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ny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的日益增加使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刑法在惩治这类犯罪案件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处理危害食品安全罪的规制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日趋明显。因此有必要对危害食品安全罪的刑法规制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存在的缺憾,进而对如何完善食品安全刑事立法提出建议,以期解决当前食品安全刑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危害食品安全罪 刑法规制
  作者简介:袁静,兰州大学2014法律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057-02
  一、案件基本情况
  (一)案情介绍
  2011年8月,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的高某在石亭镇高亢村的一个小作坊内开始从事猪油的加工作业,其生产猪油的原料来源于收购的猪油下脚料等废弃油脂或鸡、鸭等肉制品的加工废弃物。2013年8、9月,岑某数次在高某的猪油加工作坊购买猪油,价格共计人民币16万元,并出售给广西南宁市振林饲料有限公司用于饲料生产。同时,2011至2013年间黄某甲以食用油的名义购买该作坊的猪油用于生产食品,并指使其侄子黄某乙购买运回漳州县湖西乡用于生产糖酥。2013年9月21日,黄某甲指使黄某乙到高某的小作坊准备再次购买2000斤猪油用于生产糖酥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发现生产者高某并没有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和生产许可证,也没有良好的生产环境。其加工的猪油,系从市场购买废弃猪油边角料或者向“好又鲜屠宰场”、北桥市场、瑞京市场卖肉摊购买废弃猪肉边角料的“华油”、“水油”及一些鸡鸭身上废弃物。公安机关在其小作坊内没收非法生产的劣质猪油约9500公斤,总价值约为99750元。并且通过检测,其生产的劣质猪油不符合我国有关食品质量和安全标准。同时根据调查得知,自2010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高某共销售劣质猪油53820公斤,销售金额为人民币465300元。
  (二)本案争论的焦点
  依据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条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规定,在本案中,岑某在明知高某并没有取得饲料生产资格,在生产饲料的原料、生产条件不符合有关标准的情况下,仍然购买并出售给广西南宁市振林饲料有限公司生产饲料。其行为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要件,同时在客体方面、主体方面、主观方面均符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显然岑某的行为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本案争议的焦点是对高某的行为如何进行认定以及该以何罪定罪量刑。
  一部分学者认为对于高某的犯罪行为应当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定罪量刑。我国刑法规定的“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产品质量法》质量要求标准的产品。高某生产的不合格猪油被检测出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指标,其销售额在50000元以上,其在主观上具有明知其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故意,并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造成了侵犯法益的危险后果,符合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构成要件,应当适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还有一部分学者主张高某的行为应当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首先,我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对本罪 “食品”的解释包括不适合人食用的物品。 在本案中,高某生产的劣质猪油质量不合格,来源肮脏,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且明知其用于生产和销售的原料来源违反法律的规定,还生产劣质猪油销售来谋取非法利润。该犯罪行为被认定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与该案造成的社会危害性相适应,与其人主观恶性相适应,能更好的体现刑法“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对于本案,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公安机关在侦办的过程中是以非法经营罪定罪的。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三款对于非法经营罪中“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规定属于一个弹性条款,具有兜底性的特征。所以在本案中,高某的行为首先违反了国家的规定,即没有办理相关的生产营业执照,也没有相关部门的检验证书;其次,高某的非法经营行为牟利数额大,情节严重,根据这些已经足以认定其行为为“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因此在本案中对高某的行为应当定性为非法经营罪。
  二、对本案罪名的分析与认定
  依据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2012年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规定》规定可知“地沟油”犯罪,是指以厨房垃圾、废弃的油脂、各种各样的肉类和肉类产品或者加工废弃物等非食品原料为原料,生产、加工“食用油”,以及明知是利用“地沟油”生产、加工的油脂而作为食用油销售的行为。 另外2013年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如果在食品加工、销售、运输、储存等过程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加工食品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为原料,应当以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量刑。 因此笔者认为对本案中的高某生产劣质猪油并予以出售的行为属于“地沟油”犯罪,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使用猪肉下脚料和其他废弃物等非食品原料,明显可以定性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基于此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犯罪情节比较严重,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罪名的处罚较重,可以有力打击该类犯罪行为。
  但是,笔者认为本案至关重要的一点,即“地沟油”的检测仍存在缺陷。“地沟油”犯罪的认定,需要相关部门予以检测证明,在本案中只交待了相关部门监测劣质猪油不符合安全标准,而对于是否有毒有害则没有进一步的监测,这就造成案件的认定存在不确定性,法院对此案的最终判决高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也有其合理性。我国目前对于食品安全类的犯罪多种多样,案情复杂,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检测复杂性导致案件定性难的类似问题也不在少数,这说明我国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犯罪的规制,仍然存在明显的缺陷,有待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三、由本案引发的思考   (一)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中存在的不足
  1.客体定位不科学。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导下,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类犯罪的客体定位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一章中有其科学合理性。不可否认,危害食品安全类犯罪不但违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损害了不特定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权意识不断增进,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因此,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刑法应该将危害食品安全类犯罪归类到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更为科学合理,更能体现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人权主义理念。
  2.鉴定标准和鉴定机构存在不足。良好的鉴定方法和鉴定机构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鉴定技术和方法配合统一的鉴定标准,才能为案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准确高效的处理案件。我刑法目前没有对地沟油的鉴定标准、鉴定机构没有统一的规定,以致在案件的办理过程中,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对食品安全犯罪的惩治增加了困难。在本案中,相关部门的检测结果只是该地沟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至于是否有害,会造成多大的危害则没有具体明确的阐释,这就使案件在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二罪之间如何定性存在了不确定性。
  3.资格刑的缺失。虽然在我国新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中有资格刑方面的规定,对于违法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资格方面可以吊销许可证书。但我国刑法目前没有对食品安全方面作出有关资格刑的规定,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自由刑和财产刑处罚之后,刑罚执行完毕仍然可以从事类似或者相同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在适用危害食品安全类犯罪的过程中,对于危害程度严重、社会危害性大的生产者、经营者,有必要在适用主刑的同时附加资格刑,剥夺其再次从事生产和经营的资格,这样可以起到很好的惩罚犯罪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二)完善食品安全刑法规制体系的建议
  1.食品安全犯罪罪名的调整。随着经济发展和行业内竞争的加剧,危害食品安全类犯罪比率逐步上升,将这类犯罪归类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已经不合时宜,而将该类犯罪归类到危害公共安全罪一章中更能体现刑法保护的平衡性,也是保障人权的最基本体现。另外,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一条规定:“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法。” 可见我国《食品安全法》的宗旨在于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保障。因此,刑法制定的目的和其体现的思想与《食品安全法》应当是一致的。将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归类到危害公共安全罪才能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国目前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思想。
  2.鉴定标准和鉴定机构的完善。面对日益复杂的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刑法对食品类犯罪的鉴定标准和鉴定机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实践中对于地沟油类案件的办理只是通过相关部门的简单检测就定罪量刑,而且出现同一个案件在不同的检测机构出现不同的监测结果,这样就会导致对罪名的定位不准确,不能更好地惩罚和打击犯罪行为,也不能使我国刑法的威慑作用更好地体现出来。据此,有必要提高对食品安全的检测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检测,对于行为人非法生产的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社会安全的危害性大小有一个清楚的界定。设立统一的鉴定机构不但可以使鉴定标准的科学性得以提高,而且更能使司法的公正性得以体现。
  3.增设资格刑。我国现行刑法对于食品安全类犯罪的惩罚手段中,只有关于自由刑与罚金刑的规定,而没有资格刑的规定。对于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最严厉的是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被处以 “吊销卫生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但是近几年出现的大量食品安全犯罪案件中,行为人根本没有营业许可证,执法部门根本无证可吊销。由于行政处罚严厉性不够,刑法也没有资格刑的设置,导致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再犯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我国应当设置资格刑,禁止犯罪分子在一定时期内从事与食品相关的职业,剥夺其可能再犯此类罪的资格。在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对社会的危害性极大的情况下,这种资格的剥夺期限可以是终身的。
  注释:
  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ww.court.gov.cn/zgcpwsw/访问时间.2015年3月25日.
  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653页.
  刘晓弘,王永.涉地沟油犯罪相关疑难问题探析.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4(2).第70页.
  高铭暄.“地沟油”犯罪的刑法规制及问题探析.法治研究.2014(2).第27页.
  魏在军.我国食品安全刑法规制体系的完善.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第17卷第1期.第72页.
  廖青.论食品安全的刑法保护.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4月.第26页.
  参考文献:
  [1]李冲.食品安全犯罪案例研究.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
  [2]赵秉志.刑法解释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刘鹏.刑事法学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4]孙建保.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司法认定解析.政治与法律.2012(2).
其他文献
摘 要 守法是落实我国“依法治国”国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法律运行中的重要环节。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守法行为也为法治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首先简单描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守法的现状,其次对存在这些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如何对其进行完善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期为当前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推进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守法 守法障碍 大学生  作者简介:魏楠,
摘 要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越来越多,而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不力致使上述行为得不到有力的纠正和打击。有些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由于涉嫌犯罪案件移交存在问题而无法顺利进入司法程序。因此对于行政处罚过程中查处的涉罪案件向公安机关移交的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完善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更好地打击破社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以及其他犯罪
摘 要 矿难,是人们不想在新闻中看到的词,凡矿难之处,生离死别。中国是一个产煤大国,高产出,高实用,高风险,因此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罔顾矿工生命。矿难,不仅是道德规制,还伴随着政治改革。本文着眼于煤炭资源税之改革,分析我国煤炭资源税改革之于矿难。  关键词 矿工 矿难 煤炭资源税  作者简介:赵菁,华东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
摘 要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是要做到“对象清,情况明”。本文以绵阳市F区C街道推行的“1248”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为例,探讨了如何加强社区数字化管理,夯实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关键词 社区 数字化管理 社会管理 创新基础  作者简介:禹红梅、李忠友、李英兴,中共绵阳市涪城区委党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8-188-03  社会管理的过
摘 要 群众工作环境的新变化和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会说话、说好话是现今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做好领导工作的基本功,是与群众沟通交流得民心的桥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善用文字和语言,说群众听得懂的话,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说群众语言”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习近平 语言 艺术  作者简介:刘笑添,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副教授;刘玉,中共赣州市委党校,助教。  中图分类号:D64
摘 要 本文建立在对开封夜市食品安全卫生的调查研究基础上,采取实际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首先对开封夜市食品安全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其次结合我国最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和我国现行诉讼模式对食品安全的法律救济途径进行分析;最后从法律移植性和本土性角度 分析是否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以及如何完善本土性法律,提出加强行政处罚力度、设立小额诉讼法庭和发挥消费者协会社会监督作用来健全食品安全责任法律规制机制
摘 要 我国死刑制度的存在历史,可以追溯到奴隶制社会时期。在由奴隶制社会逐步发展到封建制社会,再由封建制社会发展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死刑制度一直被传承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死刑制度的存废逐渐成为刑法学家们争议的焦点,而死刑逐步废除说得到了大量学者的支持。在这一学说中,强调了死刑制度现今存在的必要性与死刑罪名逐渐减少的必然性,为我国死刑制度的发展提出了一个可行的阶段性发展方向。本文
摘 要 利益表达是特定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益,通过一定渠道和方式向利益表达客体提出主张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过程。在征地的过程中,即将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得不到自身的利益诉求时也会尽可能的动用一切能够引起注意和重视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途径和方式便作为弱者的武器而呈现于世人的眼中。  关键词 弱者 征地 失地农民  作者简介:王琼梅,云南大学法学院2013级民族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
摘 要 微信商标异议复审行政纠纷一案(简称微信案),一审判决后引起的知识产权界的强烈反响,甚至可以说是反对声一片。当然也有支持的声音,但反对是主流 。但当我们拨开表面的纷争,探究纷争产生的真正原因,凝视本案的事实与判决理由,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因为这个案件实际上是对先申请原则的修正,是对商标自然属性的尊重,也是商标理性回归的必然结果。本文将就案件的事实、背景、判决的真正原因及法律
摘 要 《刑法修正案 (九)( 草案)》拟取消包括走私武器、弹药罪在内的9种犯罪的死刑,引起社会对死刑罪名废除的热议。我国刑法在死刑的适用条件上的限制规定是:“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抛开死刑存废之争和刑事政策的考量,探究走私武器、弹药罪是否符合“罪行极其严重”是判断该罪能否被废除死刑的关键。在《刑九》出台的背景下,从理论上探讨本罪的死刑是否应被取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罪责刑相适应