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生众疾”有科学依据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ngn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养专家指出:“人类的疾病,80%是吃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也曾经警示: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营养过剩正在危害人类健康。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营养学家麦卡完成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试验: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为限量组,喂食量只有正常量的60%;另一组是对照组,可以自由进食。1000天后,限量组小白鼠的骨骼还在缓慢发育生长,平均存活期为1300天左右;而对照组小白鼠6个月后骨骼全部停止生长,平均寿命仅900天,而且肿瘤等疾病的发生率也比限量进食组高得多。这就是著名的”麦卡效应”。
  以后,日本东海大学一项动物实验也得出相近的结论,吃八成饱的小白鼠的平均寿命是饱食组的1.6倍。美国曾做过另一项动物实验,两群猴子,一群吃饱为止,一群七八分饱。10年下来,每餐吃饱的猴子腹部膨大,患血脂紊乱、脂肪肝、冠心病的多,100只猴子死了50只。另一群猴子苗条、健康,精力充沛、活蹦乱跳,100只中死了12只。15年时,顿顿饱餐的猴子都死光了,高寿的猴子都在进食七八分饱的群落中。最后结论是:低热量的膳食是保持健康的法宝。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伊·沃尔福德教授和七位同事在亚利桑那州大沙漠第二生物圈与世隔绝了两年,由于环境恶劣,能吃到的东西很少。沃尔福德记录到减少食量后他们中的4名男子体重平均下降了18%,4名女子体重平均下降了10%;8人的血压下降了20%;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平均下降了30%;8人的胆固醇值由平均的195毫克/分升下降到125毫克/分升。他的报告结论是:轻微饥饿有助于防治一些常见病,从而延长寿命。
  近几年来,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化学家斯平德勒及其同事,对小白鼠肝脏的11000个基因进行跟踪研究,发现自由进食的小鼠衰老后有46种基因的活性发生了变化,其中发生炎症的基因越来越活跃,而一些抗癌基因的活力不断下降;但长期限食,用低热量食物喂的小鼠却有27种基因仍保持着年轻的活力。如果让那些已经衰老的小鼠严格节食1个月,其19种基因还可重新恢复活力。由此认为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可使老年鼠保持或恢复其体内部分抗疾病基因的青春活力,增强其对老年性疾病的抵抗力。
  “麦卡效应”和斯平德勒的实验告诉人们:对儿童不能娇生惯养,应努力纠正其偏食、饱餐的恶习;成人不要暴饮暴食,放纵口腹之欲;老年人更不能终日饱食,尤其是晚餐.七分饱足矣!
  (编辑/徐红宾)
其他文献
我有5年的糖尿病病史,在治疗过程中有以下几点深刻体会:  1.切勿乱试偏方。当我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时,心急如焚,就跟着小广告的宣传自选保健品和药物,并到处托人找偏方,一位亲戚说:“从紫金山上采来的草药泡茶喝,可降血糖。”我就私自停掉医生开的降糖药,连续喝了三个月药汤.血糖不但没降,还发生了高渗昏迷,被家人送到医院抢救。我这才吸取教训:知道一定要在专家指导下,科学治疗糖尿病,听信偏方必然得不偿失。 
期刊
13岁不幸染上1型糖尿病的李静,勇敢地面对病魔,奋发向上,历经12年的艰辛努力,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内分泌科医生。  在盛夏的一个清晨,记者来到了山东省某市。透过晨曦的薄雾,站台外一位婷婷玉立的少女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显得分外显眼,尤其是那一头黑亮的披肩秀发,让记者一下子就认出了先前只见过照片的靓妹——李静。    在电话中李静曾告诉记者,她喜欢刺绣和工笔画,喜欢收集和研究蝴蝶标本,更喜欢一个人
期刊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李景仁 钟卉    同一药品,换个厂家或换个剂型、规格、给药方式,就能换个新的名字并重新定价,这就是“一药多名”,是“一药多‘嫁’”与“一药多价”等现象产生的原因。治疗糖尿病的药品更是“一药多名”的重灾区,特别是磺脲类和双胍类降糖药,其五花八门的商品名令患者莫衷一是。一头雾水……    患者的困惑;一样的药,咋还那么多名字?    前几天老糖友王阿姨遇见记者,向记者讲述了她
期刊
根据美胆固醇教育计划指南(NCEP)的ATPⅢ定义,代谢综合征经典的诊断依据是以下5个条件中的至少3项:大腰围、高甘油三酯、低HDL—C、高血压和空腹高血糖。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和EASD(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在2005年9月联合发表声明,就这类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集簇是否是真正的综合征提出质疑。那么,代谢综合征的定义是否包括一组具有共同病理基础的临床表现呢?  日前,美国心脏学会(AHA
期刊
不吃米饭也会得糖尿病    一些女性为了保持身材,只吃菜,不吃饭。如果这样整天不吃或少吃米饭,体内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糖尿病有可能“找上门”。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杨金奎告诉记者,长期不吃或少吃米饭,身体的热量不够,就要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脂肪积累多导致的肥胖、血脂紊乱,这些都是糖尿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启动因素,同时加重了胰岛的负担,给糖尿病的发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来源:千龙新闻
期刊
糖尿病性胃肠病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在1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有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的趋势,而2型糖尿病患者则随着病程的延长,胃肠道症状的发生亦会增高。糖尿病性胃肠病发病率为30%~76%,但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者仅占糖尿病患者的20%~40%。由于以往人们认识不足或受检测方法的限制,大多数患者未得到及时诊治。    糖尿病性胃肠病如何发生    糖尿病性胃肠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主
期刊
化疗,即抗癌症的化学治疗,也就是抗癌的药物治疗。许多人认为,化疗是抗癌的主要手段与糖尿病风马牛不相及。实际则不然。  老张今年60岁了,前些时候得了肺癌,在医院住院做化疗,效果不错,肿瘤明显缩小了,饭量增加,可是总觉得没劲儿,再一检查,原来得了糖尿病。小王才34岁,孩子刚刚两岁,却在哺乳时发现自己乳房上面有个疙瘩,结果被医院诊断为乳腺癌,先做手术,再行化疗,结果也跟老张一样,得了糖尿病。  原来是
期刊
中老年人适合吃大麦    日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裁定,允许整谷粒大麦和含大麦的产品在包装上标明该类食物能减少患冠心病的风险。美国FDA认为,胆固醇偏高会大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几率,而在食物中加入适量的大麦以及大麦制品,如大麦粉或大麦片等,将能有效降低人体的胆固醇含量,从而保证心脏的健康。  有关专家指出,大麦是一种美味的低钠、低脂的健康食物。大麦对降低人体胆固醇含量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
期刊
夏季的7月,火热的季节,也是一年之中的转折点。  对于许多糖尿病患者而言,疾病会带来痛苦,也会造就另外一种生活。  本期封面人物讲述一位山东女孩从糖尿病患者成长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的动人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李静,一个生性乖巧却不安现状的女孩。李静在13岁的时候被确诊为糖尿病,从那时起,她就开始了天天打针的“非常生活”。在刚刚开始的那段日子里,李静常常扪心自问,为什么糖尿病偏偏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期刊
炎炎盛夏,骄阳似火,糖友们参加每月一次“开讲糖尿病”活动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这天下午赖医生赶过来时,迎面看见陈大叔摇着把大蒲扇,挺着个“将军肚”,也向活动室走来。“您先进,您先进!”看着陈大叔的肚子,赖医生赶紧先退到一边让道。说的也是,陈大叔的最大特点就是胖——人还没进门,肚子倒是先进来了。“赖医生,都说您讲糖尿病可有水平了,我今儿个特地来听听。平时我可不高兴出门。唉,人一胖可真麻烦,一动就是一身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