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1月8日,北京大学在其网站上公布了11位教授就本科招生致北大周其凤校长的一封公开信,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大本科招生改革力度,摆脱“唯高考分数论”的羁绊与束缚,尝试采用“高考成绩与本校专家面试相结合”的招生选拔方式。
此信一公开,同样立即引起热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此进行的调查显示74.4%的人对北大教授倡议的“高考 面试”的招生模式表示支持,同时,高达69.9%的受访者认为,
“高考 面试”的招生模式,意味着高校拥有自由裁量权,可能更有利于权贵,滋生腐败;59.1%的人认为此建议的想法很好,但操作起来有难度;58.4%的人认为此举难以监督和透明操作,不利于招生公平。
一些高中任教多年的老师担心,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实现“高考 面试”的招生模式可能产生“暗箱操作”。同时,谁来面试、面试的内容是什么、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如何才能算选出真正的人才等,都是问题。
另外,不少人认为,“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标准固然不科学,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公平,而进行自主招生、“高考 面试”之类的灵活式选拔,可能会对高考的公平性造成很大伤害,尤其不利于农村学生的胜出。因为出生在农村的孩子,18岁前所有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谁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何谈综合素质培养?
调查中,38,5%的人认为“高校自行组织笔试面试、制定录取标准”最为科学;37.0%的人选择“高考分数 面试”的模式;14.2%的人选择“完全看高考成绩”。仅3.7%的人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最科学,1.7%的人选择了“保送”。
争议虽在,但高考需要改革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次调查中,53.0%的人认为“现有的高考制度并不完善,仍需改进”。对高考改革“究竞是应该着重保持其公平性,还是应更加注重效率”这一问题,59.4%的人选择了“保障公平”,53.7%的人选择了“有效性(把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招进大学)”。
不过,在“无论采用哪种招生方式,首先要公开透明,利于监督”这一观点上,绝大多数受访者达成了高度共识,这一比例高达83,3%。
(本期“特别关注”特邀重庆南开中学高2011级20班秦浩森同学共同执行完成)
此信一公开,同样立即引起热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此进行的调查显示74.4%的人对北大教授倡议的“高考 面试”的招生模式表示支持,同时,高达69.9%的受访者认为,
“高考 面试”的招生模式,意味着高校拥有自由裁量权,可能更有利于权贵,滋生腐败;59.1%的人认为此建议的想法很好,但操作起来有难度;58.4%的人认为此举难以监督和透明操作,不利于招生公平。
一些高中任教多年的老师担心,在当前的环境下,要实现“高考 面试”的招生模式可能产生“暗箱操作”。同时,谁来面试、面试的内容是什么、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如何才能算选出真正的人才等,都是问题。
另外,不少人认为,“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标准固然不科学,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公平,而进行自主招生、“高考 面试”之类的灵活式选拔,可能会对高考的公平性造成很大伤害,尤其不利于农村学生的胜出。因为出生在农村的孩子,18岁前所有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谁来培养他们的兴趣、抱负、专业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更何谈综合素质培养?
调查中,38,5%的人认为“高校自行组织笔试面试、制定录取标准”最为科学;37.0%的人选择“高考分数 面试”的模式;14.2%的人选择“完全看高考成绩”。仅3.7%的人认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最科学,1.7%的人选择了“保送”。
争议虽在,但高考需要改革的观点已成共识。在此次调查中,53.0%的人认为“现有的高考制度并不完善,仍需改进”。对高考改革“究竞是应该着重保持其公平性,还是应更加注重效率”这一问题,59.4%的人选择了“保障公平”,53.7%的人选择了“有效性(把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招进大学)”。
不过,在“无论采用哪种招生方式,首先要公开透明,利于监督”这一观点上,绝大多数受访者达成了高度共识,这一比例高达83,3%。
(本期“特别关注”特邀重庆南开中学高2011级20班秦浩森同学共同执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