说您讲糖尿病可有水平了,我今儿个特地来听听。平时我可不高兴出门。唉,人一胖可真麻烦,一动就是一身的
期刊
营养专家指出:“人类的疾病,80%是吃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经警示: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营养过剩正在危害人类健康。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麦卡完成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试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限量组,喂食量只有正常量的60%;另一组是对照组,可以自由进食。1000天后,限量组小白鼠的骨骼还在缓慢发育生长,平均存活期为1300天左右;而对照组小白鼠6
期刊
病 例    某男,藏族,64岁,生活在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曾患原发性高血压20年,肥胖体型,体重指数(BMI)为28公斤/米2,腰围106厘米。近期检查发现,空腹血糖1.1.3u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0.4mmol/L,糖化血红蛋白12.0%,血尿酸为455.0umol/L,(正常85厘米)为28.5%,肥胖者高血糖的发生率(空腹血糖≥6.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
期刊
胰岛素泵疗法是一种重要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方法,胰岛素泵又被称为“人工胰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它通过可设定的程序将所需剂量的胰岛素持续地输注到使用者的皮下,由于可以24小时持续输注,所以可以模拟胰岛素的生理分泌功能,保持全天血糖稳定,更好地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病情,减少远期医疗费用的目的。  目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了胰岛素泵疗法,将胰岛素泵和自己的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患者
期刊
以往的研究表明,居住在葛海拔地区居民的血糖水平比平原地区居民的血糖水平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牛羊肉、牛奶、奶酪等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供应充足,高原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呈现较高的增长趋势。    高原地区糖尿病的患病率    1980年青海省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55%,经过25年的生活变迁,青海果洛地区的患病率上升到2.5%。由此可见,高原地区糖尿病患病率虽低于2002年全
期刊
病 例    某患者,女性,70岁,糖尿病史10年,同时合并高血压,初期口服药物治疗后因血糖逐渐升高而注射胰岛素治疗,目前注射诺和灵30兄胰岛素治疗已有3年,血糖仍控制不佳。入院时检查:体重70公斤,身高1.60米,体重指数27.3,空腹血糖为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为1 8.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5%,空腹C肽:1.26ug/L(正常值:0.56~5.73ug/L),餐后
期刊
糖适平一直是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一直受到医生和患者的肯定和推崇。从最初的D860(甲苯磺丁脲)一直到优降糖(格列苯脲)和糖适平(格列喹酮)等,许多不同时期研究开发的磺脲类降糖药物都发挥过重要的治疗作用。当然,每一种药物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美的地方。逐步完善的药物应用研究和对患者用药后反应的观察,使我们对药物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期刊
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在几类口服降糖药(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中,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最强,而且服用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血糖达标率显著高于服用二甲双胍和饮食控制的患者。因此,磺脲类药物得到了各类指南的推荐,2005年版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全球治疗指南推荐磺脲类作为非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或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治疗肥胖患者。    磺脲类药物:糖尿病治疗的理想选择   
期刊
直至今天,仍有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认为打了胰岛素会成瘾,会一辈子依赖注射胰岛素生活,甚至有人把胰岛素视同为吗啡一类的成瘾药物,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胰岛素是人体内本来就有的一种生理物质,也是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的激素。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功能会逐步衰退,部分患者只有通过外源性胰岛素的补充,才能够使他们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打不打胰岛素取决于患者的胰岛功能    如果
期刊
黄女士是一位56岁的退休女教师,1年前发现患有糖尿病。虽然经药物治疗多余年,但其空腹血糖总是在5.0~9.0mmol/L之间波动,而且神情抑郁,常因一点小事独自落泪,焦虑少言,不愿与人交流;还因为害怕自己的血糖控制不好,什么食物都不敢吃;担心长期服用降糖药物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又反复更换各种治疗药物。最近竟然还采取自行停药、绝食等错误的方法,结果,出现了严重的昏迷症状被送进医院抢救。  经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