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来电

来源 :特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enxj86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教授的老家
  在福建
  他有个本家是泥水工
  要过年了
  老家打来电话
  黄教授看到他的电话
  赶紧挂断了
  他的名字叫
  黄武汉
  徐江:“幽默”与“苦笑”
  赵思运《武汉来电》诞生自2020年1月全国宣布抵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时刻。这是一首读完让人五味杂陈的作品,篇幅不长,分量却不轻。它的笔法会让人想起文学史里的“黑色幽默”,但我不太主张偷懒性地套用这一称谓。何况口语诗的力量感不在于各式“颜色”,而在于捕捉生活中复杂、复调的一面。
  初读《武汉来电》,会令人有所怀疑,“黄武汉”这个名字和诗题太“扣”,太巧合了。可如果作者是刻意營造效果,那直接用自己的姓编成“赵武汉”岂不更好?作者赵思运虽然精明绝顶,可确实又不像爱这么玩儿的人。所以读诗时,姑且就当它是真事一件吧。其实无论事件真假,大疫当前,类似紧张过度的细节,生活中想必是不少的。喜感,但让人看了却笑不出来。本诗捕捉并传递出了这一点,所以它成立。
  严峻的诗写背景下动用幽默,作者通常是要冒一点风险。与此诗形成对照的是同期由云南作者陈衍强创作的《仰望天空》,该诗因为写了拒绝“湖北佬”朋友来家过春节,以及语带调侃性地提了“九头鸟”称谓,而引起读诗者抗议,甚至被一些评论上纲上线。本来《仰望天空》的背景深处也是蕴含“苦笑”的,但由于作者处理时笔下过去故作轻松,令人读时很不舒服,反而有了“油嘴”之嫌。最后导致在公共性热点题材前的两面不讨好。
  这也给其他作者带来了一个提示:即便你想用“幽默”去冲淡“苦笑”,也千万不要忘了文字工作者身上必须要有的善意。当代人写诗,是要有文明的底线意识的,不能老学着上一代人没规没矩的伪性情。
其他文献
他大约是个漆匠,工作服上沾了许多漆块,遇到急用的什么东西罢,去了有一排玻璃门的店里买。前面正修路,已修了许久,总有个把人在那里敲敲打打。那红色的锥形栏杆,一顶顶圣诞老人头上的帽子扣在那里,虚线蜿蜒,把路曲成一条狭斜。他一路趱行过去,看见这店马上就推门而入。大概是在外面看过去实在像个五金杂货铺子。  女人铺眉展眼走过去,一头横泼的红棕色的头发十分显眼。他向她形容要的东西,她只当有似的在货架子间翻尸倒
期刊
这就是她了—  中长的直发,有些稀疏,披拂开来,露出宽而短的脸颊。两眼间距窄,单眼皮,使她看上去有种呆滞又刻薄的神色。嘴角噙着一丝似有若无的微笑,明明没什么特别,却让整副表情产生了不和谐之感。她穿红白相间校服,一米六左右,略显臃肿。大概是冬日,身后一株梧桐枝桠光秃秃的,天空呈现出水泥半凝固状态的灰寒。  苏芸与新闻中的她对望,默念她的名字:张扬芮妮。真特别啊。她咀嚼这四个字,像吮着石榴的颗粒,硬、
期刊
给大雁灯塔  在她沒有来之前,  什么都是空的。  人是空的,  路是空的。  她填满了所有空空的,  再也走不下去了。  里面拥挤了黑黑的,  我被呼吸到了外面,  像游离的魂魄一样轻薄。  我的黑还没褪去  黑,把灯打开吧!  稻子熟了  父亲一生  割了二分之一的稻子  有时顾不上吃饭  背着太阳下田去了  那股热浪  吹得他和稻子四平八稳  每年十月  田垦的背面  稻子熟了  我都会喊上
期刊
路  上帝说,这条路通向你  于是我把路两旁的树全部砍掉  再放一把火,烧掉树干、枝叶和花草  只希望  你站在路的另一边时  第一眼就能看到我  愚人船  刚刚经历一场台风  十一月的大海  还来不及准备一场新的风暴  一艘大船駛过  在一个港口停驻后  补给了二十箱食物、三十件衣服和一个医生  三天后  船上的愚人纷纷跳入大海  因为医生带来了新的技术  电击  那些愚蠢的事情  拖完地开着窗
期刊
黎保荣:杨芳好,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肇庆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作为明清两广总督府的时间有180多年。《特区文学》的“大湾区文学地理”栏目找我们两个来做肇庆文学的对话,难道因为我们都是肇庆人,您是记者,见多识广,而我是学者,博览群书的缘故?  杨芳: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肇庆人,而且您是评论家,我是作家,刚好反映了作协不同的人员构成与思维方向。  黎保荣:是的。栏目以
期刊
给老爸的信  今天我老妈听说  我每天把信寄往天上  让我不要写了  回 家  我爸去了那边  不知道爷爷奶奶  领他回家没有  在人间  爷爷奶奶把我爸  送人时  才出生两个月  愛乐之城  当年  在租住的农民房里  用手提电脑  看《海上钢琴师》  写了一句话影评:  “我想找一个跟我泪流满面  看《海上钢琴师》的女人”  现在我的女人  坐在我的对面  喝着咖啡  让我去影院  重温这部
期刊
暂且就叫她五号吧。  讲座结束,她排在最外围,这反而比站在头一个更能让他记住。她太瘦了,肉体趣味有限,但她是根好柴。点着了,很快就能烧得又红又透明,他很久没有享用这种老派的自燃了,有点想。这团小火可以烤一烤,祛祛寒,现在的小姑娘都没啥热乎气,阻燃材料,烧不起来。  终于到她了。袖口伸出怯生生的小短指甲,牵出某盏台灯下一片黄澄澄,少女披着浴巾,逆光里指甲刀的金属牙齿一合,小碎屑迸溅。不,不是少女,要
期刊
西天雾海  我们走到港口的时候  浓雾刚好把海面全部盖住  岛礁上的灯塔从雾里  伸出脖子,一脸惊诧  可我们并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这个周末的上午  便安静地放下了桅杆  像一次临时的赌气  而我们,又没了分开的理由  我只是需要一块裹尸布  在白雪中,隐藏自己  在行尸中隐藏自己  谁曾料到呢,人一旦丧命  便失去了立锥之地  到枝头垂挂一会儿  到湖面平躺片刻  自己裹着,与外界无关  像世上
期刊
短篇小说《了无生趣的日常》是由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荣誉文学士”课程的毕业生陈浩霖所创作,亦是他于“专题研习”中的毕业习作。浩霖在修读本人任教之三年级科目“小说创作与欣赏”时,曾学习到法国新小说派那种冷静如摄影机的笔触和观察视觉,因此在四年级时就把这种手法应用到毕业习作之上。  “小说创作与欣赏”主要讲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文学流派与写作方法,包括意识流、荒诞小说、法国新小说派、魔
期刊
阿赫玛托娃墓前的祈祷词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  请允许  叫你一声:亲爱的,  我来看你了,终于来到了  你的灵与肉安息之地。  我们带来了  玫瑰,百合,菊花,  和一颗仰慕之心。  请接受我献上的祈祷词,让我  小声地念给你:  请给我力量,赐予我  生活的智慧。  请给我  在艰难尘世活下去的勇气。  请给我和你一样  写作的耐心和毅力,  让我面对黑暗,  永远不会妥协和放弃。  让我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