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写作与感性美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十二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评奖接近尾声的时候,我认真阅读了十二篇特等奖入围作文。读了这些优秀作文,我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篇都充满了感性之美。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作文写作与感性美学的关系。
  美学,作为一门精致的学问,却是起源于粗糙的感性世界。中国的美学,更是来自人们的直观现实而不是具体感性的一种生命哲学,这种生命哲学所依托的世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所要表现的世界也是生生相续的诗意世界,而非科学的、逻辑的、实用的功能世界,而一切表现生命世界的创造,首要的精神便是尊重感性,尊重整体,尊重关联,尊重性灵。
  但在这个新陈代谢极为迅速的时期,文学却遭遇了一个最基本的美学问题,就是如何审美感性世界。这个问题反映在当下中学生的作文写作领域,又格外地直接、突出、广泛。对于中学生作文写作,我们已经头疼了很多年,我们总是很困惑,为什么青青葱葱的孩子们写出的作文,大量的总是空洞洞的、薄亮亮的、干瘪瘪的、冷冰冰的、硬邦邦的、死板板的,为什么总是丢不下灰扑扑的故纸堆,扔不了臭烘烘的三段论,容不下热闹闹的大时代,放不开活泼泼的真自我?那明亮亮的眼睛、激灵灵的脑袋、峭楞楞的个性、真切切的体验都去了哪里?是什么导致作文写作流行假大空、干冷硬的痼疾?是什么导致孩子们执迷规范、盲从技艺却反而丧失了基本的真诚和期待?又是什么导致笔端的世界总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然而,真正要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还要从如何审美感性世界说起。
  真诚:尊重感性真实
  尊重感性真实,是美学的起点,也是其意义归宿。感性生命,不仅是天地万物一切生命的结晶,也是一切流动的生命所体现出来的内在规律和复杂联系。尊重规律,起于尊重现象。作文写作,重要的是体现尊重。
  尊重感性真实的写作,孳生于一种真诚的生命态度。这种真诚的生命态度,包括对一切感性真实的尊重,对人,也对物,还对二者之间的复杂联系。于人,既包括对亲近的人,也包括对陌生的人,包括对当下的人,也包括对过往的人;对物的态度,既包括对静态的物,也包括对动态的物,包括对自然的物,也包括对人文的物,包括对平常之物,也包括对非常之物。任何一种特定的认识感知和情感体验里,都应洋溢着一种感性世界真实的美,一种尊重感性真实的诚恳的美。这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一些成功的作品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个精神。
  以黃顺意同学的《小心眼》为例,文章不足600字,篇幅短小得可爱,题材小气得可爱,文字稚嫩得可爱,心理真实得可爱。之所以处处可爱,从根本上来说,是小作者顺应了自己内心的本意,以真诚的态度再现了自身体验到的一种感性真实。相比这种写作状态,我们倒总是容易陷入由理性逻辑来驾驭真实事情的写作思维,总是企图用确凿的分析、既定的结论来掌控事态、人物和主题,我们以为这样是更加成熟的做法,却总是捉襟见肘、处处犯难,我们总在忍受追逐理性逻辑的过程中遇到的痛苦,却逐渐忽略、削减、丧失了对感性真实的最大尊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就越难顺应本意地写作,就越难真正成功地产出真诚而灵秀的作品。
  《小心眼》“真”得可爱,还在于孩子的天地也反照着成人的世界。对成人世俗世界的反思,是我们读者透过孩子清澈的眼睛而得到的,是通过孩子真诚的声音而触发的。从写作的动机上来说,小作者并不一定意识到自己要反映成人的世俗世界,但从阅读的空间上来看,这个简单的小天地又衍生出了另一个既相对立又相衔接且彼此影响的大世界。以最朴素的真诚去尊重感性真实,不独这种真诚会打动我们,表现的感性真实也是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的一面镜子。
  天真,并非无知或愚蠢,而是人与感性世界作出的一种真实联系,是一种比理性意义更为优先的心理经验。就像在书法美学中,天真、古拙反而是至为完备的“古法”,而这种“古法”,却从未在初学的孩子手中断绝。再联及在文学创作里颇具影响力的天真叙事法,那种尽量去掉理性操控、力求接近感性真实的原生状态以让天真世界和经验世界之间形成对话的艺术手法,又何尝不是一种返璞归真呢?这是一种非常健康而自然的态势,可以说作文写作中散发出来的这种“真”美不仅深深地打动着读者,也激发了我们去认真反思教师对感性真实的尊重状态。——面对青少年的写作空间,我们又是否在起点上做到了尊重感性真实呢?对理性逻辑的锤炼近乎偏执地追求时,我们是否就已经迷失了最根本的写作精神与审美土壤?对一己所认可的有限真实与理性经验之外,我们是否也对他者的生命体验予以了最大程度的尊重?
  尊重感性真实,对作文写作而言,意义恐怕并不止于对真诚态度的极大珍视、对写作灵性的精心呵护、对生命写作的精神和意义的积极倡导,从社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我们自身存在的真实世界最基本的尊重,从创作意义上来说,也是对创作活动的源泉和审美活动的起点作着重新审视。
  相遇:珍视感性关联
  尊重真实的感性世界,尊重个体独特的感知和体验,我们自然也会珍视事物之间感性的关联,而非一味斥拒所谓“无关”。唯有胎生于感性真实的写作,才能珍视感性关联,才能迥异而出,独具陌生惊奇之象,唤起读者多元的生命体验,并留有不断再生的空间。因而,破除绝对理念,放下离析惯性,珍视感性关联,才有可能扯开魔幻的帷幕才能进入写作的化境。
  所谓“月落百川,处处皆圆”,生命之间的联系总是相互融通的。“以一物而观万物,以一圆而达万圆”,以生命个体而观生命整体,而知生命结构之共通、圆足,物物人人之间的关联便绳绳相续,绵绵再生;又如佛家所言“因陀罗网”,着一花而得净土,着一土而晤如来,物物人人之间,一便是一切,一切便是一,真意就在一花一土的感性之中。
  纵观近年泛滥的说理性作文写作,正是不着一花一土而裸求真意,致使物物之间不能通,人人之间不可融,结果落得个刻意求真意反倒失了真意的下场。胎生感性真实、珍视感性关联的写作却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方玉倩同学的《躺在床上》便是一篇典范之作。《躺在床上》着点只是一个普通民工、一张普通床、一个普通需求,却映照了一个无穷大的世界,以及物物人人之间无比深广复杂的关联。
  一个特定人、一件寻常事,读者却能从中看到无数人的影子,——这无数人与这个特定人之间,突破了民工的身份或贫穷的身份或底层的身份或病人的身份,而是所有在现实生活中有着简单的需要和真挚的愿望的人,所有在通往愿望的路上会经历挫折或伤害的人,所有在愿望和现实之间会遭遇出乎意料的事情的人,所有在自己的意念与旁人的思维之间会有屏障的人。
  一张普通床,却能让读者看到无数张具体意义或隐喻意义上的床,床是每个人在现实与梦境之间的一个重要承载体,而一切在现实与梦境之间供予人栖息的领域,我们也都可以理解出床的意义。好莱坞的大床,能被解读为梦想的温床,它横在一切人眼中,却又给人一切可能的意义。这里,一张放不稳折了脚的床,一张供予不能行走的人躺卧的病床,一张博大、包容、温馨的地床,三者之间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将读者卷入到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思考、对命运的思考,甚至还会有对我们自身生命存在的思考、对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思考。“躺在床上”也就隐寓了一种普适的意义,即我们每个人都躺在某一张床上,这张床可能让我们苦恼,也可能让我们幸福,可能预示着不幸,也可能给予着安适,并且这张床紧紧地连接着两个有距离的世界,成为我们的生命不可逃离的托盘。而“躺着”最大的意味,则是意念的世界和行走的能力。
  从艺术手法上来讲,这也是一篇有把玩价值的文章,比如,天真叙事与世故叙事巧妙地将纠点着于“床”,并毫不含糊地以天真叙事对应梦想,以世故叙事对应现实;以意义不唯一的词语通向逻辑不确定的世界,以逻辑不相关的存在建构关联不恒定的世界;以一本正经的嘲讽来嘲讽一本正经等等。
  这就又给我们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艺术手法、写作技巧这类理性工具究竟是赖生于感性真实而生而变而巧,还是感性真实凭借这些理性工具而生而变而巧呢?我们一贯执着于理性工具的操控价值的理念和做法,是否真的无懈可击?
  可以说,《躺在床上》是真诚者在时间河流中的一次奇遇!但我们并不必去确定这场相遇是意外的邂逅还是精心的安排,重要的是,写作者能尊重感性世界的真实存在,写作能尊重感性真实之间的内在关联,即使我们不能对感性世界作出确切的理性分析,写作也一样可以成功。——毕竟,理性的分析是有限的,而感性的真实是无限的;人为的掌控是有限的,而生命的赋予是无限的。
  生命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有无数相遇,珍视生命中的相遇,使生命之间相互融通,衍出相生相续的不竭活力,是生命之必须,也是有生命的写作之必须。
  期待:流转感性世界
  流转感性世界,这是文章的生命体征。文章要具备生命的动感,尊重生命之道、把握写作生命精神之外,还要注重文章的势、韵、象。如康有为曾说“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书法讲究开合、推挽、虚实、伸屈的态势,文章也需要有态势,有了态势,才能形成起伏的张力和流动的热力。书法讲究笔势、字势、行势、篇势,文章讲究词语、形象、情感、意境。
  据汉代《诗大序》,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产物,即文学的出发点是生命主体深层的心理情感,而文学的发展,包括整个文学发展的历程以及独立的文学作品的创造,也都有一个情感的流变作为主线。写作要形成态势,当然不拘于情感流变这一种路径,但若要让我们所即触笔的感性世界流转起来,情感态势却极为重要。情感有了拓展、跌宕、奔突,文章才能形成一股内在的生命之流,才能有鲜活而丰富的词语,形象随之育生出来,进而,才能形成一个健康而完整的意境生态。把握情感态势,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则就是在所将表现的感性真实中有一个对情感出口的期待。期待,意味着N种路径、N种可能、N种价值。这种期待不仅是来自写作者的,也应该是读者的。
  薛徐婷同学的《点歌》就伏卧着一条情感的泉流,为妈妈点歌的短短一两分钟内,“我”的意识和情感究竟是发生着线性的流变,还是复调的四重奏呢?作者平和而舒缓的语言中,主旋律是母女之间温馨的爱,而医生、老师、朋友、妈妈这四重身份又各有内涵,于是四个声部又各有差异,对母亲不同身份下表现出来的不同性格特征和生活内容,“我”的情感又在不断地变化。虽然总体来看,这种温暖的情感流淌得非常平缓,但细流又有蜿蜒的妙致,这种流变就使得所要表现的感性世界流动起来,使得一切感性真实的生趣也流淌起來。
  《点歌》令人叫好的,还在于牵引情感流转的“期待”。开端设立的一个点歌的期待,是作者与读者的第一次同步期待;默想的过程中,作者又先后切换了四次期待,这四个显性的期待,持续牵引着读者不断作出期待,但每每还来不及慢慢期待,作者又匆匆切换了我们的期待。当点歌结束的播音出现时,“我”感到很意外,读者也感到很意外,这时便出现了第六次期待,即如何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爱?这也是作者与读者作出的第二次同步期待。读者为不能点歌而惋惜,不知“我”该怎么办,读者便又转而对“我”作出进一步期待,作者没有辜负读者,“我”要自己用心为妈妈唱一支歌,这是一次让读者欣然的期待。但紧随着,读者又会不禁问——究竟要唱一支什么歌呢?但对这一次期待,作者则以戛然落笔而相待,只留读者静默。
  短短一篇文章,容纳了七次期待,两次同步期待,四次作者在先读者在后的期待,一次读者独自的期待。这七次张弛有度、奇巧有趣、变化有致的期待中,笔下的感性世界流转起来,人物的真实情感流转起来,读者的阅读情感也流转起来,这样的写作也就真正得了文势!
  孙敏同学的《借口》也注意到了情感的流变,不同的是,其变化并非以一个相对稳定的或温馨或厌恶或逃避的情感为主旋律,而是始终跳突着真实的情绪,在跌宕的情感中去流线地知会一种生命真实。文章的情节很是寻常,但不停陡转的情感外化在情节间,就产生了接二连三的“借口”。其中的期待并非如《点歌》来自自然的顺应,而更突出连环的预设,这种巧妙的写作异曲同工地以情感流转的态势主导了文章的命脉。
  把握文章的态势,文章的韵味与形象也很重要。
  文章的韵味,在于生趣,写出了生趣,文章也能别有风致。甘珏晟同学的《餐桌上的语文》,可以说是一桌盛宴,作者以生趣盎然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南北饮食民俗、古今人文情怀、中国文化真意,这有点像率性却精巧的小品文,也总让人想到周作人、梁实秋、汪曾祺、夏丏尊等名家笔下谈的那些吃,还真能给人留那么一点后味。
  文章的形象,更在于风神,而非形式本身;更在于激发心灵的妙悟,而非感官的猎奇。冯星星同学的《说伞》,一反常规形象题材而以伞达意化境。这像是无我的物语,又像是有我的对话。文章通过雨与伞、人与事、情与理关联的张弛,隐约透露出了动与静的哲学,作者并没有要去理性地破解这个玄妙的主题,却又自自然然地流转出对大自然的各种生命冲动细腻入微的观察、思索和意会。这种不拘形象而重风神、不泥感官而求妙悟的写作,无疑也是优雅、灵动、飘逸的!
  总的来说,这一届“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意义非常,它不仅让新世纪的一批文学爱好者和优秀写作者脱颖而出,让新世纪的写作需要更清晰呈现出来,让我们更贴切地去思考我们的生活与生命、文化与文学,同时,也让我们对一贯的生命理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都作了一次认真的反省,对语文的生态、语文的价值、教育的方向、教学的困境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谭根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社长。本文编校:晓苏
其他文献
会议
在文献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社会资本、治理结构、创新能力与IT基础影响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然后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344家制造企业为样本进行
天下第一错字,当属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一是影响大,二是康熙皇帝写的.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
贵金属钯、银纳米晶催化剂因为具有出色的性能,在石油化工、能源技术、医疗和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文主要探索了不同形貌的钯、银纳米晶的控制合成方法,并系统考察了其在苯胺脱氢偶联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本文采用热注入法、液相合成法及晶种法成功制备出了以立方块为主要结构的钯纳米晶、形貌均一的钯纳米立方体及凹面立方体钯纳米晶。并运用UV-vis吸收光谱、TEM、XRD等技术对钯纳米晶进行了表征。本实验采用苯胺
学位
会议
本文结合自己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对我国民族声乐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文章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不同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