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新时期军队院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领域一项涉及面很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更是强烈的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如何利用这柄双刃剑来更好的进行教学,为军队院校培养出能打仗、打胜仗的创新型人才将是我们的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军事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线是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转型建设,是适应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需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新阶段,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军队院校军事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发展定位不够准确、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手段不够高效,与我军信息化转型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军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院校整体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适应军事变革需求,定位教学发展方向
当前,以适应军事变革要求,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转型,对军队院校建设特别是军事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信息化、实战化作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代表了新军事变革潮流方向,代表了军事课程建设方向,要求我们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
运用整体思想,打破条块分割。在建设军事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应克服军兵种内部单一封閉型的思想,树立全方位、全要素的观念,强化体系对抗意识,切实把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置于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大背景中来思考。转变以现实军事专业条件能培养什么军事人才看问题的习惯,真正从我们的军事专业应该培养什么军事人才,贴近实战化教学的角度思考军事课程建设问题。
二、发挥科研先导作用,革新教学内容体系
军队院校作为全军高等教育系统的高水平综合创新实体,作为全军科研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国家和军队教育与科技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的今天,军队院校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离不开科研工作对军事课程的引领和先导。
第一,以军事科研为辐射,带动军事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应充分利用全军军事科研等多种科研项目成果,讲授未来战争和未来战场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关键技术,强化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背景下的快速机动、信息对抗、整体协同、综合保障及指挥决策等方面内容。
第二,以军事科研为牵引,形成完整的军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链条环节。应注重采用军事运筹方法和指挥信息系统手段,依托作战仿真系统平台,系统地做到需求分析、技术研发、仿真演示和作战效能评估等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结合,使装备技术与军事理论紧密挂钩,满足军事课程教学的需要。
三、认识现代教学规律,采用科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奉行的是传授式教学方法,靠教员的“给”和学员的“受”来完成知识的传播。这种教学方法表现在军事课程教与学的关系上,学员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想培养军事人才的创新思维,必须开展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呼唤科学的教学方法。
第一,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科学配置教学资源。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员死记硬背军事原则和各种作战样式的特点、要求等知识点,这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和军事理论发展的要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支持,加强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军事课程教学中,应大胆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员自主学习和自觉思考,真正体会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变“知识积累型”教学为“能力创新型”教学。为了以创新的方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应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把创新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大力训练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军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含有旨在培养学员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战术背景与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学员的思维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
[2]李俊龙,张天保,顾南等.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3]乔玉香,安立龙,张光亚.人才培养分层化,教学改革机制化[M].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7).
关键词:军事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线是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因此,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军队院校转型建设,是适应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需要。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期新阶段,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军队院校军事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发展定位不够准确、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手段不够高效,与我军信息化转型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军事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部队军事斗争准备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推进学科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为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院校整体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适应军事变革需求,定位教学发展方向
当前,以适应军事变革要求,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军队建设转型,对军队院校建设特别是军事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信息化、实战化作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代表了新军事变革潮流方向,代表了军事课程建设方向,要求我们在新的起点、更高层次上,推进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
运用整体思想,打破条块分割。在建设军事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应克服军兵种内部单一封閉型的思想,树立全方位、全要素的观念,强化体系对抗意识,切实把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置于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的大背景中来思考。转变以现实军事专业条件能培养什么军事人才看问题的习惯,真正从我们的军事专业应该培养什么军事人才,贴近实战化教学的角度思考军事课程建设问题。
二、发挥科研先导作用,革新教学内容体系
军队院校作为全军高等教育系统的高水平综合创新实体,作为全军科研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国家和军队教育与科技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兴起的今天,军队院校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军事人才,离不开科研工作对军事课程的引领和先导。
第一,以军事科研为辐射,带动军事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应充分利用全军军事科研等多种科研项目成果,讲授未来战争和未来战场的基本特征、表现形式、关键技术,强化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背景下的快速机动、信息对抗、整体协同、综合保障及指挥决策等方面内容。
第二,以军事科研为牵引,形成完整的军事课程教学内容改革链条环节。应注重采用军事运筹方法和指挥信息系统手段,依托作战仿真系统平台,系统地做到需求分析、技术研发、仿真演示和作战效能评估等教学科研活动密切结合,使装备技术与军事理论紧密挂钩,满足军事课程教学的需要。
三、认识现代教学规律,采用科学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奉行的是传授式教学方法,靠教员的“给”和学员的“受”来完成知识的传播。这种教学方法表现在军事课程教与学的关系上,学员处于受支配的地位,被动地接受知识。要想培养军事人才的创新思维,必须开展军事课程改革与创新呼唤科学的教学方法。
第一,以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为抓手,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科学配置教学资源。过去长期以来存在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要求学员死记硬背军事原则和各种作战样式的特点、要求等知识点,这已不再适应新时期院校教育、人才培养和军事理论发展的要求。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强化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支持,加强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在军事课程教学中,应大胆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让学员自主学习和自觉思考,真正体会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问题。
第二,变“知识积累型”教学为“能力创新型”教学。为了以创新的方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应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把创新性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大力训练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军事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含有旨在培养学员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战术背景与教学内容,以充分调动学员的思维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
[2]李俊龙,张天保,顾南等.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3]乔玉香,安立龙,张光亚.人才培养分层化,教学改革机制化[M].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