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四川古树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aweiai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们的印象中,四川的茶树大多是低矮的灌木,那些高耸入天的古茶树应该是不常见的。其实,川地是最早有茶文化记录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些被称为“活化石”的古老野生茶树的真身全貌。
  四川这些野生古树茶,深藏在人们所陌生的山谷丛林之中,千百年来,散发着特殊的果香与韵味,只要你饮用过它,一定不会忘记它清甘醇厚的滋味。
  在这之前,我还没有在川地见过高大的乔木古树,只是品饮过以这种乔木大叶种制成的枇杷红茶。
  枇杷红茶,芽头重实、黝黑,闻着就有醇厚细腻的果香,冲泡时香气兰馥桂馨,滋味醇和鲜爽。这一类的茶,往往可以冲泡二十道,茶味自有一股阳刚之气。当时很奇怪,为什么叫“枇杷红茶”,得知既是因为其成熟的叶片如枇杷叶般巨大,也因为茶的滋味当中有着特殊类似枇杷的果香。
  去看看这些野生古茶树的想法,藏在心中已久。今春特意约了数位茶友一同前往成都郊县的崇州,准备一睹这些古树茶的风姿。
  崇州古称崇庆,崇庆枇杷茶起源于崇州市的三郎镇、怀远镇、万家镇、苟家乡一带的邛崃山脉,生长在海拔1000米左右云雾缭绕的高山上。其实崇庆枇杷茶的种植历史颇为悠久,据清朝光绪版《崇庆州志》物产篇记载:“枇杷茶高一丈,二丈,叶粗大、名粗毛茶,近有取其嫩尖充普洱者,味亦颇类……”,清代即以此茶为原料制作“龙门茶”入贡。
  高达一二丈的古树,旧时取其嫩尖当成普洱。实际上,枇杷茶的滋味并不亚于古树普洱。
  崇州有一条崇庆路,号称“中国最美的公路”,这个时间进去,山野空旷,桃花、油菜花开得最美。正是在这样美丽的山野,生长着古老厚味的好茶。
  从成都驱车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文井江镇。崇州的文井江镇,地处川西平原与邛崃山脉的交接地带,被称为枇杷茶之乡。在明清时,因万姓人氏聚居于此,而得名“万家坪”,后又称万家乡公所、万家乡,2006年才更名为文井江镇。此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秋短,冬夏长,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这里大山深处,可以看到诸多密布的古茶树。据称崇庆枇杷茶树龄最长的是文井江镇大墀山的一棵老茶树。往大坪村的山路很陡,车子开起来很费力,在陡坡时离合器都会传来焦味。还好,从山脚不到半小时就可以到达山顶,近百亩的“枇杷茶示范园区”,就在眼前。我们所寻的,却是高大的古茶树,这些孤傲伟岸的野茶,孤单地散落在一片片山野深处,四周杂木芳草丛生。
  有一些枇杷古茶已为茶农驯化。行走路途中发现的茶园,正是与棕榈树、杉树杂居的生态茶园,茶园中那些移植多年的枇杷茶树,已在这个时节冒出绿芽。我们所看到的这一片茶园,栽种有30多棵的古茶树,有数棵古茶树被矮化过,其他的,多还是三四人高的大树,有着明显的主干,树干上银斑点点。这些古茶树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成熟的叶片大如枇杷叶,似巴掌般的大小,叶脉清晰。它们的茶芽,一律是芽孢的形态,舒展开的芽孢有两三片鳞片,类似于笋的“壳片”。
  采摘一片芽叶,发现味道清甜厚醇,回甘迅即。这些茶树,就连枝干都散发着这样的清香,以致于当地茶农有时候还煮茶枝来饮用。
  现在的枇杷茶,价格已经很高。底质好、制作工艺得当、品相漂亮的红茶,价格甚至可以卖到好几万元,而早些年,农家以枇杷茶制作的绿茶,价格才能卖几十元。在普洱古树茶热炒的背景下,这些古茶的价格或将越来越高。
  茶园的茶农谈到,他们以前都还喜欢那些矮小的灌木茶,除了采撷方便,还因为这些茶的滋味苦涩味足,喝得过瘾,以前还嫌枇杷茶滋味太淡呢。大坪村的山路,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茶园,多为老川茶的群体性品种,成熟的叶片并不大,与枇杷古茶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
  山路不远,就可以看到一棵10多米高的古茶树,这就是被誉为“四川枇杷茶王”的古茶树了。这一棵古茶树的胸径约50公分,跟离地面约半米的主干上,开始分叉为两个支干,树体巨大,整体呈三角状,树势较旺。“茶王树”与竹林相处,更为生态,“茶王树”下的小茶树颇多,应是茶果落下而自然生长。
  同行的茶友特别兴奋,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四川见到这样的古树茶。
  下山的路上,依然可以见到那些散落于山间的古树茶。在一间农家院子前,远山层叠,门前的一棵老树长势见差,略见枯萎。这个院子曾被作为研究古树的基地,可惜古茶树还没有保护好。而另一棵在菜园里的老茶树,却依然生机蓬勃,芽叶繁茂,在主干上斜生着另一支干,皆已长满青苔,泛着银白色的树斑。主人家正在菜园里,说每年都要采茶,采摘起来也不难,只要爬到树上就能采。得到主人家的同意,我们准备采一些芽叶回去试制枇杷红茶。采摘鲜叶,低矮处还算容易,若要爬到树上,久了就比较辛苦。还好枇杷茶的芽头也较为硕壮,采摘起来至少比绿茶的茶芽容易得多,很快即可采到满满的一捧茶芽,而茶芽经过手心的温度,已经有果香隐隐散发,令人欢喜。
  油菜花开的另一个山头,也就是我们要找的另一片古茶园。
  在山涧或山顶,都可以瞥见古树茶的踪迹,就像散落在大山里的绿色珍珠。
  行走在山间地头,随处可见野菜或可供入药的药草。大片的油菜花田,散发着令人陶醉的香氛,满山遍野的金黄油绿,画着丰收的符号。有的古茶就坐落在油菜花田里,画面感甚美。山路边的崖石缝隙,也都可以看到古树茶的踪影。只是枇杷茶到了这片山头,其滋味却变得苦涩了,或是因为土壤的关系,这片山头可见,煤矿。
  有台湾的茶商在这里成立了保护茶树的团队,呼吁大家爱护古茶树,不久之后,可能会开发出一系列的茶品。
  入山不远,柑桔、松杉、核桃,这些经济作物与古茶共存。与云南的许多古茶山一样,行走在山路间,入眼就可以见到苍老的古树茶。这一片山头的古茶树可以找到上百棵,有很多就在路旁生长着,看来老天颇为慨慷。天地之间滋长的古茶,沉默而芬芳,这是千百年来的茶的衍化踪迹,也是川地茶事发源的重要见证。
  据四川品种专家钟渭基教授介绍,不管是在崇州,还是大邑、邛崃、彭州、都江堰等可以看到这些古茶树的踪迹。在四川省,有23个县都有野生古茶树,从金沙江沿岸到长江,从川西到川东,再到大凉山区,雷波、马边县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都有胸径半米以上的大茶树。这与黔北、滇东北发现野生大茶树的分布区相连接。四川大茶树不是从云南引进的,更不是云南大叶茶的后代,是一个在当地经长期演化的古老的自然分布群落,与云南大叶茶同样古老。
  满口回甘良久的枇杷茶让我们产生了制作它的想法。
  采回的芽叶极少,制作起来难度有些大。这些茶芽萎凋之后变化并不大,略有果香,揉捻之后,试着用湿的绵布包起让它发酵,期待制成的枇杷红茶。
  20个小时后,仍未完全红变,正是因为茶芽肥厚韧性之故。以家用暖风机烘干即可,虽然技艺欠缺,却也可以饮用了。
  不到半两的成品枇杷红茶,似乎更像是“红乌龙”茶,乌润中藏着隐隐的绿,干茶有着沁人的芳香,是山野带回的满满气息。冲饮之时就已传来花香,入口清润细活,留在喉间的甘甜丝丝不绝,那种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野生枇杷茶香,让人印象深刻。品饮这样的滋味,也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收获与喜悦。
其他文献
孟秋时节,金风送爽,茶香秋韵。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在熹茗会所举办的“茶韵悠雅悦读会”,这是福建人民出版社为其新鲜出炉的两部茶书《乌龙悠韵》《红茶雅颂》而举办的读书茶会。这两部书由资深茶人、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主编。手握一盏香茗,拥书在手,徜徉在吴老师为我们呈现的乌龙茶与红茶悠雅茶韵中,流连忘返。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知灼见,是她事茶20余载的珍贵心得和真情流露。  书中选取了福建首创的乌龙茶与红茶,从识茶
期刊
温良恭俭让。是一个人表现于外的做人态度、行为风范;是根植于内的人格修养与文化底蕴的积累。所谓温良恭俭让,是出自《论语·学而篇》,说明孔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种行为规范和做人态度来处事待人,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赞赏。温良恭俭让是古代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  面对现代的社会生活。人们常常感叹社会秩序日益出现暴躁、傲慢的现象,社会风气渐渐变成奢侈放纵,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优美传统作风哪里去
期刊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杯无。”很早就喜欢这首诗,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那“红泥小火炉”带来的温暖亦如一袭柔软厚实的秋香红大氅。待手头有了这小巧而朴质的红泥炉时,煎水煮茶的时候多过了温酒把盏。  稍有闲暇,取几根潮州油薪竹或者是“明子”引火,龙眼木炭敲成小块松松地放上去,待明火过后,木炭便有了几分微红,此间执扇,扇得炭红火旺,趁机把橄榄炭铺上一层,再扇,只听炉中细碎的噼啪声响,火
期刊
907年,大唐王朝转身走进了一片如血残阳中,奏响了末世挽歌。随之而来的是频仍的战乱与朝代更迭,分裂动荡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重新统一了南北方,续写了历史。  宋祖最初的“杯酒释兵权”之举注定了这是一个尚文轻武的时代。一个属于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代推行“以儒立国”的国策,文士们遂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在引领着文学与艺术的新风尚。赋诗、
期刊
茶,生发于山间的普通草木,却因为中国文化和礼仪的主导与渗透,进发出异乎寻常的精神内涵,与道、与禅,甚至与人间的冷暖甘苦都维系在一起,并衍生出多姿多彩的茶事活动。  2013年8月30日,在厦门仙岳山天竺岩寺,由台湾郑福星茶业主办的“邀月禅缘”秋韵茶事,从多角度诠释了茶道茶艺之美,让参会的茶客们沉醉于茶禅一味的和乐之中,亦像是一次对自己身心安顿空间的洗礼。而有幸结缘相识的十七位司茶、司侣,她们更像是
期刊
少年壮志  钟渭基,1934年生于浙江省诸暨新壁乡,1954年农校毕业时由学校选送考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现浙江大学茶学系前身)学习。1956年,怀着参加大西南建设的豪情壮志,钟渭基来到四川,被分配到灌县茶叶试验站(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2年迁址重庆永川,现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工作。回忆起当年刚刚从学校毕业,他说,想法很简单,目的是为国家创造外汇。当时的茶和丝绸以及柚油都是很重要的物
期刊
中国人历来对身外的自然万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数千年上下求索,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彻底了解宇宙、自然万物,包括生命现象的奥秘或规律。  “活到老,学到老”,是儒释道杂俗各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人生。  这个“学”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要“能尽人之性”,还要“能尽物之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赞天地之化育”,甚至可以与天地一样永恒无疆(“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期刊
世间利碌,红尘漫散,迎着熙攘的人群,感怀世事无常与无奈……寻一方净土,不仅是要远离尘嚣,更是承载思绪的精神家园。只要有时间,青年画家林深都会选择在他的工作室渊渊堂安静地品茶作画。这里是他的画室,更是他最愿意驻足的茶室。  在他的画作《氤氲含翠》的创作体会中,林深写道:“我力求找寻对传统精神的回归”,这也是走进他的茶室时最直观的感受。古意盎然间青烟袅袅,烘托出难以言状的古韵雅趣。静而松,雅而娴,泡上
期刊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茶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品茶是—件趣事,也是一件雅事。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品上一道武夷岩茶,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驱除疲劳,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在品茶的过程中,许多朋友对武夷岩茶醇厚的岩韵情有独钟,对其中蕴含的清甘滋味欲罢不能,以至于有的人
期刊
2003年春天,正当SARS肆虐两岸三地与亚洲大部分地区,所有出入境的人均需受到严格检查的敏感时机,有一位勇敢的台湾人却昂首阔步地踏进了云南省澜沦县,以每年22万人民币的代价揽下景迈山的万亩古茶园。他,就是蔡林青,来自台湾新竹的客家人。  由于当时台地茶价格比古茶树贵,为了多种一公斤16元的台地茶,村民宁可让古茶树一株株地躺下。而世代在新竹北埔种茶的蔡林青。疼惜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一年连同收茶要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