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信诚则大信立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in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信诚则大信立。诚信,乃修身处世之根本、企业发展之基石、社会治理之纲要、文明社会之标志。不论何时何地,都有其永不褪色、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古人对天地之道的敬畏与尊崇。《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指真实无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虚假,人应该把追求真诚作为立身之本。《论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谨而信,泛爱众。”守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在古人看来,诚是内在的品质,信是外在的表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只有遵循真诚心灵的要求而做出的实在行为,才具有感染他人的魅力和力量。
  现如今,面对生活中各种利益的诱惑,我们更应该严守道德、良知和法律底线,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既不欺骗自己,也不失信于众,让诚信意识不仅熔铸于我们的信念中,更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

诚信是处世之本


  诚信不但是一种自尊、自重、自爱,更是真实的自我、坦荡的自我、诚信的自我。这是一种光荣。有了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有了诚信才能立足天下。孔子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是说人如果没有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于世、立足于社会,就像是大车没有了车辕与轭相连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接的销钉,它还怎么行走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把与朋友交往是否遵守信用纳人每天反省的主要内容之一。荀子则从家庭和谐的角度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在荀子看来,要想保持父子、兄弟关系的和睦,就必须以诚信为基础。孟子更是把诚信提高到了“五伦”的高度,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对于以诚实守信为立身处世之本的人而言,诚信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庄子》记载了尾生抱柱的故事。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约定在桥下相会。然而到了约定时间,那个女子却没有来。此时,洪水不断上涨。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尾生没有离开,一直抱着桥柱守候在那里,直到洪水无情地将他淹没。尾生固然有执拗呆板的一面,但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把守信作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
  《韩非子》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以教子的实例反映了曾子对诚信的重视。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闹着要跟随。妻子哄骗孩子说,你好好听话,不要跟我去,等我回来就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妻子回家后,吃惊地发现丈夫竟然真的要杀猪,赶紧阻止,说我不过是哄骗孩子罢了,你怎么还当真呢?曾子却说,在小孩子面前是不能撒谎的,他们年幼无知,从父母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如果父母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而且现在哄骗了孩子,孩子将来也不会信任父母。这样一来,父母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曾子毅然把猪杀了。由此可见,待人要真诚,不能欺骗别人,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更应言而有信,诚实无欺。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将诚信视为千金不易的可贵品质,关于诚信的历史故事更是比比皆是。所谓“君子养心,莫善于诚”“宁失千金,不失诚信”。然而,现实生活中,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诚信缺失现象屡屡发生:说假话、办假证、购买假发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明星逃税、设法骗保、虚假广告、网络诈骗……正是这些不诚不信现象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怀疑、猜忌和不信任感,从而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反身而诚”,重视诚信对人的塑造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诚信是立业之基


  除了对个人品行的塑造以外,诚信在成就事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论语》记载了子张问学的故事。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則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孔子看来,信与恭、宽、敏、惠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共同构成了“仁”的基础,成为建立功业、赢得众人拥护的前提。荀子认为诚信可以促使经济发展、商业兴旺、国家繁荣。他说:“商贾敦悫无诈,则商旅安,货财通,而国求给矣。”
  反观中国历史,各个朝代都有依靠诚实守信而取得巨大成就的著名人物。春秋战国之交的“陶朱公”范蠡,三次经商均成巨富,而后又三散家财。后世许多生意人都供奉他的塑像,尊其为“中华商祖”。范蠡在经商过程中非常重视诚信,流传后世的陶朱公商训、十二戒、经商十八法等集中体现了以诚聚财、以德致富的经商思想。古代中国商人以“儒商”闻名于世,儒商的基本价值观就是诚信经营、童叟无欺。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在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总结经商经验教训的书籍,如《三台万用正宗》《生意世事初阶》等。这些书对诚信的论述可谓不惜笔墨。至于零散呈现于地方志、家规族谱、文艺作品和个人文集中的反映诚信经商的故事、实例、训言,更是比比皆是。
  当然,典籍文献中也有一些反例,体现了失去信誉所带来的恶果。明代刘伯温的《郁离子》记载了济阴商人失信的故事。济阴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趴在水中的浮草上,大声呼救。有个渔人撑船去救,还没等到那里,商人就迫不及待地喊:“我是济阴的富人,如果你能救我的命,我给你一百两银子!”渔人用船载着他到了岸上,商人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渔人说:“刚才你许诺给一百两,怎么现在却只给十两?”商人听完勃然大怒,气冲冲地说:“你一个打鱼的人,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突然得到十两银子,还不知足吗?”渔人只好不高兴地离开了。又一天,那个富人乘船从吕梁顺流而下,撞到礁石翻船了,原来那个渔人就在那里看着。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救他啊?”渔夫轻蔑地回答:“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了不算的人。”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一阵就沉没水中了。不可否认,这个故事具有偶然性,但是商人得不到好的结局却是必然的。因为一个人尤其是经商者如果不能做到诚实守信,便会失去众人的信任,一旦失信于人且又处于困境之中,其下场便可想而知了。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黄金资产。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诚信,才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的“通行证”,资本才可以有序有效地流动。因为诚信是灵魂、是生命、是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失去诚信,企业必将衰亡,市场经济也无从持续。百年老字号六必居酱园秉承“黍必齐,曲必实,湛必洁,器必良,火必得,泉必香,京华古都传统,必严必信”的古训,以诚信铸造金字招牌,历经沧桑而常青不衰。明清时期,晋商、徽商、浙商、粤商都以诚信传家立业,引领商业风骚数百年。今天中国的金融经济,规模达到几十万亿,每笔交易都有信用在其中。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必须诚信经营,才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那些不守信用、不讲诚信的企业,即便一时兴盛,也终将因信用“赤字”而被淘汰出局。

诚信是为政之要


  诚信在政治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晋文公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信用,是国家的宝物,是保护百姓赖以生存的根本。《论语》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上级官员能够以信任待人,民众就没有敢不真情相待的。荀子则强调“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君主地位尊贵,但是如果不真诚就不会受到尊敬。“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政策法令取信于人民的,国家就会强大;政策法令失信于人民的,国家就会衰弱。《贞观政要》讲:“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君王保住基业的根本,只有讲诚信;树立了诚信,天下才没有与君王二心的人。
  政府要实現长治久安,必须取信于民。孔子认为,政府要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秩序井然的社会,在处理与民众的关系时就要以一定的道德原则来对待民众,为政者首先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贡曾请教孔子治理国家之道,“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充足的粮食、充足的军备、人民的信任三者之间,如果必须去掉一项的话,先去掉军备,再去掉一项的话,去掉粮食。因为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一旦失信于民,国家就会垮掉。可见,孔子是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孔子告诫人们说:“言必信,行必果。”说话首先要讲诚信,“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要以金玉为宝物,而要以忠信为宝物。


商鞅徙木立信的画像砖

  《史记》记载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秦国孝公时期,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令,并让老百姓遵循,就必须要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支持。于是,商鞅想出一个方法,他命人把三丈高的木头立在国都的南门,说有能把这木头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的赏赐。百姓感到非常奇怪,哪能这么容易就得到十金,所以没有人去搬这根木头。随后,商鞅又说,搬者赏赐五十金。有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根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政府诚信不欺。这一做法,让秦国民众相信商鞅言而有信,从而使新法得以顺利实施。宋代王安石写诗赞商鞅:“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理家也好,治国也罢,都需要讲信用。政府信守承诺是取信于民众的第一要素,它既体现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表现了从政者对自身的尊重。东汉时期“郭伋待期”的故事同样也是从政者重约守信的典范。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东汉时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为官清廉,信义为先,对待百姓素来注重恩德。任并州太守时,他到西河郡美稷县巡查。当地数百名骑竹马的孩子闻讯后,自发聚集在道旁欢迎,并问他:“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时我们还要来迎送。”郭伋计算日程后,告诉了孩子们。由于公务非常顺利,郭伋比原定日期提早一天完成。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他就在野外的亭中露宿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才入城。郭伋身为太守,却不肯失信于小孩子,宁可露宿野外也要在约定的日期与孩子们告别,可以说做到了守信的极致。
  从政者应该精诚于内,行为世范。《庄子》云:“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只有精诚发于内,方能感动他人,进而影响社会。古今中外,凡是从政者情操高尚、重视信誉,社会的风气就正,国家才会兴旺;反之则会诚信缺失,人心涣散,社会道德走向下坡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丧失诚信的反例。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匆匆赶到,当他们得知这是君王为博宠妃一笑而使用的花招后,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也不再应召而来。一天,西戎大举攻周,幽王再燃烽火时,诸侯不以为令。结果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颓。”诚信是国家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道德支柱。政府诚信作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发挥着主导和推动作用,因此政府更要以自身诚信为表率,引领社会诚信建设,这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选自《中国领导科学》,2018年第6期。有删节)
其他文献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邀僧至,孤吟对竹烹。  碧流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其余不敢费,留伴读书行。  ——〔唐〕李德裕《故人寄茶》  很多人认为,喝茶是有闲有钱人的消遣。事实绝非如此。  也有人认为,工作这么忙,哪里有时间喝茶。事实恰恰相反。  忙字拆开了是“心”“亡”两个字。古人造字时已经告诉我们,忙着忙着心就亡了。心都亡了’人的
期刊
一、开国七十有多盛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像西汉(前202—8)、东汉(25—220)、东晋(317—420)、北魏(386—534)、唐(618—907)、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辽(916—1125)、金(1115—1234)、明(1368—1644)、清(1644—1911)等都是延续了上百年的朝代。  那么,这些王朝在开国七十年时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方位呢
期刊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a,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b。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c,而后枝葉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d,如建承露之茎e。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f,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g,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
期刊
如果说金文在青铜器上被大量铸制,是篆书在文化领域中称雄的第一个显赫标志,那么,随着篆书的进一步发展,战国时期秦国“石鼓文”的出现可以说是一种向巧过渡的信号。  石鼓文是刻在鼓形石上的籀文,也是我国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刻石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唐初在陕西凤翔出土了十个石鼓。它们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不同看法。唐代张怀瓘、韩愈、韦应物等认为是周代石刻,宋代郑樵与近代人则认为是秦代的。目前,关于石鼓文的确
期刊
《易》,又称《周易》,是“十三经”之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此书颇为喜爱,《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马王堆帛书《周易》之《要》篇也有“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说法。《论语·述而》更记载孔子的言论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认为这部书对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意义。那么,如此受孔子重视的《周易》,究竟是一
期刊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大诗人李白的这首《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不仅感动了作为当事人的杨玉环和李隆基,而且将后世很多人引入到对美人美貌以及那场繁华如梦的盛宴的无限遐想之中。连云彩都想拥有跟杨贵妃一样的华丽衣裳,连花儿都想拥有像杨贵妃那样的娇美容颜……这样极尽浪漫的诗句,让人分不清到底是人更美,还是诗更美。当我们从沉醉和想象中抽身,细究字词时,会发现诗中
期刊
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有很多熠熠生辉的亮点,这些亮点大多是从古典诗词中采撷到的精华,比如《东风破》中的这句: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人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句中的那个“瘦”字,用得尤为精彩。我们的思绪仿佛瞬间被拉到凄清晦暗的雨季,一缕在古代中国袅袅升起的尘烟,悄悄弥漫在眼前鼻间,熏出了泪水,熏黄了记忆。  这种“瘦”,是在物理形态基础上,生长出来的诗意之“瘦”。这种“瘦”,抽去了身体中
期刊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为本宗族的子弟而作,其中特别重视读书和学习,这当然与颜氏家族是士大夫阶层有关,但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重视读书学习的优良传统。《颜氏家训》中专门有一篇“勉学”,讨论了有关学习的动力、目的、方法以及学思关系、知行关系等问题,其中很多论述仍具有现代价值和借鉴意义。位于浙江余姚王阳明故居内的王阳明像  关于学习的动力,颜之推提出了两点:一是“人生在世,会当有业”。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期刊
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a,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况于人乎?况于己乎?  ……  当其援琴而鼓之也,其视也必专,其听也必切,其容也必恭,其思也必和,调之不乱,醳之甚愉b,不使放声邪气得奸其间,发于心,应于手,而后可与言妙也。是故君子之于琴也,非徒取其声音而已。达则于以观政焉,穷则于以守命焉。尧之《神人》,舜之《南风》,武王之《克商》,周公之《越
期刊
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  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绿蓑笠青蒻。  今年土脉应雨膏,去年不似今年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  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  (《杨万里集笺校》)  【评析】  打春牛又称“打春”“鞭春”“鞭春牛”,是古代立春节俗之一。立春打春牛本是大人们的事,官府通过打春牛的习俗,提醒农家春天已至,应该及时播种谷物,不要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