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岭—南昌起义军走向胜利的新起点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n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處闽粤边界的饶平县上饶镇茂芝村,东北与福建平和县、永定县为邻,西北与广东大埔县接壤,此处经麒麟岭古道是通往闽西处饶平四关之一的柏蒿关,其地势险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该古道建于明代,因山体形似“麒麟吐火、鲤鱼上天”而得名。
  1927年10月5日,茂芝村来了一群革命军人。从此,这个村庄便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7日上午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在这里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史称“茂芝会议”。会议作出了“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在中共党史和军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更是起义军南下英勇奋战光辉历程的最大亮点,可以说,没有茂芝会议就没有井冈山会师。
  会议结束当天下午,朱德率领起义军离开茂芝。
  县委派出十多名农军为前导,向平和县出发。县委书记杜式哲等将朱德带领的起义军余部送至茂芝北面的麒麟岭,朱德在分手时再三勉励饶平县委要艰苦奋斗,不怕困难,革命到底。
  起义军穿过麒麟岭古道至闽粤交界的栢嵩关,后进入福建平和县城九峰,走上通向井冈山之路。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时,当时十大开国元帅的朱德、林彪、陈毅和十大开国大将的粟裕、许光达等,1927年10月都站在茂芝村和麒麟岭2000多人的队伍里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起义军经麒麟岭古道出发,是对茂芝会议“穿山西进,直奔湘南”战略决策具体实施的第一步,是起义军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和重要节点,更是南昌起义从重大挫折到胜利新起点。
  起义军经半年多的颠簸,在天心圩整顿、在大庾整编、在上堡整训,通过“赣南三整”提高队伍的质量和战斗力,后又发动了湘南暴动,队伍发展壮大了,于1928年4月28日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毛两部的合编,汇成了一支再也打不垮的红色雄师。
  茂芝会议开始了从沿海到山区、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战略三个转变,保存了南昌起义的革命火种,保住了南昌起义的旗帜和成果,保证了“朱毛井冈山会师”,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壮大,为新中国建立奠定坚实基础。茂芝会议永载史册,麒麟岭永放光辉!
其他文献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岁月中,印刷、手写的革命标语何止千千万,而大规模的革命石刻标语群只有粤东大南山一处,独一无二。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原潮阳苏区地处大南山,地跨潮阳、普宁、惠来,总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1927年境内有自然村100多个,人口5万多。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这里的党组织和工农运动有相当基础。  1928年,海陆丰农民运动转入低潮,由于敌众我寡,东江特委机关被迫于1928年3月27日,在东
期刊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乡村很多,位于贵州省雷山县的西江苗寨是其中之一。因受益于天然的地理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西江千户苗寨已然发展为国内外有名的民族旅游胜地,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元素的共同作用下形塑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模式”。通过阐释该模式下隐含的法制逻辑,分析其运行过程中凸显的法制问题,提出在民族法制文化语境下的路径建构。研究方法上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力求论证旅游产业开发中只能在法制的框架内
期刊
摘要:社区营造视角下的乡村社会建设就是使乡村社会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主要是建立乡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意识。在侗寨占里,“寨老”通过处理乡村事务来确立权威,在不断叠加声望的过程中运营权威,在乡民与政府的磨合过程中蜕变权威,完成乡村社区的自组织、自治理和自发展。新时期的乡村建设借鉴社区营造的经验,提升乡民对乡村事务的参与度,让乡村内部发展起来,关键还要借助像乡村权威“寨老”这样的内部力量。  关键词
期刊
位于巍巍大尖山下的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徐寮村,地处潮阳、普宁、揭阳三市(以前称三县)交界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北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1927年6月,普宁县农会领导人杨振世在平原斗争失利之后,带着部分农会骨干转移到小北山区的徐寮、官母坑村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5月,敌人包围了徐寮村,围剿追捕杨振世等革命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徐寮村人民为掩护杨振世等同志转移,与敌人展开血战,表现了崇高的革命精
期刊
摘 要:传统民居文化是建立在传统建筑技术基础之上的,当建筑技术发生变化时,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文化也必然发生变化。在苗族民居变迁过程中,传统建筑仪式有的逐渐消失,有的发生变异,有的不断简化;传统建筑布局、修缮装饰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也随之改变。  关键词:传统民居;苗族;技术;巴拉河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8)03-014
期刊
摘要:基于《清代新疆档案选辑》等资料,就晚清吐鲁番牛痘局的设立及运转情况展开讨论。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十六日在托克逊设立第一个牛痘局,内设痘医、徒弟、跟役、通事、伙夫等。牛痘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营局捐资、吐鲁番厅垫付、胜金工租粮变卖、善后款项,以上各部分所占比重不同而且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其支出主要是所有人员的薪资、油烛纸张银、生徒谢资、药钱等。在牛痘法的传播及牛痘局的设立过程中官府起
期刊
1933年春天,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山村,40多岁的“革命母亲”李梨英光荣入党。从这天起,直至在北京逝世,她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始终不渝地履行自己许下的心愿。她74年的一生,是从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成长为崇高革命者的一生。  1888年出生于广东潮安县西坑村贫苦农民家庭的李梨英,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遭逢了多次悲惨的人生变故。1926年到1927年初,革命風暴席卷全中国,身处潮汕地区的李梨英也接受
期刊
摘 要:火房和堂屋空间结构及其实践是人类学空间研究的重要面向之一。在既往研究中,火房和堂屋往往成为独立的空间体而受到关注。作为湘中地区汉瑶杂居地的神圣与世俗空间并存的重要场所,火房与堂屋空间结构秩序的认知、建构及其转化,既具有类分族群的特性又具有文化互渗的特点,为窥探南岭民族走廊汉瑶杂居区的民族关系,丰富空间实践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互动和共生的研究路径。  关键词:南岭走廊;瑶族;火房与堂屋;空间结构
期刊
8月19日,全省推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工作会议在廣州召开。这次会议指出,要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切实扛起沉甸甸的政治责任和历史责任,系统谋划新发展阶段老区苏区工作,推动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集中体现在老区苏区;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老区苏区,最需要用力的地方也在老区苏区。我省老区苏区主要位于沿海经济带东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随着国内大循环深入
期刊
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陈列着一件弹痕累累的羊毛背心,“左联”五烈士之一的冯铿在1931年最冷的冬日,穿着这件羊毛背心在龍华从容就义。  从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成长为勇敢献身理想的革命作家,“左联”烈士冯铿短暂的生命历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冯铿在汕头友联中学读书期间,正值国民革命在广东兴起。“五卅运动”发生时,她被选为学生联合会代表,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不久,她就成为潮汕学生运动、妇女运动的积极分子,在校刊和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