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三号A星投入业务试运行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bb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1月18日,中国气象局举行了风云三号A星及地面应用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启动仪式。
  风云三号A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研制,是“十五”期间我国民用航天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研制难度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颗对地观测卫星,该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全球对地观测业务卫星序列。风云三号A卫星投入业务试运行,标志着我国成功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的升级换代,是航天科技服务国民经济的又一重要事件。
  作为我国新一代风云极轨气象卫星的首发卫星,风云三号A星具有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监测能力,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千米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的四大技术突破,将在我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生态环境和自然灾害监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按照“边测试、边应用、边服务”的要求,该卫星在2008年汛期和奥运会天气会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等重要航天活动提供了空间天气预报保障服务。
  (航讯)
  
  中国召开浮空器大会
  
  2008年11月13日~15日,中国浮空器大会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服务于民”,旨在总结交流最新的科研成果,分析当前技术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热点问题,探讨浮空器研究的新理论、新思路、新技术及其解决途径,以加快我国浮空器的研究步伐,促进我国对流层浮空器的产业化应用。
  大会还设了总体与气动、结构与材料、导航与控制、动力与能源四个分会场。在讨论中,代表们认为,2010年~2020年将是实现中国浮空器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机遇期。浮空器是一种经济、安全、环保、对航线限制不大的革命性的运输工具,应用领域极其广阔。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在我国的发生,已经凸显出浮空器在应急救援等领域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多国家的浮空器还处于在研阶段,因此把握好2010年~2020年的机遇期至关重要。中国浮空器的跨越式发展,有待于国家从战略高度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资源整合,有待于材料、太阳能电池、控制推进、导航定位等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有待于安全、环保、通信、气象、农业、水利、应急救援等应用部门的大力牵引。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依托068基地的湖南航天近空间飞行器研发中心,已成功研制出多种型号的浮空器(飞艇),成为我国飞艇研制和应用的大型专业化企业。会议期间,军方代表和部分专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该中心研制的体积1200立方米、滞空1000余米高的系留艇。
  目前,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已成为欧盟VEATAL国际飞艇合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正式成员,并牵头在北京成立了VEATAL中国工作组,负责协调组织中国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实施国际飞艇合作计划。(航讯)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合作走过20年
  
  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研制合作整整走过了20年历程。2008年11月23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研制20周年纪念大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家军出席大会并讲话。航天老领导刘纪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等老领导和老专家出席了大会。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作为我国第一颗采取国际合作方式研制的数据传输型中高分辨率对地遥感卫星,在卫星技术、卫星应用、工程管理、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大提升了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的整体水平,对推动我国建立天地配套、统筹和一体化的遥感数据运行体系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据悉,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3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累计分发数据44万景,相当于覆盖中国国土200多遍,大大提升了我国遥感应用规模,扩展了遥感应用领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我国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减灾防灾、农业、林业、水利等国民经济建设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模化、业务化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也为巴西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航讯)
  
  “嫦娥一号”超期服役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至2008年10月24日,卫星达到规定的寿命指标要求并圆满完成了在轨探测任务,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成果。基于“嫦娥一号”工作状态仍然良好、燃料充足的状况,为充分利用“嫦娥一号”的在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和工程价值,增加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技术储备,根据有关部门论证确定的在轨试验方案,自11月8日起,“嫦娥一号”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在轨试验。
  第一阶段在轨试验在11月8日至12月4日进行。“嫦娥一号”在200千米环月圆轨道上开展了多项平台和载荷试验,各项试验均按预定流程顺利完成,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二阶段在轨试验在12月6日至20日进行。12月6日,卫星成功进入100千米环月圆轨道并正常运行了13天,星上CCD立体相机获取了分辨率为65米的月面图像。12月19日,卫星实施轨道机动,将轨道调整为100千米×15千米的椭圆轨道,卫星在此轨道上共飞行了16圈,约30小时。期间,获取了卫星在更低轨道的温度数据,验证了地面温度预示的准确性以及星上设备的高温适应能力。在完成相关测试试验后,12月20日,“嫦娥一号”再次实施轨道机动,重新回到100千米的环月圆轨道,星上设备工作正常,运行稳定。此次“嫦娥一号”变轨试验的圆满成功,充分验证了我国研制的深空探测器所具备的轨道机动能力,以及在深空探测领域所掌握的远距离测试技术,为探月工程后续任务进一步开展高分辨率对月观测和实施月面软着陆等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工程经验。
  从12月20日开始,“嫦娥一号”进入第三阶段在轨试验,将择机调整卫星的轨道倾角,开展月球重力场测试等多项试验。同时,星上有效载荷将继续开机工作,积累更多的科学探测数据。
  (航讯)
其他文献
它们是被引力遗忘的角落。在那里,来自其他天体的引力会互相抵消,因此可以俘获住任何掉入其中的物体。这些引力陷阱也位于地球的轨道之上,一个在地球的前方,另一个则在地球的后方。天文学家将它们称为“拉格朗日点”,简写成L4和L5。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粘鼠板。  从太阳系形成以来的45亿年里,从尘埃云到小行星以及隐藏的行星都有可能在那里聚集。一些人甚至怀疑,外星人的飞船正从拉格朗日点监视我们,来寻找文明的迹象
期刊
太空行走的训练经验    75、国外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有何经验?  国外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的一般性经验是:  ①太空行走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比熟悉程序重要得多。因为在发生异常情况的时候,特别是在太空发生了预想不到的情况,只有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问题。  ②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是太空行走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  ③对于已经参加过太空行走并具有这方面经
期刊
我国航天国际标准实现零的突破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和708所联合编制的中国航天第一个国际标准——ISO15862:2009《运载火箭/航天器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标准,近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日内瓦总部正式颁布,这表明中国航天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我国在对外商业发射中,运载火箭与国外卫星之间的技术涉及许多领域,飞行环境条件是重要的星箭接口条件之一。为了简化和
期刊
12月23日,位于川西高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静待今年最后一位“天女”飞天。8时54分,在有着“金牌火箭”之称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我国自主研制的第3颗业务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E星拔地而起,飞向太空。  24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卫星已经成功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本年度的宇航发射以11战11捷的佳绩完美收官。  风云
期刊
海尔的故事——“大玩具”改变天文学    尽管折射望远镜主宰了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但是反射望远镜却给20世纪上半叶的天文学带来革命性变化,这主要归功于能让百万富翁掏钱的、制造光学望远镜的奇才——著名天文学家乔治·埃勒里海尔(George Ellery Hale,1868~1938)。  1868年6月29日,海尔诞生于美国芝加哥,父亲是电梯制造商,因工艺精湛,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欧洲。受父亲的影响
期刊
哈勃空间望远镜飞驰在太空的身影,已经成为了天文学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在过去的19年里,哈勃空间望远镜完成了88万多次宇宙观测,对2.9万个宇宙天体拍摄757万多张照片。在google上搜索“hubble space telescope”,会获得12,600,000个搜索结果,相比之下“einstain”的搜索结果是36,600,000个,“刘德华”是6,190,000个。在学术方面,仅根据国际流行的
期刊
印将发射月球着陆器和火星探测器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计划在2012年发射一个月球着陆探测器,次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利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送印度航天员上天,此外,该组织还制订了一系列探测计划,其中包括发射探测器登陆小行星和飞越彗星。  在载人航天方面,印计划在2013年让一名印度航天员乘俄飞船上天,然后再在2015年用国产火箭发射可乘2人的一艘载人飞船,执行7天的任务。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表示,火星探测
期刊
天链一号01星投入应用    2008年1 2月4日,天链一号01星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将该星交付用户使用,标志着我国首颗中继卫星正式投入应用。  作为我国天链一号卫星系统的首发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3年1月正式立项,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并于5月1日成功定点于东经77度的赤道上空。该星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设计在轨
期刊
阿里安5完美成就本年度最后一射    2008年12月20日,一枚阿里安5ECA型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库鲁航天中心发射了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两颗通信卫星,即“热鸟”9和W2M。这是阿里安5火箭2008年第6次发射以及该火箭在过去5年半的时间里连续第28次发射成功,也是欧洲通信卫星公司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其两颗卫星。当天的首次发射尝试在倒计时进行到离点火只有10秒时中止,原因是液氢系统压力出现偏差。问题后来
期刊
12月19日,中国航天引路人钱学森先生的著作《星际航行概论》首次出版简体字版。记者从“《星际航行概论》出版暨庆贺钱老97岁生日座谈会”上获悉,该书是根据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的第一课讲义基础上整理出版,其中对火箭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在现在仍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我国第一本面向高等院校的航天专业基础教材”,出版该书的中国宇航出版社负责人透露,为了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新型航天人才,钱学森于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