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的诗

来源 :特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a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赫玛托娃墓前的祈祷词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
  请允许
  叫你一声:亲爱的,
  我来看你了,终于来到了
  你的灵与肉安息之地。
  我们带来了
  玫瑰,百合,菊花,
  和一颗仰慕之心。
  请接受我献上的祈祷词,让我
  小声地念给你:
  请给我力量,赐予我
  生活的智慧。
  请给我
  在艰难尘世活下去的勇气。
  请给我和你一样
  写作的耐心和毅力,
  让我面对黑暗,
  永远不会妥协和放弃。
  让我相信爱,并一直爱,
  学会宽容,也用文字记录罪恶,
  像你一样
  到死都不放下
  作为一个诗人的
  高傲与自尊。
  ANGLETERRE HOTEL
  到圣彼得堡
  我们住进了里所提前预定的宾馆
  ANGLETERRE HOTEL
  房间温暖,整洁,舒适,
  窗口对着以撒基辅大教堂,
  左边是尼古拉一世铜像,
  往右是彼得大帝铜像。
  深夜,躺到床上,
  电视机后
  画上一对黑色舞者的眼睛,
  直视着床头。
  我听到各种细微而奇怪的声音,
  心里有些发毛:
  如果叶赛宁的幽灵
  突然出现
  去找沈浩波,轩辕轼轲和里所,
  他们该怎么办?
  如果来找我,
  我就用俄语给他读
  他写的那首《给母亲的信》,
  我相信能把他读哭。
  叫魂儿
  尤利娅,玛莎,阿廖娜,
  季马,安德烈,亚历山大,
  如果你们在莫斯科
  或彼得堡的街头,
  看到李寒
  孤魂般地一个人在游荡,
  请一定上前招呼一声,
  让他尽快回家!
  遗 憾
  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
  默默地献完花,
  我们离开了阿赫玛托娃的墓地。
  这时,我才突然想起,
  应该读一首献给她的诗,
  如果怕她见笑,
  那应该带来一瓶好酒,陪她喝一杯。
  我知道,她的烟瘾很大,
  浩波,其实你可以坐下来
  静静地陪她
  抽一支。
  安德烈和娜斯佳
  我们到诗人安德烈家做客。
  三年前,他才从莫斯科
  移居到了彼得堡,
  问他为什么搬家?他说
  我的亲人都在这里,
  彼得堡文化藝术氛围浓郁,
  与莫斯科相比
  更加自由和宽松。
  而他的妻子、诗人娜斯佳
  站起来回答:
  “我们有句俗语,
  去莫斯科是为了发财,
  到彼得堡是为了爱情。”
  我们为她的话欢呼,
  共同举起酒杯,为了爱情!
  诗人与人民
  诗人们在“12楼”的地下室,在
  斯坦尼斯拉夫电子剧院,
  在动物园里
  读诗,热烈地讨论中俄诗歌的
  差异,诗歌的风格,新左派,现代性,
  俄罗斯人民在酒吧,餐厅,广场
  聚会,游玩,饮酒,说笑,畅谈。
  诗人们站在冰天雪地里,站在马雅可夫斯基
  和普希金高大的塑像下,
  激情地朗诵诗。
  鸽子在他们头顶上飞起又落下,
  鸣叫,留下粪便。
  俄罗斯人民匆匆忙忙地
  从他们面前走过,没有人驻足,聆听。
  当然,也没有城管或公安
  来过问或阻止他们。
  我说:“诗人在忙诗人的事,
  人民在忙人民的事,
  诗人永远是
  地球上的少数民族!”
  “这样其实挺好的!”
  —沈浩波沉吟了一下,回答。
其他文献
《周瓒诗选》是诗人周瓒诗歌创作21年的精选集。身兼剧作家和学者的诗人将全书分为三辑,分类依据的是她如编剧般精妙设计,并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历程。我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由第一辑中她在近年来全新展示出的强劲诗歌面貌开幕,经过第二辑诗人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形成高潮,最终由第三辑诗人失而复得的遗珠之作完成结尾,剧情般的推进让收录其中的诗作与一位诗人逐渐走向成熟与蜕变的景象形成奇妙回响。  第一辑《生猛的暗夜
期刊
他大约是个漆匠,工作服上沾了许多漆块,遇到急用的什么东西罢,去了有一排玻璃门的店里买。前面正修路,已修了许久,总有个把人在那里敲敲打打。那红色的锥形栏杆,一顶顶圣诞老人头上的帽子扣在那里,虚线蜿蜒,把路曲成一条狭斜。他一路趱行过去,看见这店马上就推门而入。大概是在外面看过去实在像个五金杂货铺子。  女人铺眉展眼走过去,一头横泼的红棕色的头发十分显眼。他向她形容要的东西,她只当有似的在货架子间翻尸倒
期刊
这就是她了—  中长的直发,有些稀疏,披拂开来,露出宽而短的脸颊。两眼间距窄,单眼皮,使她看上去有种呆滞又刻薄的神色。嘴角噙着一丝似有若无的微笑,明明没什么特别,却让整副表情产生了不和谐之感。她穿红白相间校服,一米六左右,略显臃肿。大概是冬日,身后一株梧桐枝桠光秃秃的,天空呈现出水泥半凝固状态的灰寒。  苏芸与新闻中的她对望,默念她的名字:张扬芮妮。真特别啊。她咀嚼这四个字,像吮着石榴的颗粒,硬、
期刊
给大雁灯塔  在她沒有来之前,  什么都是空的。  人是空的,  路是空的。  她填满了所有空空的,  再也走不下去了。  里面拥挤了黑黑的,  我被呼吸到了外面,  像游离的魂魄一样轻薄。  我的黑还没褪去  黑,把灯打开吧!  稻子熟了  父亲一生  割了二分之一的稻子  有时顾不上吃饭  背着太阳下田去了  那股热浪  吹得他和稻子四平八稳  每年十月  田垦的背面  稻子熟了  我都会喊上
期刊
路  上帝说,这条路通向你  于是我把路两旁的树全部砍掉  再放一把火,烧掉树干、枝叶和花草  只希望  你站在路的另一边时  第一眼就能看到我  愚人船  刚刚经历一场台风  十一月的大海  还来不及准备一场新的风暴  一艘大船駛过  在一个港口停驻后  补给了二十箱食物、三十件衣服和一个医生  三天后  船上的愚人纷纷跳入大海  因为医生带来了新的技术  电击  那些愚蠢的事情  拖完地开着窗
期刊
黎保荣:杨芳好,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肇庆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作为明清两广总督府的时间有180多年。《特区文学》的“大湾区文学地理”栏目找我们两个来做肇庆文学的对话,难道因为我们都是肇庆人,您是记者,见多识广,而我是学者,博览群书的缘故?  杨芳:我觉得应该是因为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肇庆人,而且您是评论家,我是作家,刚好反映了作协不同的人员构成与思维方向。  黎保荣:是的。栏目以
期刊
给老爸的信  今天我老妈听说  我每天把信寄往天上  让我不要写了  回 家  我爸去了那边  不知道爷爷奶奶  领他回家没有  在人间  爷爷奶奶把我爸  送人时  才出生两个月  愛乐之城  当年  在租住的农民房里  用手提电脑  看《海上钢琴师》  写了一句话影评:  “我想找一个跟我泪流满面  看《海上钢琴师》的女人”  现在我的女人  坐在我的对面  喝着咖啡  让我去影院  重温这部
期刊
暂且就叫她五号吧。  讲座结束,她排在最外围,这反而比站在头一个更能让他记住。她太瘦了,肉体趣味有限,但她是根好柴。点着了,很快就能烧得又红又透明,他很久没有享用这种老派的自燃了,有点想。这团小火可以烤一烤,祛祛寒,现在的小姑娘都没啥热乎气,阻燃材料,烧不起来。  终于到她了。袖口伸出怯生生的小短指甲,牵出某盏台灯下一片黄澄澄,少女披着浴巾,逆光里指甲刀的金属牙齿一合,小碎屑迸溅。不,不是少女,要
期刊
西天雾海  我们走到港口的时候  浓雾刚好把海面全部盖住  岛礁上的灯塔从雾里  伸出脖子,一脸惊诧  可我们并没有要开口的意思  这个周末的上午  便安静地放下了桅杆  像一次临时的赌气  而我们,又没了分开的理由  我只是需要一块裹尸布  在白雪中,隐藏自己  在行尸中隐藏自己  谁曾料到呢,人一旦丧命  便失去了立锥之地  到枝头垂挂一会儿  到湖面平躺片刻  自己裹着,与外界无关  像世上
期刊
短篇小说《了无生趣的日常》是由香港公开大学“创意写作与电影艺术荣誉文学士”课程的毕业生陈浩霖所创作,亦是他于“专题研习”中的毕业习作。浩霖在修读本人任教之三年级科目“小说创作与欣赏”时,曾学习到法国新小说派那种冷静如摄影机的笔触和观察视觉,因此在四年级时就把这种手法应用到毕业习作之上。  “小说创作与欣赏”主要讲授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文学流派与写作方法,包括意识流、荒诞小说、法国新小说派、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