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zf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用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课程改革进行探索,树立和落实语文的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笔者认为,学会审美,会让学生的心灵更精彩。审美的语文课堂,是现实和未来向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是否“美”。
  学生在阅读中与课文里人物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感情与感情的碰撞、人格与人格的沟通、心灵与心灵的交往。利用课文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体验、欣赏和感悟课文里人物心灵之美,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出精彩的课堂,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本人有了些许感悟,愿与大家享而共之。
  一、审美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上课伊始,学生还可能沉浸在课间的愉悦之中,心中浮躁。若教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效果势必不佳。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漫长的岁月中,在血与火的历史上,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结下了深情厚意,他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当离别的哭泣声与汽笛的长鸣声交织在一起,当志愿军从车窗外伸出手,探出头跟亲人再见时,当列车越开越远,想想再也见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再见了,亲人”。一段激情洋溢的话语,立刻把学生带到难忘的告别场面,为感悟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刻骨铭心的一幕幕真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不同的文本表达不同的感情,这就要求教者具体情况具体运作,定下一个与文体内容相协调的感情基调。
  二、审美要选好切入点
  教材中的文本大多是一些经典范文,是美的化身。学习课文切忌教者思路不清,思维跳跃,一会儿讲词,一会儿讲句,一会儿内容分析,如天女散花,把学生弄得一头雾水,这样的课非但不美,而且可以说是杂乱无章。选准一个美的切入点,就要选准“美”的所在,然后以“美”为中心,以一贯之。如《索溪峪的“野”》一文,最打动人心的是一个字——“野”:这里的山野、水野,这里的野物“野”性十足,连来这里游览观景的游人也返璞归真,渐渐变得“野”起来。作者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在写景中表达了自己心情的“美”。我们把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野”字上。不利于表现主线的,我们都应弃之不用。
  三、审美要培养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悟能力。良好的语感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言方面积累,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各方面知识积累,有一定的语文素养,有深刻的生活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说,各科的学习都在学习语文。语感的培养要十分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既要朗朗书声,又要默默沉思,要把语言还原成形象。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整篇文章的基调是悲伤的,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去读,但回忆总理生前往事时,就用高亢、自豪的语调去读,让学生在时而低沉时而铿锵的语感中去感悟送行场面凄凉的美,从内心深处对总理产生深深的敬意。可见审美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是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四、审美水平的培养要循序渐进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阅历非常有限,审美水平也只在一些基本层面。这就要求教者从实际出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挖掘学生美的潜能。如学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先让学生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两个词语中感受美,然后抓住“正是这样”这句话引导学生感悟出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最后体味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风情、境界的美。
  五、审美培养允许学生合理误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对文体的理解总是一种“误读”。因为它不可能与作者意愿完全重合,它总是带着学生经验、思想与认识水平的印记。如对“早起的鸟儿有虫吃”的理解是教育人要勤奋,而有的学生却说成“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我们无法用成人的眼光评判孰是孰非,只能鼓励学生这种创造性思维。不过“误读”应具有合理性,并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比如那种完全背离文本,认为“狐狸花言巧语骗乌鸦嘴里的肉是最聪明”的叛逆性误读是不可取的。
  六、审美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语文学科愈来愈凸显了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如何引导学生在充满人情味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文本中自主去感悟教材的美,发展语言艺术的美成了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这就要求教者要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文章的第1~3自然段在写法上非常相似,教者在学习这一课时可以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自主去学习文本的二、三自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中朝两国之间深情厚谊的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在汇报交流中体会到思维交汇的美。
  总之,有审美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师生的激情,涌动着师生的灵感、弥漫着浓厚的人情味,有序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生态。审美的课堂是师生生命力焕发的场所,是师生自由对话的舞台,是师生气象万千、充满生机的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广阔天地,是诗意与创意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语文课堂因此而精彩。
其他文献
猎头一词是“舶来词”,这里意为物色人才的人.“头”者智慧、才能集中之所在,“猎头”特指猎夺人才,即发现、追踪、评价、甄选高级人才.专门从事中高级人才介绍和引进的中介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想象奇特,易于激发儿童朗读的兴趣,驱遣他们的想象。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语文教学应把识字、写字和朗读作为重点。
2012年,对厦门火炬高新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新一届高新区领导班子带领全体火炬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勇拼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一年,火炬高新区
【摘要】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业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这种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问题,其中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成为了施工成本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就针对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的主要内容,探究工程造价预结算跟施工成本管理的关系,以期更好的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工程造价;预结算;成本管理  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大
期刊
【摘 要】声乐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也有一套完整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但它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万事开头难”,高中生从生理上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标准,“变声期”基本结束,在普通高中学校里,由于高考中艺考文化成绩偏低,部分考生将艺考作为上大学的“捷径”。本文就“普通高中音乐高考的声乐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歌唱教学 气息 发声练习  【中图分类号】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
排污收费制度是环境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在其中占据核心位置,可作为一项有效的经济措施对环境进行管理.自从实行排污收费制度以来,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就在不断提高
期刊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相关产业及产品的发展与创新,互联网的环境与运作究竟如何,这是很值得人们关注的.
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来形容电视剧新版从筹备、拍摄到发行、播出的过程,并不为过.从2002年最初立项到2010年9月2日北京卫视全国播出,将近8年的等待考验着千万观众的耐心,同
焦化厂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如何减少焦化过程中的废气,减少对大气的污染,是各焦化厂的首要任务.本文主要介绍了焦化废气的种类,并论述了焦化工艺中大气污染产污环节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