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转导结构域介导BCR/ABL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T细胞的活化作用

来源 :中华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78d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蛋白转导结构域(PTD)介导的BCR-ABL融合蛋白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T细胞的特异性活化作用.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PTD基因与CML b3a2 bcr/abl基因融合并原核表达,纯化的PTD-BCR/ABL融合蛋白与CML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体外共孵育,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4+、CD8+ T细胞的早期活化抗原CD69的表达.结果 PTD-BCR/ABL抗原体外激活CD8+ T细胞的最佳浓度为100 μg/ml,时间为3 d.在此刺激条件下,15例CML患者中,10例表现CD8+ T细胞早期活化,CD69表达率为(15.01±3.75)%;4例表现CD4+ T细胞早期活化,CD69表达率为(10.32±3.08)%;其中有3例CD8+和CD4+ T细胞同时活化;而对照的BCR/ABL抗原刺激组无一例表现CD8+或CD4+ T细胞活化,其CD69表达率分别为(1.36±0.31)%和(1.41±0.43)%,与PBS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PTD能将外源性BCR/ABL抗原转导入抗原呈递细胞内,加工呈递后激活抗原特异性CD8+及CD4+ T细胞.

其他文献
本文作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验诊断学教学改革:理论课讲授时在"三基"的基础上注重知识更新;注重教学手段多样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实验课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学会使用现代实验设备和仪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其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医学技术发展的人才。
目的 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外周血CD+4、CD+8T细胞早期激活标志CD69的表达及血清、骨髓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2(sTNF-R1、2)的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在植物血凝素(PHA)20mg/L条件下进行全血细胞培养,于0h和4h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对CD+4、CD+8T细胞CD69的表达进行分析。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骨髓sTNF-R1、2的水平。结果 PHA刺激前难治性贫血(R
分析了 SARS病毒攻击肺泡组织的耗氧模式 ,提出缓解 SARS病毒侵害的热氧灌注疗法,建立支气管末端肺泡组织的传热模型 ,对肺泡组织在不同热氧灌注条件下的温度响应进行理论分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主要原因,降低新生儿窒息及由此产生的围产儿死亡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北京市1993~2002年608 306例活产儿中933例因新生儿窒息造成的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以便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来收治的31只硅油填充眼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原因.31只硅油填充眼进行二次手术,对不同情况分别采取硅油下剥膜、巩膜外垫压、视网膜前膜剥离、视网膜切开、眼内激光光凝等手术,再次眼内填充惰性气体3只眼,硅油21只眼,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1只硅油填充眼二次手术,视网膜解剖复位28眼,复位
目的:观察双路切口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及长期眼压控制.方法:本研究包括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病人32人38眼,采用双路切口施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白内障手术选择颞侧角膜切口而小梁切除在其鼻侧施行,术中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结果:所有病人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手术后3个月时36眼(97.4%)视力好于0.1,其中29眼(76%)视力好于0.5.手术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6 (IL 6 )基因 - 5 97G/A和 - 5 72C/G多态性与湖北地区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 (EH)的关系。方法 :以人群为基础进行EH病例 对照研究 ,应用PCR RELP技
目的:了解青光眼住院病人的病型构成、性别、年龄分布及其变化特点,尤其是原发性青光眼内部构成的变化,为制定青光眼防治的新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眼科1978年1月~1981年12月以及2001年1月~2002年12月所有青光眼住院病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占所有青光眼住院病人的81.3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在原发性青光
目的 探讨影像学对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静脉肾盂造影 +逆行肾盂造影 2 1例 ,超声检查 2 5例 ,CT检查 14例。结果 输尿管癌在静脉肾盂造影和逆行肾盂造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