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更自然地玩”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妈妈,为了带孩子回到自然,“解放我们的孩子”,自发创办了“大耳兔”网络联盟,不补英语、不补钢琴、给孩子们补“自然”。
  今天的儿童,几乎很少有机会在户外玩耍,空调、电视、沙发、电子产品,把孩子们留在家中,糟糕的城市交通和治安环境,更给了家长不让孩子出门的充足理由。为此,环保专家将一些对生命和自然缺乏敏感的儿童形容为——“自然缺失症儿童”。
  一群妈妈,为了带孩子回到自然,"解放我们的孩子”,自发创办了“大耳兔”网络联盟,不补英语、不补钢琴、给孩子们补“自然"。
  2013年1月,广州。一个周日上午,阳光明媚,南方感受不到冬天的寒冷。乐妈陈杰文比平时还要忙碌一些,她早早起床为女儿做好了早饭,便赶到天河公园东门和工作人员汇合。
  今天,有18个家庭带着小朋友在这里做一场家庭聚会,做特别的手工——“喂鸟器”。
  妈妈们用瓶子做手工的喂鸟器,小朋友们则画上吸引到鸟儿来觅食的颜色,在做手工的同时,也告诉小朋友更多和鸟有关的自然知识。
  做“喂鸟器”的想法形成于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天,2012年12月21日,乐妈偶然看到一个公益行动倡导:“冬天请给小鸟一把米,请大家爱心传播,感谢!”这时,一个念头在她脑里冒出来:冬天鸟儿没东西吃很可怜,要不要做点什么呢?她把网址链接发在了"大耳兔"的QQ群里,和妈妈们讨论起来。她们很快达成做喂鸟器的行动方案。
  这并不是这群妈妈们组织发起的第一个活动。树叶贴画、自然面谱、旧衣改造等众多有创意的活动,都脱胎于这个QQ群中。
  而妈妈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孩子们“更自然地玩”。
  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乐妈曾在一间教育视频网站工作,乐乐出生后,她认定要找到一种良好教育方式。“一辈子就这么一个孩子,要把她教育好啊”。她甚至辞去了工作,当起了全职妈妈。在成立大耳兔之前,乐妈几乎把全部的时间放在了乐乐身上。
  周末时,乐妈经常带上乐乐出外郊游,广州虽大,但可供小朋友去体验自然的地方却很少。这对母女只能去大夫山、花卉园,甚至郊区的农家。有时不方便去那么远的地方,乐妈就会带女儿去附近的公园走走,捡捡小石头、摘摘树叶。
  乐妈回忆起小时候的广州天河区:“以前天河都是农田的,我们做小朋友的时候,经常到田间去玩。现在天河变成CBD到处是高楼了,我和别人说二十年前我在这里玩泥沙,没人相信。”
  城市环境决定了乐乐不可能拥有像她妈妈一样自由地接触自然的环境。
  乐妈决定自己来做点什么。
  妈妈们联合起来
  乐妈有一个两百多人的“广州妈妈团”网络,平时团购小孩用品,组织亲子活动。去年9月,乐妈在Q群里面,向妈妈们提出了自己做自然教育的理念,大家都表示认可,同时也认为一个正式的组织可以让活动执行更加规范化。两个月之后,“大耳兔村落”网站正式上线,主要面向3-10岁的孩子,以“玩”的形式增强亲子之间、儿童与外界特别是自然之间的互动。依托QQ群里原有的200多位妈妈网络,目前在大耳兔线上注册的家庭已经达到了四五百个。目前所有的活动经费都是妈妈们自筹的,也只有乐妈这位全职妈妈,可以担任全职工作人员。
  妈妈们希望通过举办活动,让孩子们多亲近和珍惜大自然。在贴树叶画的活动里,妈妈们会告诉孩子们,所有的树叶都必须是地上捡的,而不能摘树上的。“我们会在活动中传递这样的思想,积小成多之后,孩子们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保护大自然的习惯。”
  对于妈妈来说,这也是一次自我学习的机会。乐妈说:“我自己以前都不知道怎么鸟儿分多少种类,每次女儿看到问我那是什么鸟,我都答不上来。但认真做大耳兔项目后,我自己也和女儿一起学习。”她最近在读的书,是约瑟夫·克奈尔的《与孩子共享自然》。
  不久前,大耳兔决定和广州市一些环保NGO合作,目前已经建立联系的有绿点青年环境教育中心和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会,在自然亲子教育上做一点尝试。前者提供妈妈群,发起活动,后者提供专业的授课和讲解人员。接下来,大耳兔合作的NGO机构还会有宜居广州,和孩子们普及分享一些关于“垃圾分类”的知识。
  画一朵花给你
  自从乐乐做完喂鸟器之后,现在会主动嚷嚷去公园看鸟,还会带上鸟粮,洒在地上,看有没有鸟儿来吃。广东人有吃鸟的习惯,现在乐乐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就会问妈妈:“鸟儿都那么好,为什么别人要吃它啊。”
  乐妈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起了作用,爱护大自然、珍惜动物的想法开始在乐乐脑海里一点点慢慢地形成,她开始知道自己要去爱护小鸟、保护小鸟甚至整个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乐妈还记得带乐乐去看九里香的那一幕,让她特别欣慰。
  “妈妈,九里香好香啊,我送一朵给你啊。”乐乐说。
  “但是摘了花,花就会死的啊。”乐妈对乐乐说。
  “我不是摘啊,我是捡的。”乐乐回了妈妈一句。
  “可是哪有这么多花可以捡啊?”乐妈反问乐乐。
  “那我画吧,画一朵给你。”
其他文献
环卫工这一项职业,应现代城市而生。在新中国历史中,他们作为无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曾被宣传为“城市美容师”。他们中的先进代表时传祥还被授予“全国劳模”,受到总理接见,登上天安门城楼,代表了这一行业的最高荣耀。但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贫富两极分化将他们打入社会最底层。  广州的环卫工人大部分非广东户籍,他们多来自内地乡村。怀着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向往,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城市美容师”的头衔早已
期刊
位于旧金山的Airbnb公司,提供了位于全球192个国家、分布在3万座不同城市里的25万套住房,一夜间,4万人通过它租到住房:他们在网上完成选房、付款,Airbnb公司为房东和顾客提供有效的联系平台。  自2008年建立以来,Airbnb的用户已超过400万,这样的网站被人们称为“分享经济”的典型事例:大家通过线上协同合作,直接从对方那里租到床位、汽车及其他可用资产。  除了方便之外,共享经济另一
期刊
圣诞之夜,上海的人民广场被圣诞树装饰一新,空气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不远处的人民大舞台,正在上演一出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台湾著名戏剧表演家金世杰化身“渐冻人”,讲述对生死、爱情、工作等人生问题的思考。  “渐冻人”是患有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 LS)的人,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五大绝症之一,由于患者全身肌肉组织萎缩,活动能力逐步丧失,身体好像被
期刊
这或许正是中国社会目前的最大吊诡:陌生人社会是法治社会,而法律的实现要靠相当程度的道德基础,但这样的道德基础更多地只存在于乡土村落的熟人社会,在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稀薄得让人几乎难以感觉其存在,以致法律由于不被信仰而难保其应有的权威,违法乱纪于是几成社会的常态……  今年过年回去最大的变化是叔叔的房子装修了。奶奶1998年去世后叔叔在原来的宅基地上建了一座两层小楼,虽说是楼房,但实在很粗糙,楼下到处是
期刊
关于广州垃圾处理那些事,其实已经不是新闻。但新闻也还有另外一种读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想在垃圾堆里翻拣的原因。  表面上看起来,广州的垃圾处理,突现的是官民关系。但在2011年底陈建华担任广州市长之前,广州垃圾处置的官民对话已经闭塞。对话的终结,源于地方舆论对垃圾处置中利益输送的揭露与谴责。  此间,还有广东省政协常委孟浩蓄须明志,要求广州市政府公开涉及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的“39号文”, 但
期刊
黑手那卡西乐队不断接触不同的社会团体如工作伤害人协会,和团体中的人一起说故事、讲故事,把歌曲做出来。这些说出来的故事会增强工人们的认同感。“当他们的经验能够通过歌曲公开演唱,他们会发现他们的东西也并非没有价值,因为故事真实,往往会感动到更多的人。  2013年冬,北京,在一台特殊的春节晚会——为打工者筹备的春晚上,黑手那卡西乐队亮相了,准备唱他们的成名曲《福气个屁》,吉他手刘自强在介绍这首歌时说道
期刊
每年的全国“两会”既是新闻的聚焦之地,也是民间传情达意、影响政策的关键场所。那些致力于政策倡导的民间组织、有着一致诉求的特殊群体自然不会错过这种绝佳机会。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游说,用尽各种方法,只求能争得一点参政议政的话语权。其间的千姿百态,是公益圈里“不得不说的事儿”;途中的酸甜苦辣,唯有付出过方能体会。  今年最早抛出“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的王名,一上会就成为焦点。在他的言论在网络上贴出不到半天
期刊
把吴仁宝说成华西村的“缔造者”也毫不为过。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都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吴仁宝却在华西村悄悄办起了一家小五金厂,从而在市场经济中赚到了第一桶金;80年代末90年代初,“投机倒把”还是一种可能导致死刑的罪名,吴仁宝敏锐地判断全国经济要大发展,在1992年调动一切资金 囤积了很多铝锭、钢材和煤炭,两个月赚了一个亿,完成了华西村的原始积累,“强人政治”、“铁腕经济”,华西村的发展轨
期刊
有的人在社交场上如鱼得水,在人前八面玲珑;有的人却在人际关系方面如履薄冰,在人群中木讷局促。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际关系相处的策略是靠IQ,但策略能否获得丰收必须仰仗EQ。与其说竞争是一场资源的争夺,不如说是一场社交EQ的PK。  何谓社交EQ  社交EQ,也称“社交情商”,简单来说,是指一个人对环境、情绪的掌控能力和对团队关系的运作能力及一个人的激情、信心以及领导团队的能力。汪庭弘指出,一个人的“
期刊
等待尽管漫长,朝阳的窗户洒进第一束阳光,还是让人难忘。3月10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表示,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这些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依法申请登记即可。对许多社会的守望者来说,这就是打进房间的那一束阳光。  小政府,大社会。从上世纪80年代喧嚣一时,到改革停滞时寂寂无闻,再到社会建设东山再起,三十年来,大未曾变小,小开始变大,话语在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