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兼语句与英语的ECM现象对比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j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兼语句是汉语所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与英语中的例外格标记ECM现象有着相通之处。本文通过考察兼语句的句法特征,并参照前人的研究标准,旨在对现代汉语兼语句与英语中ECM现象进行对比研究,以此对汉语语法及兼语句这一特殊句式更进一步地认识。
  关键词: 现代汉语 兼语句 英语ECM现象 对比
  
  兼语句是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之一,是汉语语法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典型的兼语句式如(1)所示:
  (1)我们请他吃饭。
  按照传统语法的分析,“他”既是“请”的宾语,又是“吃饭”的主语。一个成分同时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即“身兼二职”,因此被成为“兼语”。有学者通过对比研究,认为汉语的兼语句与英语中的ECM现象有着相似之处。本文将以讨论兼语句的句法特点结构为中心,并与英语的ECM现象进行对比,以便对汉语中的兼语式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特征
  
  对于兼语句的句法特征,很多学者在此方面进行了研究。从语法形式角度的定义,各家之间的看法还是大体一致的(牛顺心,2004;游汝杰,2002;项开喜,2002;王临惠,1991;邢欣,1995),即,兼语短语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套合一个主谓短语而构成的短语,前面动宾短语的宾语同时作了后面主谓短语的主语,而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就叫兼语句。
  典型的兼语句中的两个动词陈述的对象不同,第一个动词是陈述全句主语的,第二个动词是陈述兼语的。换句话说,第一个动词的论元是全句的主语和兼语,第二个动词的论元是兼语和兼语的宾语。例如:“我们请他吃饭。”其中“我们”是全句主语,“他吃饭”是由兼语词组构成的谓语,“他”既是“吃饭”的主语,又是“请”的宾语。全句是兼语句,“请”是兼语动词。
  游汝杰(2002)指出:兼语句中的第一个动词导致第二个动词的出现;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必有论元有两个,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第二个动词的必有论元只有一个,是在它的前面,可有论元则是在它的后面;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的必有施事题元只有一个,在它的前面,必有受事题元也只有一个,在它的后面。兼语句的第二个动词的必有施事题元只有一个,在它的前面,而可有受事题元在它的后面。第一个动词的必有受事题元和第二个动词的必有施事题元重合。
  
  2.英语中ECM现象研究
  
  例外格标记(ECM)现象是英语句法结构中一种关于名词性成分格特征核查的特殊现象,它的存在说明了格与题元角色完全是两回事(宋国明,1997:129)。ECM现象作为英语句法结构中一种特殊的格特征核查操作,是普遍语法中格理论和题元理论这两个重要模块理论共同作用的结果。
  格理论和题元理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英语中,一般情况下及物动词与其宾语之间既存在特征核查关系又存在题元角色的指派关系。但有些情况下,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与其宾语进行特征核查操作,两者间却不存在题元角色的指派关系,后者的题元角色另有其他成分所指派;例如:
  (2)Tom believes Jim to be excellent.
  按照格理论的要求,例(2)中的两个名词性成分Tom和Jim都应该带有格,Tom所带的格与句子的功能语类核查后消去并定值为主格,但Jim携带的格特征的核查值得研究。在believe带有两个论元,却无法授给Jim时,该词只能从后面的动词不定式中获取题元,但却因无法将其本身带有的格特征核查,只能移位至believe的宾格位置,获得宾格。这种将主语至宾语提升,允许在深层结构中隐性移位到谓语动词的宾语位置,早期的生成语法将这种现象称为例外格标记(ECM)现象。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该种现象与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句的结构特征存在着相通之处。国内学者对此也早有对比研究。
  
  3.汉语兼语句与英语ECM现象对比研究
  
  3.1汉语ECM现象研究回顾
  在对英语中ECM现象与汉语的对比的研究中,黄正德(1998,1989)和Ernst(1994)首先进行了考察,得出的结论是:尽管汉语中也存在定式和不定式的区别,并且一部分汉语动词可以引导不定式结构,但汉语中却不存在如英语中believe性质的ECM动词。
  然而,根据杨大然(2003)的研究发现,汉语中由“使,让,叫”等表示单纯致使意义的动词引导的使动结构中存在着所谓的ECM现象,“使,让,叫”等单纯使役动词实际上是具有英语中ECM性质的动词及结构的。而汉语的兼语式虽然形式上与使动句相似,其句法结构中却没有如使动句中的ECM现象。
  虽然以上二者的理论解释有其合理之处,但本文通过对汉语兼语句句法特征的分析总结,发现兼语句的句法结构与英语中的ECM现象存在着相通之处。
  3.2对比研究及发现
  英语中,对于有着ECM现象的动词,就其构成形式而言,以不定式作补语,由一个不省略to的动词词组构成,是一种动词短语结构,举例来说:
  (3)The doctor asked the patient to open the mouth.
  此句可以表示为S=NP+VP。根据普遍语法原则,这一句式可以生成无数个有着相同表层结构的而深层结构不同的句子。但在不定式中规定,它所修饰的名词,必须是这个不定式的施动者。与前文所分析的一样,该句中格,“The doctor”所带的格与句子的功能语类核查后消去并定值为主格,“the patient”从后面的动词不定式中获取题元,但却因无法将其本身带有的格特征核查,只能移位至“asked”的宾格位置,获得宾格,从而实现这种将主语至宾语提升。
  而汉语兼语句是由“宾语兼主语”的兼语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下面是两个典型的兼语结构句子:
  (4)王先生叫儿子做作业。
  (5)小李有个姐姐教英语。
  与英语ECM现象相比较,汉语兼语结构表现出某些共同的特征:首先,其中的动词都具有宾格的属性,主要有如(4)中第一个谓词用“使、请、派、催、逼、劝、让、动员、阻止、发动、组织、号召”等谓词,表示致使的意义,后一个谓词表示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预期结果;而(5)中第一个谓词用“有”表示存在意义,后一个谓词同样表示前一个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补充。这两个句中,两个动作不处在同一个层次,第二个名词担任着两个身份,为兼语句形式,与上例所示的英语ECM现象有着相似之处。
  此外,兼语句第一个谓词后不能停顿,也不能插入状语。例如不能把“组织上派我下半年去边疆”说成“组织上派(下半年)我去边疆”。这与ECM现象也同样有着相通之处。如:“The boss requires Tom to check the serial number.”不能说成“The boss requires (in the afternoon) Tom to check the serial number.”英语动词不定式补语和汉语兼语的逻辑主语不存在什么差别,皆为第一个谓词后定指名词或名词词组充当。因为汉语没有类似英语“to”那样的不定式标志,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述语中的第一个论元,即第一动词后名词的赋格问题上。汉语兼语为代词或代名词充当,这是由第一个动词的宾格语义特征决定的。从理论上讲汉语兼语句有三个域内论元,兼语出现在表层述语第一个动词后位置上,它不可能出现在表层主语位置或表层述语第二个动词位置。事实上,汉语的兼语句与英语ECM动词在句式上为同一个深层结构构成的两个不同的表层结构。
  
  4.结语
  
  综上所述,英汉这两种句式具有相通的生成语法结构,主要体现在两点上:第一,这两种结构中,第一个动词后宾语皆从此谓词处获得格位;第二,第一个动词后宾语皆为述语结构的逻辑主语。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之处,说明汉语兼语句中也存在着一定的ECM现象。但是,本文对这两种结构的讨论仍然有着本身的局限性,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深入,从多方面进行展开来讨论。
  
  参考文献:
  [1]Chomsky,N.The Minimalist Program[M].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95.
  [2]Baltin,M.& Collins,C.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yntac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程琪龙,王宗炎.兼语一般句式和把字句式的语义特征[M].语文研究,1998,(1).
  [4]徐燕青.使令度和使令类动词的再分类[J].语文研究,2000,(2).
  [5]杨大然.现代汉语使动结构的ECM现象研究[J].现代外语,2003,(4).
  [6]杨大然.兼语句的语义分类及其空语类的句法分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7]游汝杰.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汉语学习,2002,(6).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近三年来3+X+1新高考模式下基本能力测试试卷的分析,认为山东省3+X+1新高考模式对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导向作用不明显,普通高中对于理科学生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很不重视,并就此现状提出了三点建议,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3+x+1新高考模式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 理科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发现一
期刊
摘 要: 文章介绍了Cimatron E软件的优点,分析了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介绍了该软件与模具专业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方式,教改结果证明该方法有助于培养出借助计算机进行造型、设计及加工的模具人才。  关键词: Cimatron E软件 模具专业 教学和课程设计    一、Cimatron E软件的基本功能介绍    Cimatron E是以色列Cimatron E公司为工模具制造者提供的CA
期刊
山东省2009年高考数学试题数列与不等式的解答题为:  数)的图像上。  (1)求r的值;  (2)当b=2时,记b =2(log a +1)(n∈N ),证明:对任意的n∈N ,不等式 … > 成立。  该题主要考查了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以及已知S 求a 的基本题型,并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以及用放缩法、构造函数法证明不等式。  解:(1)由题意S =b +r,  当n≥
期刊
摘 要: 目前我校学生在TOPIK考试中平均分达到要求,但因单项成绩不够,尤其是阅读分数受限而不能通过考试的现象较为普遍。本文分析了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误区,并结合日常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应对TOPIK考试的建议。  关键词:TOPIK考试 阅读学习 阅读能力    韩国语能力等级考试TOPIK(Test of Proficiency In Korean)是由韩国科学技术部和韩国
期刊
摘 要: 本文具体分析了农村写字教育的现状,从形成共识,多管齐下抓写字;加强教师写字基本功的训练;解放学生的“手”,引导学生掌握书写技能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变现状的设想和做法。  关键词: 农村写字教育 现状 做法    一、令人忧虑的农村写字教育现状    (一)教育观念不到位。  我们曾经在新闻中看过有些学校动辄数百、上千甚至更多的学生进行书法现场比赛、展示等,而且好像效果都很不错,可是真正看学生
期刊
摘要: 在法学专业本科教学中,针对抽象的理论性问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技巧的设问,进行有效的启发式教学,促使学生自己领会理论的内涵。本文通过分析两个真实的教学案例,探讨了设问在启发式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设问 启发式教学 法学教学 作用    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从事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民法教学工作。从第一次踏上讲台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如何使民法课堂变得生动和更有吸引力。为此,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编写原则、时间特色和内容精选等三个方面分析了2009年安徽省高考历史考试内容的特色之处,以期加深学生对历史学科高考考试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平时的历史教学。  关键词: 历史学科 考试内容启示    2009年2月《安徽省高考考试说明》公布,其中文科综合部分从考核目标与要求、考试内容和试题的编写等三部分分别对历史、政治和地理等学科作出了不同的要求。笔者对2009年安徽省高考历史学科的
期刊
摘 要: 本文在介绍法律英语特点的基础上,以中西法律文化为视角,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同时结合实例对“动态对等”翻译原则进行了说明,以确保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  关键词: 功能对等翻译原则 法律英语翻译 应用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历来是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一大难题。其覆盖面之广,可涉及历史、环境、习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它常使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的
期刊
摘 要: 文章以日语汉字的吴音、汉音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其与中国汉字声母“d、t、n、l”汉字音的对应关系,以期对中国人理解、掌握日语音读(吴音汉音),和日本人理解并掌握现代汉语字音有所帮助。  关键词: 日语汉字音 汉语汉字音 对应关系    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语中的汉字,我们几乎都认识,但是现代汉字读音与日语汉字音读却差别很大。除了日语语音本身的特点之外,主要是因为日语汉字音读来源于
期刊
摘 要: 高校体育的发展对新时代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学习新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旧观念,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成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者,健全人格的塑造者,成为创新型和科研型的新型体育教师,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21世纪 高校体育教师 综合素质    前言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以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来实现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