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一门危险的行业,迟迟不肯入这一行,也是因为怕。
田瑊掀翻了桌子;李井田对从他课桌旁经过的同学恶语相向;李君毅运动场上骁勇得很,可是总迟到,语文阅读题也写不了几个字;李弋舟的字,个个都长着尖尖的“刺”,合起来一个字至少要辨认三分钟;陶文博不笑也不说话,眉间锁着好些阴云,你也不知道何故;暄玉在作文里说想养猫,想了8年,可是妈妈依然“铁石心肠”,不予理会。期中考试全班成绩都不理想,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行业的“危险”,我的神经紧绷着,以至于神经兮兮,梦里都是学生。怎么办?
稍稍有些放松,是从观看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初赛开始。
片段一:“那个欧阳讫博要他背古诗一首都背不下来,这么长的台词居然背得那么溜!还表情丰富、动作到位!”听了脱口秀,刘老师半是惊喜半是气恼地说。
片段二:《致敬长征》组诗里,学生手捧红烛,先是低沉——
子弟兵,别故乡,
八千儿女当红军,青春热血洒疆场;
会昌城外高峰;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到最后的高昂——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何时缚住苍龙?
片段三:“老曾班上的那个相声,我回来,儿子拿着看了好几遍,笑得前仰后合。”《我是歌手》节目里唐家伟同学的“曼妙”歌声与“妖娆”身段“艳惊四座”,其粉丝已经扩散到了校园之外。
片段四:有一曲与古筝相配的古典舞,名为《相思垢》,总以为是“豆”的误写,或误读,因为经久成诵的是“红豆生南国”以及“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后经多方证实,确实就是“垢”,只是怎么都想不到“相思”与此字连为一词。只能去查字典:垢,表污秽,脏东西,或同“诟”。再去查《相思垢》:“元夜琴鼓奏/花街灯如昼”,“雨过方知绿肥红瘦/欲除相思垢/泪浣春袖/船家只道是离人愁/你送我的红豆/原来会腐朽”,分别化用了欧阳修的《生查子》以及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唱的是“聚散无常怨谁错”。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也许都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而言,却是的的确确掀起石头看到了它的另一面。
12月24日,“青春使命”校园文化艺术节决赛拉开了帷幕。
片段五:哑剧《电影院奇遇》。没有语言,只有表情与肢体动作。零食的选择极具典型性,爆米花、薯片、瓜子等。两位演员,一着白衬衣,配黑框眼镜,严肃而一本正经;一着橘红色T恤,脚踩运动鞋,个儿瘦高,弓着背,“秋裤”松松垮垮。服装即区别了性格。机关枪声对嚼薯片的“咔嚓”声,剪刀对泡面,矿泉水互喷,大大的晃眼的棒棒糖……“奇”到捧腹,“奇”到惊叹不已,最后以“文明观影”四字“曲终奏雅”。两位演员像电影院的每一个人,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不文明的你和我。
片段六:街舞Boomclap和Danceclap,青春灿烂的笑容,沉浸在舞蹈中的高中生,时而柔媚如蛇,时而劲爆如电,奔涌的活力点亮了寂静已久的青春舞台。这,才是青春!
总有一种精神,令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生活,令我们向往。赛事结束,不禁想,是什么束缚了平日的我们,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板着脸孔的我和展不开眉的学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般说。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teach us to love what is beautiful(教育的目标是教会我们爱美),柏拉图又那般说。
我之不欲进此行业,原也是因为不明“道”之所在。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获得诺贝尔奖的劳伦兹可以心甘情愿地去做鸭子的“妈妈”、鹦鹉的“知音”、鹅的“父亲”,我们怎么做了老师便要孩子这样那样,一旦付出了什么,便必得对应地“要”回什么。这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已经知道,后来的后来,自己的模样。现在的我们又是否正在悄悄地绑架我们的学生?
突然想到《庄子》里的一段——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一向谨言慎行、字迹一笔一画工整到令人心疼的田瑊,因同学一直推举他为“知行合一”优秀学员,竟至于突然爆发,原因是他远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李君毅不大会阅读题,但他在运动场上拼搏的精神却无人能及;语文课上查字典最勤的李井田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自责,眼角还流下了泪花;李弋舟,如果不是单独面谈,也许他永远都不会说起右手拇指肌腱受伤无法用力握笔的实情;陶文博和曾文晧是双胞胎,她在课堂上很少展露笑颜,其实是她始终没有适应语文老师毫无重点的讲课方式;一直到快期末了,几位小女生到我的宿舍聊天,我才知道暄玉系过敏体质,对动物的毛发、分泌物均过敏,医嘱不宜养宠物。一时无言。
你永远都不知道每一个学生背后隐藏了多少秘密;而他(她)呈现在你面前的,或许连冰山一角都不到。成长,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其间交织,最后一定是不确定性实现的突破,也就是常说的“创新”。不在于创新一个物件,而在于创新一种生命状态。我把石头掀起来,看到了它没有言说的另一面。把“石头”变成想说话、有表达的石头,把学生变成目的,把任何的生命变成目的,而不是手段或过程,更不是工具。
鲁迅先生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潘晓讨论”里说:“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意识到‘我’的重要意义。……历史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而人首先是个人,所以每个自觉认识到自我价值的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就是历史’。”普列汉诺夫说,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無不是在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里,意识到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社会需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的责任,并把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来加以解决。毛泽东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路遥说:“唯有初恋般的热情与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项事业。”
我的老师柏定国先生在《中国背景方法》一书当中谈到如何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如何重新审视现代中国文化历程、如何创建中国自己的当代学术体系的理论范型等问题,他的思想我当时读不大懂,但始终记得序言里一句话:任何问题,去追溯问题产生的原点,即原问题,或元问题。
原问题的提法,放到教育中也一样成立。教育,到最后,仍然是一个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是把自己凝成一块水泥,还是把自己变成嫩绿的青芽,呼吸,生长,一直郁郁葱葱?是认为人生可以用尺子丈量,还是认为人生有无限超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里都有无穷的可能?我又想起了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教育之事,也还是需要用心经营啊,脚踏实地地努力才会有改变,而唯有改变才能导出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
田瑊掀翻了桌子;李井田对从他课桌旁经过的同学恶语相向;李君毅运动场上骁勇得很,可是总迟到,语文阅读题也写不了几个字;李弋舟的字,个个都长着尖尖的“刺”,合起来一个字至少要辨认三分钟;陶文博不笑也不说话,眉间锁着好些阴云,你也不知道何故;暄玉在作文里说想养猫,想了8年,可是妈妈依然“铁石心肠”,不予理会。期中考试全班成绩都不理想,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行业的“危险”,我的神经紧绷着,以至于神经兮兮,梦里都是学生。怎么办?
稍稍有些放松,是从观看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初赛开始。
片段一:“那个欧阳讫博要他背古诗一首都背不下来,这么长的台词居然背得那么溜!还表情丰富、动作到位!”听了脱口秀,刘老师半是惊喜半是气恼地说。
片段二:《致敬长征》组诗里,学生手捧红烛,先是低沉——
子弟兵,别故乡,
八千儿女当红军,青春热血洒疆场;
会昌城外高峰;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到最后的高昂——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何时缚住苍龙?
片段三:“老曾班上的那个相声,我回来,儿子拿着看了好几遍,笑得前仰后合。”《我是歌手》节目里唐家伟同学的“曼妙”歌声与“妖娆”身段“艳惊四座”,其粉丝已经扩散到了校园之外。
片段四:有一曲与古筝相配的古典舞,名为《相思垢》,总以为是“豆”的误写,或误读,因为经久成诵的是“红豆生南国”以及“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后经多方证实,确实就是“垢”,只是怎么都想不到“相思”与此字连为一词。只能去查字典:垢,表污秽,脏东西,或同“诟”。再去查《相思垢》:“元夜琴鼓奏/花街灯如昼”,“雨过方知绿肥红瘦/欲除相思垢/泪浣春袖/船家只道是离人愁/你送我的红豆/原来会腐朽”,分别化用了欧阳修的《生查子》以及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唱的是“聚散无常怨谁错”。
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也许都不值一提,但是对于我而言,却是的的确确掀起石头看到了它的另一面。
12月24日,“青春使命”校园文化艺术节决赛拉开了帷幕。
片段五:哑剧《电影院奇遇》。没有语言,只有表情与肢体动作。零食的选择极具典型性,爆米花、薯片、瓜子等。两位演员,一着白衬衣,配黑框眼镜,严肃而一本正经;一着橘红色T恤,脚踩运动鞋,个儿瘦高,弓着背,“秋裤”松松垮垮。服装即区别了性格。机关枪声对嚼薯片的“咔嚓”声,剪刀对泡面,矿泉水互喷,大大的晃眼的棒棒糖……“奇”到捧腹,“奇”到惊叹不已,最后以“文明观影”四字“曲终奏雅”。两位演员像电影院的每一个人,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不文明的你和我。
片段六:街舞Boomclap和Danceclap,青春灿烂的笑容,沉浸在舞蹈中的高中生,时而柔媚如蛇,时而劲爆如电,奔涌的活力点亮了寂静已久的青春舞台。这,才是青春!
总有一种精神,令我们感动;总有一种生活,令我们向往。赛事结束,不禁想,是什么束缚了平日的我们,在校园里,在课堂上,板着脸孔的我和展不开眉的学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般说。The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teach us to love what is beautiful(教育的目标是教会我们爱美),柏拉图又那般说。
我之不欲进此行业,原也是因为不明“道”之所在。以己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获得诺贝尔奖的劳伦兹可以心甘情愿地去做鸭子的“妈妈”、鹦鹉的“知音”、鹅的“父亲”,我们怎么做了老师便要孩子这样那样,一旦付出了什么,便必得对应地“要”回什么。这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已经知道,后来的后来,自己的模样。现在的我们又是否正在悄悄地绑架我们的学生?
突然想到《庄子》里的一段——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一向谨言慎行、字迹一笔一画工整到令人心疼的田瑊,因同学一直推举他为“知行合一”优秀学员,竟至于突然爆发,原因是他远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李君毅不大会阅读题,但他在运动场上拼搏的精神却无人能及;语文课上查字典最勤的李井田因为没有完成作业而自责,眼角还流下了泪花;李弋舟,如果不是单独面谈,也许他永远都不会说起右手拇指肌腱受伤无法用力握笔的实情;陶文博和曾文晧是双胞胎,她在课堂上很少展露笑颜,其实是她始终没有适应语文老师毫无重点的讲课方式;一直到快期末了,几位小女生到我的宿舍聊天,我才知道暄玉系过敏体质,对动物的毛发、分泌物均过敏,医嘱不宜养宠物。一时无言。
你永远都不知道每一个学生背后隐藏了多少秘密;而他(她)呈现在你面前的,或许连冰山一角都不到。成长,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其间交织,最后一定是不确定性实现的突破,也就是常说的“创新”。不在于创新一个物件,而在于创新一种生命状态。我把石头掀起来,看到了它没有言说的另一面。把“石头”变成想说话、有表达的石头,把学生变成目的,把任何的生命变成目的,而不是手段或过程,更不是工具。
鲁迅先生说:“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潘晓讨论”里说:“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意识到‘我’的重要意义。……历史是由人的活动组成的,而人首先是个人,所以每个自觉认识到自我价值的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就是历史’。”普列汉诺夫说,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無不是在自己所处的客观环境里,意识到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社会需要,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满足这些社会需要的责任,并把满足这种社会需要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任务来加以解决。毛泽东说:“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为宇宙之一体,即宇宙之真理,各具于人人之心中,虽有偏全之不同,而总有几分之存在。今吾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之心其有不动者乎?”路遥说:“唯有初恋般的热情与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项事业。”
我的老师柏定国先生在《中国背景方法》一书当中谈到如何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如何重新审视现代中国文化历程、如何创建中国自己的当代学术体系的理论范型等问题,他的思想我当时读不大懂,但始终记得序言里一句话:任何问题,去追溯问题产生的原点,即原问题,或元问题。
原问题的提法,放到教育中也一样成立。教育,到最后,仍然是一个如何面对自己的问题。是把自己凝成一块水泥,还是把自己变成嫩绿的青芽,呼吸,生长,一直郁郁葱葱?是认为人生可以用尺子丈量,还是认为人生有无限超链接,任何一个链接里都有无穷的可能?我又想起了一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教育之事,也还是需要用心经营啊,脚踏实地地努力才会有改变,而唯有改变才能导出灿烂的未来。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