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胃癌的关系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yb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白细胞介素(IL)-1β-31、IL-1β-511和IL-1受体拮抗因子基因(IL-1RN)多态性在北京地区胃癌患者及慢性胃炎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IL-1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胃癌的关系.方法收集北京地区57例胃癌患者和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入选患者的IL-1基因多态性情况,并比较这些基因多态性在胃癌组和慢性胃炎组的分布差异.结果IL-1β-31C等位基因在慢性胃炎组和胃癌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9 2%和61.4%,胃癌组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携带IL-1β-31C等位基因增加胃癌的风险性,IL-1β-31C/C纯合子型的胃癌风险OR值为2.4(95%CI=1.0~5.9).IL-1β-511 T等位基因在慢性胃炎组和胃癌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7.9%和65.8%,胃癌组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携带IL-1β-511 T等位基因增加胃癌的风险性,IL-1β-511 T/T纯合子型的胃癌风险OR值为3.8(95%CI=1.5~9.7).IL-1RN*2等位基因在慢性胃炎组和胃癌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8%和11.4%,胃癌组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携带IL-1RN*2等位基因增加胃癌的风险性,L/2杂合子型的胃癌风险OR值为3.5(95%CI=1.4~8.9).结论IL-1β-31C/C、IL-1β-511T/T和IL-1RN L/2基因型可能与北京地区胃癌发生风险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 应用改良前路减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分析其疗效.方法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42例134个骨化节段,其中连续型35例122个节段,跳跃型4例9个节段,局限型3例3个节段.术前CT检查骨化灶厚度指数(O-Index)为12.4%~78.8%,平均43.2%.手术经颈前路于椎体开槽,深至椎体后缘时用微型磨钻向骨化灶边缘游离.处理与硬膜严重粘连不宜切除的骨化灶时,可用丝线缝穿骨化灶一侧残余的后纵韧
目的 探讨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特征、病理与基因改变及诊断方法。方法 调查先证者及其家族的发病情况及遗传方式,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 先证者中年起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缺血性卒中,波动渐进性记忆、认知功能减退,痴呆。磁共振显示皮层下多发腔隙性或小灶性梗死,脑深部白质广泛稀疏,呈现典型的O′Sull
目的 :评价磁共振灌注成像 (magneticresonanceper fusionweightedimaging,MRPWI)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共 2 6例 .行常规MR及MR灌注成
目的 探索不同b值和扩散张量成像参数的定量关系.方法对12例正常成人进行扩散张量磁共振扫描,测量多个灰白质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指数表观扩散系数(EADC)、最大特征值、各向异性比率(FA)、各向异性指数(AI)和相对各向异性(RA)等参数,分析这些参数随着b值的变化趋势.结果 FA和RA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都不随b值变化(P>0.5);而ADC、EADC及最大特征值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