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韵的来源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teach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勇
  武夷山著名茶人,武夷山市清风茶叶公司总经理,中国茶叶学会会员。南平市海峡茶叶交流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茶叶生产一线,并对武夷岩茶文化历史有精深研究,为许多报刊撰写有关茶叶文章。
  品茶是—件趣事,也是一件雅事。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品上一道武夷岩茶,不仅能放松心情,还能驱除疲劳,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在品茶的过程中,许多朋友对武夷岩茶醇厚的岩韵情有独钟,对其中蕴含的清甘滋味欲罢不能,以至于有的人喝惯了武夷岩茶,再喝其他的茶便索然无味、不能尽兴过瘾。
  有人说岩韵是青苔味、也有人说是石头味,而实际上,“岩韵”是武夷山茶人对武夷岩茶的特称,表明武夷岩茶与其他产区茶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岩韵”就是“武夷乡土香”,是岩茶内含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离开武夷山这片土地,这种香气滋味便无法形成,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对武夷岩茶欲罢不能的原因所在。
  影响岩韵形成的条件有很多,而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武夷山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生长的茶叶品质优良,配上娴熟的制作工艺,制优率极高。根据茶树生长环境不同,武夷岩茶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有正岩、半岩、外山、洲茶之分;也有名岩、丹岩、广岩之别。前者是传统的分法,后者是现在的区别。清乾隆学者董天工编撰的《武夷山志》中写道:“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产,惟武夷为最。他产性寒,此独温也。其品分为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次之。”这是对武夷岩茶概念的最早记载。
  对于武夷岩茶产地的鉴定,清代名僧释超全曾在《武夷茶歌》记载:“凡茶之产惟地利,溪北地厚溪南次。平洲浅渚土膏轻,幽谷高崖烟雨腻。”这段文字形象地记录了武夷岩茶的产地分布情况,并对武夷山茶园作出过鉴定:
  (九曲溪)溪北比溪南土层深厚;而平洲浅渚的茶园土壤瘠薄,幽谷高崖的茶园多云雾。根据新的地理标志定义,种植在武夷山辖区2800平方公里范围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出产的乌龙茶都被称之为武夷岩茶。
  武夷山,有广义上说的武夷山脉,狭义上的武夷山即指武夷山景区,还有是指武夷山市所辖行政范围。武夷山景区原是海底沉积岩,后随武夷山脉抬起形成,与花岗岩地貌不同,砂砾岩容易受到光、雨、风等方面的侵蚀,亿万年来形成今天的崖崖壑壑特征。丹霞地貌是一种由红色沙砾岩层经崩塌和风化而形成的地貌。红色沙砾岩土壤介于“烂石”、“砾壤”之间,是发育成熟的土壤,有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利于渗水等特点,对茶树吸收养分很有好处。唐朝人陆羽在《茶经》中有过这样的描述:“茶,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在武夷山,丹霞地貌主要集中于在武夷山风景保护区,并向周边辐射、蔓延。因此,处于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的茶山是武夷岩茶的著名产地,主要出产“正岩”高品质茶叶,这其中尤其以“三坑两涧”最为有名。“三坑两涧”对于喜欢武夷岩茶的朋友来说可谓如雷贯耳,大家都以能够以喝到“三坑两涧”的武夷岩茶为幸。另外,母树大红袍也位于武夷山风景保护区的九龙窠内。相对于“三坑两涧”古代就有名的产区,现如今景区范围内茶园遍布,所出的茶品屡屡在茶赛事中获奖,其品质并不在“三坑两涧”之下。可以这么说,武夷山风景区内名茶如星,优越的生态环境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他文献
决定要举办茶汤作品发表会,不管是个人或几位泡茶师联办,都必须做好事前的准备。泡茶师要有完整的工作流程规划,否则光有一手泡茶功夫,遇到不同的处境和人就乱了阵脚,那仍是不够成熟的一个作品。有些泡茶师认为茶汤创作应该很自由的,要随遇而安,不能强求。既然很想将茶汤作品发表会办得行云流水,有一些指挥工作是非执行不可的。此篇提出备忘录让大家参考。  一、首先要给茶汤作品发表会定位,决定它的规格、性质、形态、人
期刊
有一次看到许玉莲老师写的茶文,提起品饮老六堡茶的时候,茶气可以通达身体经脉,品饮感受殊为独特,心中就惦记上了。后冒昧提出可否品饮到她说的这款茶,她爽朗地答应下来。不日,许老师寄来一份快递,一个普通的绿茶纸罐,拆开一看,却是我一直惦记的、珍贵的老六堡——遇到这样的茶,就一定要选择在最安静的时间来品饮。  六堡茶因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六堡茶的传统工艺中,散茶系摘取一芽
期刊
孟秋时节,金风送爽,茶香秋韵。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在熹茗会所举办的“茶韵悠雅悦读会”,这是福建人民出版社为其新鲜出炉的两部茶书《乌龙悠韵》《红茶雅颂》而举办的读书茶会。这两部书由资深茶人、茶道表演艺术家吴雅真主编。手握一盏香茗,拥书在手,徜徉在吴老师为我们呈现的乌龙茶与红茶悠雅茶韵中,流连忘返。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知灼见,是她事茶20余载的珍贵心得和真情流露。  书中选取了福建首创的乌龙茶与红茶,从识茶
期刊
温良恭俭让。是一个人表现于外的做人态度、行为风范;是根植于内的人格修养与文化底蕴的积累。所谓温良恭俭让,是出自《论语·学而篇》,说明孔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五种行为规范和做人态度来处事待人,赢得别人的信任与赞赏。温良恭俭让是古代中国人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  面对现代的社会生活。人们常常感叹社会秩序日益出现暴躁、傲慢的现象,社会风气渐渐变成奢侈放纵,中国人温良恭俭让的优美传统作风哪里去
期刊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杯无。”很早就喜欢这首诗,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那“红泥小火炉”带来的温暖亦如一袭柔软厚实的秋香红大氅。待手头有了这小巧而朴质的红泥炉时,煎水煮茶的时候多过了温酒把盏。  稍有闲暇,取几根潮州油薪竹或者是“明子”引火,龙眼木炭敲成小块松松地放上去,待明火过后,木炭便有了几分微红,此间执扇,扇得炭红火旺,趁机把橄榄炭铺上一层,再扇,只听炉中细碎的噼啪声响,火
期刊
907年,大唐王朝转身走进了一片如血残阳中,奏响了末世挽歌。随之而来的是频仍的战乱与朝代更迭,分裂动荡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直到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策划了“陈桥兵变”,重新统一了南北方,续写了历史。  宋祖最初的“杯酒释兵权”之举注定了这是一个尚文轻武的时代。一个属于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宋代推行“以儒立国”的国策,文士们遂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也在引领着文学与艺术的新风尚。赋诗、
期刊
茶,生发于山间的普通草木,却因为中国文化和礼仪的主导与渗透,进发出异乎寻常的精神内涵,与道、与禅,甚至与人间的冷暖甘苦都维系在一起,并衍生出多姿多彩的茶事活动。  2013年8月30日,在厦门仙岳山天竺岩寺,由台湾郑福星茶业主办的“邀月禅缘”秋韵茶事,从多角度诠释了茶道茶艺之美,让参会的茶客们沉醉于茶禅一味的和乐之中,亦像是一次对自己身心安顿空间的洗礼。而有幸结缘相识的十七位司茶、司侣,她们更像是
期刊
少年壮志  钟渭基,1934年生于浙江省诸暨新壁乡,1954年农校毕业时由学校选送考入浙江农学院茶叶专修科(现浙江大学茶学系前身)学习。1956年,怀着参加大西南建设的豪情壮志,钟渭基来到四川,被分配到灌县茶叶试验站(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1962年迁址重庆永川,现重庆市茶叶研究所)工作。回忆起当年刚刚从学校毕业,他说,想法很简单,目的是为国家创造外汇。当时的茶和丝绸以及柚油都是很重要的物
期刊
中国人历来对身外的自然万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数千年上下求索,为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就是要彻底了解宇宙、自然万物,包括生命现象的奥秘或规律。  “活到老,学到老”,是儒释道杂俗各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与人生。  这个“学”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要“能尽人之性”,还要“能尽物之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赞天地之化育”,甚至可以与天地一样永恒无疆(“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期刊
世间利碌,红尘漫散,迎着熙攘的人群,感怀世事无常与无奈……寻一方净土,不仅是要远离尘嚣,更是承载思绪的精神家园。只要有时间,青年画家林深都会选择在他的工作室渊渊堂安静地品茶作画。这里是他的画室,更是他最愿意驻足的茶室。  在他的画作《氤氲含翠》的创作体会中,林深写道:“我力求找寻对传统精神的回归”,这也是走进他的茶室时最直观的感受。古意盎然间青烟袅袅,烘托出难以言状的古韵雅趣。静而松,雅而娴,泡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