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汉英语码转换动机研究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科学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xinghua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指在对话中,交替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其变体的语言接触现象。本文以对某大学研究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为基础,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和解释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汉英语码转换的动机差异。
  【关键词】汉英语码转换;研究生;动机差异
  【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03-02
  Study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Motivation Difference among Postgraduate Students
  Xiang Lin Ma Wenting Liu Zhiping Wang Shaodan
  【Abstract】Code-switching refers to change from one language or language variety to another during one talk.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in 2010 and through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the present study discusses the motivational difference in daily code-switching.
  【Key words】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graduate students motivational difference
  1 引言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语码转换指人们在一次性的对话或交谈中,交替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及其变体(Gumperz, 1971),或者从一种语码转向另一种语码(Wardhaugh R., 2000)。Gumperz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语码转换: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Blom & Gumperz, 1972)。前者指由于参与者等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引起的语码转换,后者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鉴于话题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
  阳志清(1992)总结了三类影响语码转换的因素。这三类因素分别为:与交际参与者有关,如角色、地位等;与交际场景有关,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等;与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话题或内容有关。杨辉和钟庆伦(2008)指出语码转换还受说话人的种族、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文化因素以及他们的安全、崇外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继而得出语码转换的五个心理动机:安全、崇外、避讳、幽默和尊重。
  本调查借鉴了国内外学者针对语码转换的社会动因和心理动因的讨论,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高校研究生在日常生活中,如在与同学闲谈、购物、上网聊天等情境下,进行汉英语码转换的动机差异。
  2 调查描述
  2008年12月份,笔者对某大学研究生日常用语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调查,观察到了该群体在汉英语码转换方面的特征及差异。2010年1月份-2月份,笔者设计并发放问卷,计100份。问卷回收后,统计发现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有20名来自英语专业,56名来自非英语文科专业和24名理工科专业;其中女生74人,男生26人。所发放的100份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无效问卷5份,且全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填写,其中男生填写的无效问卷3份,女生填写的无效问卷2份。
  问卷回收后我们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参加过问卷调查的10名学生各进行了15分钟左右的访谈。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汉英语码转换使用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研究生都会经常(23%)或有时(46%)进行汉英语码转换。只有很少部分学生(2%)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从不使用汉英夹杂的表达方式。经常进行语码转换(23%)的同学,其中18%为英语专业学生;有时进行语码转换的同学,其中30%为英语专业学生,12%为非英语文科专业,只有4%的理工科学生会有时会汉英混用。
  对“有意识或无意识使用语码转换”这个问题,在大多数(85%)情况下,英语专业学生话语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归结为一种无意识行为,即说话人的语言转换属于不自觉行为;而在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情况则恰好相反,大多数同学(70%和79%)是有意识地将汉语切换成英语,从而进行语码转换。Milroy和Gordon(2003)曾指出语码转换与说话人对每种语言变体的掌握能力密切相关。语码转换本身是双语行为的一种产物,上表所呈现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专业的研究生们对英语掌握程度的差别。
  访谈结果也应证了上面的结论。有6位非英语专业的访谈对象提到,当他们从中文转到英文时,首先需要思考其对应的英文单词;而英语专业的同学则表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选择英语是“一种下意识的、想都没想的行为”。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群体对英语有着更为浓厚的兴趣爱好,喜欢接触西方电视剧、电影、杂志等文化产品,更专注于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
  此外,对于如“thank you”、 “oh, my god!”、“cool”等日常用语中的语码转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无意识地使用。总体而言,英语专业的学生会在更多的场合下使用语码转换;而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汉英语码转换的使用仍未占据交流的主要地位。
  3.2 汉英语码转换动机差异分析:语码转换的动机研究涉及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各方面的因素。我们把“英文术语的表达”和“避讳”归结为社会动因维度,是因为语码转换者在这两个方面倾向于从交际对方角度考虑,以达到社会交际的目的,把 “幽默”设定为社会动机,是因为“幽默”的直接目的是使对方受益,达到社会交际目的;而从个人角度出发,为使自己受益的动机归结为心理动因维度,包括“强烈情感的表达”、“对比与强调”、“炫耀”、“时尚”以及“隐藏信息”。
  在“使用汉英语码转换对比强调”、“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以炫耀英语知识”两个动因上,专业差异性不明显。在“对比强调”这个动因上,英语和非英语专业学生都更多地选择“有时”或“很少”使用语码转换。另外,调查对象均“很少”或“从不”使用英语以炫耀自己的英文知识,这可能是由于当今英语的广泛普及使得能说英语不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如果以说英语来炫耀自己的语言能力,反而会招致他人的反感和耻笑。访谈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两个原因的合理性,例如某位中文系的女生就说:“汉语里夹杂使用了英语也没觉得怎么样啊”。
  在“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以表达强烈感情”上,研究生经常(34%)和有时(53%)使用语码转换来表达愤怒或兴奋的情感。其中,该语码转换动机的专业差异性不明显,但是性别差异较为明显。56%的男研究生都表示会经常转用英文来表达强烈感情,这与问卷中第16、17、18题的调查结果一致,因为80%的男生选择会混用英文来表达他们的惊讶、愤怒或郁闷之情。而只有34%的女研究生表示会经常用英文来表达强烈感情。
  针对语码转换的另外两个心理动因-“追求时尚”和“隐藏信息”,不同专业的学生也表现出了差异。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文科生大都会为追求时尚而进行汉英语码转换;而理科生则明显不同,超过一半的理科生(68%)选择不会为了追求时尚而进行语码转换,见下图:
  在“是否会使用汉英语码转换来隐藏信息”这个问题上,大部分男生(53%)选择了坚持使用汉语,而多于一半的女生(57%)表示倾向于使用汉英语码转换表达。例如,如果父母或朋友在场,对“我想你”这类暧昧意义,大多数男生会选择汉语表达,如“我想你”,而大部分女生会用类似“我miss你”或“I miss you”这样的汉英语码转换。这一数据的对比反映了在某些情况下,对于一些亲昵意义的表达,女性会使用汉英语码转换,这样可以使得自己的语言更加婉转,显示女性温婉的一面。而男性直接使用汉语表达,与男性直率的性格也有关。
  在“是否使用汉英语码转换以追求时尚”这一问题中,49%的男同学选择了“从不”,50%的女生选择了“很少”。虽然“很少”仅代表比例中较小的一部分,但是相对于男生的“从不”而言,就具有了可比性。因为至少有50%的女生在某些情况下,会倾向于交替使用汉英语,使自己的话语更具时尚气息。这一点与女性对时尚的追求和敏感度正好吻合。而男生更喜欢使用汉语,达到准确传达信息的目的。
  本问卷所涉及到的社会维度下的动因包括“英语术语的表达”、“避讳”以及“幽默效果”。数据统计表明发明,对不同专业与性别的研究生来说,“英语术语的表达”这一动因较为突出,而出于“避讳”和“幽默效果”进行语码转换的情况则相对较少。另外,研究生语码转换动机的差异在专业上表现较为明显,而在性别方面则不突出。因此,下文将主要分析不同专业研究生在语码转换动机上的差异。
  在“英文术语的表达”这一动机方面,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中的文科与理科方面,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总是”(29%)或“经常”(64%)使用语码转换,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文科理科,则更多地选择“有时”(36%和34.7%)进行语码转换。这种动机差异主要源于学科差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频繁接触英语,当谈话涉及到这些专业术语时,即使有对应的中文表达,英语专业的同学也会选择英文表达。而非英语专业的研究生,虽然已有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他们是用中文接受和汲取知识,英语对他们来说仍然是一门外语。
  表1 英语术语表达中语码转换的专业差异情况
  在语码转换的“避讳”动机方面,英语专业的学生会“经常”(31%)或“有时”(47%)使用英文来表达某些难以启齿的或不雅的内容,与此不同,非英语专业的文科生“有时”(60%)使用,而理科生则“很少”(56%)使用。避讳的内容因文化和语言表达而异,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对不同的社会语言现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避讳动机上也存在差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理科的不同上,我们认为这是由于文科中的女生占绝大多数,而女性的语言相对于男性更加委婉,因此,当需要表达难以启齿或不雅的内容时,她们会倾向于进行语码转换。而理科专业中男生较多,他们的表达会更为直接。由此可以看出语言现象不仅受表达内容的限制,同时也与文化、性别因素密切相关。
  与“避讳”动机不同,“幽默效果”动机方面的差异性不太明显,英语专业学生“很少”(52%)使用语码转换来达到幽默的效果,而非英语专业的文科生“有时”( 52.5%)使用,理科生“很少”(39.2%)或“从不”(35.8%)为了幽默而在交流中使用英语表达。
  4 结语
  汉英语码转换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策略。通过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汉英语码转换动机的对比分析,本次调查发现:(1)汉英语码转换在研究生这个群体中比较普遍;(2)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使用语码转换的动机差异多样化,如在“英语术语的表达”这一动因的专业差异性较为突出。本研究限定在大学校园的某个群体之内,有一定的局限性,要得到有关语码转换动机更为准确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辉、钟庆伦.2008语码转换和社会心理动机,《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7期, 79-83页
  [2] 阳志清 1992 论书面语语码转换,《现代汉语》第1期,1-6页
  [3] Blom, J. & Gumperz, J. 1972. Social Meaning in Structure. In: Gumperz, J. & Hymes, D. (eds.). Direc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pp. 409-434. New York: Holt, Rinehart, Winston.
  [4] Gumperz, J. J. 1971. Language in Social Groups. Stanford: Stanford UP.
  [5] Milroy, L. & Gordon, M.J. 2003. Sociolinguistics: Method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and Malden, MA: Blackwell.
  [6] Wardhaugh, R.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16-04    德育是一种培养、发展人的素质的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其根本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况且学生是教育工作者的对象,我们无时不刻地不在研究学生,研究学生发展规律,也就是在研究状态下思考和实践提高德
期刊
【摘要】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美育教育,充分发挥美育教育作用,就必须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充分结合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品味美、欣赏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语文;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笔者认为在教育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进行美育教育  我们要鼓励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观察、
期刊
【摘要】中学生早恋是一个十分敏感而又令老师头痛家长心烦的问题。本文从早恋的成因、特点、危害分析入手进一步探求早恋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早恋成因特点危害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恋爱是不能禁止的”。一方面,如果我们把早恋当成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有真的会严重起来;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把早恋当成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在我们的学生中又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早恋,我们何以应对?  
期刊
【摘要】从近三年遵义的中考看,现代文阅读理解题实实在在成了学生丢分的一个环节,学生整体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普遍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以课内文本的教学为主阵地,搞好每节课的设计,进行现代文阅读的规范训练,利用课堂进行阅读听说学练,让“练”在课堂,学练结合,及时反馈,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为目的,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在每节课中。  【关键词】课堂教学;阅读;语文;策略
期刊
山东打破高考户籍限制非山东考生可在山东高考  近日,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在济南召开。根据《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从2014年起,山东将逐步统一全省各批次的录取控制分数线,同时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中国教育在线)    山西强化中小学食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程如何发挥它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特有的功能,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本文就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感受“幸福”教育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生本;历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    生本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生命感悟和成长体验,生本教育应该实现从“求分”到“求人”的伟大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创设
期刊
【摘 要】校本教研制度是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兴起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我国已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在理论认识上仍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在夯实基础.适当借鉴.增进反思.注重实证.倡导多元化.促进专业化方面更应把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  【关键词】校本教研制度;回顾;前瞻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
期刊
【摘 要】自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界对译者的身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成果颇丰。如何将理论融入实践以便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该研究借用查明建,田雨提出的译者主体性表现的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刘士聪译文是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作用从而完美诠释三四十年代文章的。从研究结果可看出,刘士聪先生从文章的选择,文章的翻译过程,以及翻译过程中渗透的译入语文化意识三个方面阐释了他是如何发
期刊
【摘 要】目前英语教育在幼儿园愈加受到重视,英语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笔者根据对儿童感官刺激程度的不同,将幼儿园英语教学方法分为视觉刺激法、触觉刺激法、听觉刺激法和多重刺激法。同时,笔者对四种教学方法的教学优势与缺憾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方法教学优势教学缺憾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31
期刊
【Abstract】Jane Austen was an English novelist whose works of romantic fiction set among the gentry have earned her a place 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most beloved writers in English literatur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