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还没有带来公共生活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uy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或许正是中国社会目前的最大吊诡:陌生人社会是法治社会,而法律的实现要靠相当程度的道德基础,但这样的道德基础更多地只存在于乡土村落的熟人社会,在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稀薄得让人几乎难以感觉其存在,以致法律由于不被信仰而难保其应有的权威,违法乱纪于是几成社会的常态……
  今年过年回去最大的变化是叔叔的房子装修了。奶奶1998年去世后叔叔在原来的宅基地上建了一座两层小楼,虽说是楼房,但实在很粗糙,楼下到处是鸡屎,楼上也满是农具,还有大堆的谷子,感觉中与原来的农居无异。去年花了半年的时间重新装修,焕然一新:铝合金门窗、瓷砖地面、各类新式家具——怎么说呢,与城里没什么两样。
  据装修“总指挥”、已是资深泥瓦匠师傅的堂妹夫介绍,整个装修花了11万。没问钱从哪里来,大约是在孝感一家国企工作的大堂弟和一直在广州打工的小堂弟赚的。
  还新建了一间与一楼相通的淋浴间和室内厕所,瓷砖铺面,整洁干净。这在我们老家农村可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但问题随之而来:下水道怎么解决?原来就铺设了一条简易管道,直接通到了门口的鱼塘里,“一般只在里面小便。”堂妹夫特别介绍。如厕主要还是在外面的厕所,但也已彻底变样:洁白的瓷砖便池,便坑全部封闭,所有污秽物一律不见。
  但旁边的鱼塘却已面目全非。其实叫鱼塘并不准确,我们小时候一直叫“坑”,在平常时节是一汪恬静的水,洁净透亮,四周青草萋萋、绿树婆娑,粗壮的树枝伸到水面,从上面扑腾入水是我们夏天的最乐。这一切现如今都已荡然无存,坑真的成了坑,只不过是个巨大的垃圾坑:水已半涸,污泥淤积,仅剩的一点水面也满是垃圾绿藻,废弃的塑料包装随处可见。以前每家每户养猪,垃圾就倒入猪圈,让猪踩熟后成为上好的肥料。现在都不养猪了,垃圾就直接倒入坑中,更有类似叔叔家这样将下水道直接通入坑里。至于鱼虾鳖蟹,按堂妹夫的说法,“连屁都不剩一个。”
  我以为这正是我们那里乡村生活的典型写照:公共空间已然出现,但远远没有形成规整、有秩序的公共生活。路是公共空间的标志,十几年前修了柏油路,彻底改变了乡村土路的模样,后来这条路越修越好,去年更是翻新成水泥路,一直通到每家每户的门前。公共空间的出现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公共生活,下水道的缺失和垃圾的随处丢弃是典型的例子。
  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道德约束力只有在熟人社会发挥作用,离熟人社会越远,道德约束力就越弱,社会秩序的形成就要靠规则,其最高形态就是法律。但由于缺乏一定的道德约束,规则常常被突破,套用堂妹夫的话,什么都可以“乱来”——形象,只有针对熟人才有意义和可能,周围都是陌生人,讲个什么形象呢?比如在城市道路上从车里丢个垃圾,谁认识呀?更严重的,为政则贪腐弄权,从商则坑蒙拐骗,为学则舔痔吮痈。
  这或许正是中国社会目前的最大吊诡:陌生人社会是法治社会,而法律的实现要靠相当程度的道德基础,但这样的道德基础更多地只存在于乡土村落的熟人社会,在城市的陌生人社会稀薄得让人几乎难以感觉其存在,以致法律由于不被信仰而难保其应有的权威,违法乱纪于是几成社会的常态……毛泽东曾说五四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陈独秀也孜孜以求于“吾人最后的道德觉悟”。可是,我们的新道德形成了吗?旧道德真的被替代了吗?我们的道德真的最后觉悟了吗?这一切都是存疑的,否则我们的内心何以如此惶恐不安、纠结不宁?这样的内心又何来什么幸福生活?
  改变在随时发生。毫无疑问,城镇化已经不可遏制地来到所有人面前。城镇化就是中国社会的转型之路,它首先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传统的乡土村落已经被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公共空间替代,会有越来越多的陌生的他者进入,也会越来越多地进入陌生的他者的世界。然后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后则是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的改变——一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居然给村支书送了一本《罗伯特议事规则》!带来冲击的可能不是这本书,而是送书的人和他的行为。
  今天,这样的变局则已实实在在地来到了每个人的跟前。这样的变局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大冲击就是:人人必须自立,没有任何人、任何力量替你包办一切,一如我们千百年的“圣君”理想。我们当如何自立?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必须回答并寻求解决。
其他文献
城镇化制造了超大规模的游民,而且经过二三十年的演进,这些游民的二代甚至三代已经出生,都得在城市讨生活。这是一个动辄赶得上中小型国家的人口规模,但是,城市满腹心事,没有做好准备。  城管与小贩的“战斗”始终能吸引社会注意力。  近期发生在广州的两件冲突更是如此。在一起冲突中,女小贩落入下风,她背拷的照片导致了网络世界一致谴责城管暴力。而在另一起对抗中,城管被游商砍了七刀,小贩逃遁,舆论的争吵更加多样
期刊
日前,总部设在瑞士的环境和社会数据研究机构ReRisk发布了年度最有争议公司名单。报告指出“劳动条件差、侵犯人权以及贿赂、诈骗和洗钱是近期事件的主要问题”。  1. Tazreen Fashions Ltd  名列榜首的是孟加拉服装制造商Tazreen Fashions旗下的工厂Tazreen Fashions Ltd,该工厂位于孟加拉达卡(Dhaka)市郊,为沃尔玛生产服装,但并无来自沃尔玛的授
期刊
这些都是文字的事务,一旦看来了看透了,就不能不轻视。轻视之外,写字的就会有克制。张家瑜写欢喜哀愁,总不会真的用这些字,而是用动作比拟——就好像在空气中提溜着世间的肉身。这不是灵魂在高处者所为,而是有所忌惮的戒掉,不黑不白,是灰色的人。  尽管对集锦式的专栏著作不怎么上心,多少总有点轻视,可在这没有什么新书值得评论的春季,《我开始轻视语言》也算是聊胜于无。况且,旅居香港的台湾人张家瑜写故乡与异乡,写
期刊
“就做100件好事,没人给我们表扬;出了一点问题,马上就有人出来整你。”事发后10多天,刘明依然为深圳狮子会“中枪”,而且“伤得过重”而愤愤不平。“政府大力倡导公益事业,我们在发展中遇到问题,理应引导纠正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严打!”  刘明的牢骚,代表着中国一批公益人的心声。在他们看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做好事变成了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一项操作复杂、并且需求高情商的技术活。若是涉及资金募集,那更不
期刊
尽管公众对心理抑郁的重视度和理解度在增加,但是从2005年开始,美国自杀率逐年上升。应对精神障碍和阻止自杀,有两种策略,  一种是关注公众心理健康,从“上游”下手;另一种是在“下游”关注,关注那些有迫切自杀倾向的人,他们才是最需要帮助的。哪一种策略更明智呢?研究人员也在苦思冥想。  2000年9月25日发生的事情  凯文·海恩斯在金门大桥上漫无目地地走着,他不知道今天是否应该服从大脑里不断响起的命
期刊
美月25日,苏西·罗托洛逝世二周年。鲍勃·迪伦应该不会忘记这个日子。苏西是他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是他人生初期的精神启蒙导师,是他创作的那些伟大情歌背后的“缪斯女神”。所幸,《放任自流的时光》的中文版2011年11月在国内出版了。  苏西是谁?她就是迪伦1963年经典专辑《放任自流的鲍勃·迪伦》封面上,和迪伦紧紧搂着穿过纽约寒冬街道的那个穿绿色大衣的女子。  岁月定格在了1960年代。在纽约格林威治
期刊
从上野乘山手线,沿内环向西北方向行四站,便到了田端。  这一带是东京都的北区,是曾出现在鲁迅笔下的仅有的几个东京地名之一:“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鲁迅在《藤野先生》中提到的中土古风的车站——日暮里,就在田端的边上。  周作人与胞兄,有着大体差不多的日本经验,他曾作文回忆“与妻及妻弟往尾久川钓鱼,至田端遇雨,坐公共马车(囚车似的)回本乡的事,颇
期刊
环卫工这一项职业,应现代城市而生。在新中国历史中,他们作为无产阶级的典型形象,曾被宣传为“城市美容师”。他们中的先进代表时传祥还被授予“全国劳模”,受到总理接见,登上天安门城楼,代表了这一行业的最高荣耀。但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大潮中,贫富两极分化将他们打入社会最底层。  广州的环卫工人大部分非广东户籍,他们多来自内地乡村。怀着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向往,他们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城市美容师”的头衔早已
期刊
位于旧金山的Airbnb公司,提供了位于全球192个国家、分布在3万座不同城市里的25万套住房,一夜间,4万人通过它租到住房:他们在网上完成选房、付款,Airbnb公司为房东和顾客提供有效的联系平台。  自2008年建立以来,Airbnb的用户已超过400万,这样的网站被人们称为“分享经济”的典型事例:大家通过线上协同合作,直接从对方那里租到床位、汽车及其他可用资产。  除了方便之外,共享经济另一
期刊
圣诞之夜,上海的人民广场被圣诞树装饰一新,空气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不远处的人民大舞台,正在上演一出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台湾著名戏剧表演家金世杰化身“渐冻人”,讲述对生死、爱情、工作等人生问题的思考。  “渐冻人”是患有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简称A LS)的人,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五大绝症之一,由于患者全身肌肉组织萎缩,活动能力逐步丧失,身体好像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