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链一号01星和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交付使用

来源 :太空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m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链一号01星投入应用
  
  2008年1 2月4日,天链一号01星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将该星交付用户使用,标志着我国首颗中继卫星正式投入应用。
  作为我国天链一号卫星系统的首发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3年1月正式立项,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并于5月1日成功定点于东经77度的赤道上空。该星采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设计在轨寿命超过6年,主要用于为我国神舟载人飞船飞行试验和后续载人航天器提供数据中继和测控通信保障,为中、低轨道遥感卫星提供数据中继服务,为航天器发射提供测控支持。卫星发射后,经过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数据传输试验等多项测试后,专家认为,卫星状态正常,工作稳定,性能良好,卫星各项指标达到或具备开展后续系统试验和应用的条件。(航讯)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在北京成立
  
  历经16年筹建、旨在推动亚太区域开展空间合作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亚太空间合作组织,12月16日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总部设在中国北京,目前7个成员国孟加拉国、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和东道国中国的代表,已签署《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的土耳其、印度尼西亚代表以及亚太经社会组织官员、相关国家驻华使馆代表等,出席了成立仪式。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理事会首任主席Angsumal SunalN共同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立揭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出席了揭牌仪式。
  新成立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将通过推动成员国间开展空间科学、技术及其应用领域的多边合作,在技术研发、应用、人才培训等方面对成员国予以协助,提高有关各方开展空间活动的能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积极贡献。(航讯)
  
  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交付使用
  
  2008年12月4日,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将该星交付用户使用,标志着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全面完成。
  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于2007年2月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经在轨测试,卫星具备入网提供导航服务的条件。
  
  “委星一号”完成在轨测试
  
  日前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传出消息,自“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于2008年10月30日成功发射以来,卫星变轨、在轨测试等各项有关工作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截至目前,卫星在轨测试工作已全部完成。在轨测试结果表明,“委星一号”卫星在轨状态正常,卫星各项性能满足要求,卫星已经具备投入运营的条件。近期,卫星将择日正式交付用户。(航讯)
  
  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不辱使命,它从太空带回的各类种子经过农业科技人员7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培育,现已初步筛选出200余份可遗传的突变材料,为进一步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生产和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据国家航天育种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航天育种研究中心主任刘录祥介绍,通过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卫星,我国科学家首次对空间环境中的诱变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探测和分析,航天育种机理研究取得可喜进展,获得了利用传统的地面诱变育种技术不易获得的特异突变材料。
  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工程的实施,还有效地带动了我国航天育种技术的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航天育种协作组自2006年以来,培育出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水稻、小麦、棉花、油菜、青椒、莒蓿等作物新品种、新组合40个,其中7个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使我国航天诱变作物新品种的总数达到66个,累计示范应用面积超过2500万亩,增产粮棉油9.6亿千克,创社会经济效益14亿元。
  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工程是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原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农业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多个部门联合支持下组织实施的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项重大科技工程。该项目2003年4月正式立项,2006年9月9日由长征二号丙火箭成功发射。(航讯)
  
  北斗一号双星导航定位系统成功运行8周年
  
  2008年12月26日,北斗一号双星导航定位系统成功运行8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北斗一号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天基部分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基于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研制的,01星和02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发射。双星组成我国第一代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打破了依赖国外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被动局面,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该系统已经成功组网运行8周年,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该系统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3颗东方红三号平台卫星达到8年寿命,且工作正常。这也标志着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已经成为成熟的公用卫星平台。(航讯)
  
  航天科技集团与哈工大组建联合技术创新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建设和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征程中又迈出重要步伐。11月29日,集团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组建的联合技术创新中心揭牌成立,这是集团公司与高校合作的首家联合技术创新中心。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哈工大在已有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共同组建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集团公司将每年向该中心投入1000万元研发经费,首批连续5年,主要用于支持学校科研成果向航天领域的转移和应用研究,将具有市场和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再开发和转移,支持开展航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和影响深远的新技术探索性五开究。哈工大将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人力资源、实验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支持和保障中心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航讯)
其他文献
5月27日,俄罗斯联盟TMA15飞船由一枚联盟FG型运载火箭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顺利发射升空。经过两天的飞行,联盟TMA-15号飞船以自动的方式与国际空间站的功能货舱成功对接。联盟TMA15飞船搭载的是空间站第20宇航组,即俄罗斯航天员罗曼罗曼年科、比利时航天员弗兰克-德温内和加拿大航天员罗伯特!瑟斯克,他们的到来使国际空间站常驻人员首次增加到6名,包括两名俄罗斯航天员,美国、日本、比
期刊
时间的起点和终点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出现的时空血率无限大的“奇点”,显然预言了时间有起点和终点。宇宙是从“奇点”爆炸诞生的,那就是宇宙的开端,即时间的起点。  但是,包括爱因斯坦本人在内的许多理论物理学家部认为,时间在两个方向上都必须是无限的,否则就会出现“宇宙创生”这样令人不安的问题。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在奇点处失效,因此,它不能用来预言宇宙是如何开端的。因而,时间起点问题似乎在科学王国之
期刊
2009年4月21日,美国航宇局公布了卡西尼土星探测器拍摄的一组颇具震撼力的土星照片,它们以迄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细节揭示了土星及其卫星和光环的秘密。最新公布的这组图片显示了土星系统内部的惊人差异,在其中一张照片上,看似宁静的光环优美地堆叠于土星赤道周围,令其与土星卫星坑坑洼洼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探测项目的科学家正在对土星壮观的光环、迷人的卫星、充满活力的磁气圈和土卫6的表面及其大气层展开深入研
期刊
它们是被引力遗忘的角落。在那里,来自其他天体的引力会互相抵消,因此可以俘获住任何掉入其中的物体。这些引力陷阱也位于地球的轨道之上,一个在地球的前方,另一个则在地球的后方。天文学家将它们称为“拉格朗日点”,简写成L4和L5。你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粘鼠板。  从太阳系形成以来的45亿年里,从尘埃云到小行星以及隐藏的行星都有可能在那里聚集。一些人甚至怀疑,外星人的飞船正从拉格朗日点监视我们,来寻找文明的迹象
期刊
太空行走的训练经验    75、国外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有何经验?  国外航天员太空行走训练的一般性经验是:  ①太空行走训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是熟悉各种工作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比熟悉程序重要得多。因为在发生异常情况的时候,特别是在太空发生了预想不到的情况,只有知识和技能才能解决问题。  ②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现实是太空行走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  ③对于已经参加过太空行走并具有这方面经
期刊
我国航天国际标准实现零的突破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一部和708所联合编制的中国航天第一个国际标准——ISO15862:2009《运载火箭/航天器飞行环境遥测数据处理》标准,近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日内瓦总部正式颁布,这表明中国航天在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  我国在对外商业发射中,运载火箭与国外卫星之间的技术涉及许多领域,飞行环境条件是重要的星箭接口条件之一。为了简化和
期刊
12月23日,位于川西高原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静待今年最后一位“天女”飞天。8时54分,在有着“金牌火箭”之称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我国自主研制的第3颗业务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E星拔地而起,飞向太空。  24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卫星已经成功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标志着中国航天本年度的宇航发射以11战11捷的佳绩完美收官。  风云
期刊
海尔的故事——“大玩具”改变天文学    尽管折射望远镜主宰了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但是反射望远镜却给20世纪上半叶的天文学带来革命性变化,这主要归功于能让百万富翁掏钱的、制造光学望远镜的奇才——著名天文学家乔治·埃勒里海尔(George Ellery Hale,1868~1938)。  1868年6月29日,海尔诞生于美国芝加哥,父亲是电梯制造商,因工艺精湛,产品畅销全国并远销欧洲。受父亲的影响
期刊
哈勃空间望远镜飞驰在太空的身影,已经成为了天文学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在过去的19年里,哈勃空间望远镜完成了88万多次宇宙观测,对2.9万个宇宙天体拍摄757万多张照片。在google上搜索“hubble space telescope”,会获得12,600,000个搜索结果,相比之下“einstain”的搜索结果是36,600,000个,“刘德华”是6,190,000个。在学术方面,仅根据国际流行的
期刊
印将发射月球着陆器和火星探测器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计划在2012年发射一个月球着陆探测器,次年发射火星探测器,并利用俄罗斯联盟号飞船送印度航天员上天,此外,该组织还制订了一系列探测计划,其中包括发射探测器登陆小行星和飞越彗星。  在载人航天方面,印计划在2013年让一名印度航天员乘俄飞船上天,然后再在2015年用国产火箭发射可乘2人的一艘载人飞船,执行7天的任务。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表示,火星探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